洛桑次仁:传承经典

中国西藏网 王舒 小牛 2010-12-04发布

洛桑次仁

洛扎·朗卡土登群培降参(洛桑次仁)在西藏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已有30余年,主要从事编辑、出版藏文精品图书及著作等工作。多年的藏汉编译工作,使他对于藏文古籍经典及文化传承有着独到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在他编译出版的图书中,既有藏医理论经典——《四部医典》的理论注解及系列挂图,《蓝琉璃》注释,还有工具书藏汉佛学字典,并先后获得多次“国家图书奖”及民族图书奖。说起西藏文化经典,他感触良深。

记者:30多年来您一直兢兢业业地从事着藏汉编辑出版工作,在这期间,《四部医典》理论及挂图的出版影响很大,您在编辑出版这部藏医著作时有哪些体会?遇到过哪些困难?

洛扎:《四部医典》成书于公元八世纪,分总则、病理、临床、制药四部分,论述了全部藏医药学理论。而藏医历来重视医药图谱编绘,自公元八世纪初开始,便有藏医陆续编绘医学图谱。《医典》流传后,更为后人的医药图谱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密切配合《医典》的具体论述,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浩繁画卷,系统地介绍了藏医药卫生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它既是我国藏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也是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堪称一部伟大的医药学著作。

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于我们来说,既是一种骄傲,也是一种鼓励。一方面,西藏有这样的医学成果,为今天西藏现代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够在祖辈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上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在如此深奥的经典面前,如何将它继承和发扬又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重任,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谦虚、认真地学习,同时还要有发展创新精神。

举例来说,从《挂图》中的人体胚胎发育图可一探古代藏医的发达和博大精深。从受孕原理开始,胎儿的形成、发育到生产的整个过程,甚至包括生男生女均详实地通过图谱一目了然,直观易懂。在医学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各种先进的仪器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生育的全过程,然而千年之前,科技水平落后,环境恶劣,但是古代藏医却已经将这个神奇的过程全部解析,这就是藏医理论的奥妙所在。

在编辑《四部医典》系列唐卡式挂图的时候,其中一个困难就是专用符号特别多,光是不同的符号就有100多种。因此在印刷过程中就需要特别订制。我们在很多印刷厂试验,都不成功。西藏是高原缺氧地带,铅字铸出来后,像康罗布一样不结实,没法用。于是我们又到青海印刷厂去专门刻印那些特殊符号,最后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

接着是《蓝琉璃》,它是解释《四部医典》里疑难问题的著作。《四部医典》和《蓝琉璃》一共150多万字,只用了4个月零3天完成。过去《四部医典》有藏文和蒙文,蒙古的医药理论依据就是《四部医典》。把它翻译成汉语,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西藏的医学。在过去,人们可能只是听说,但没法真正了解。《四部医典》的挂图曾经在俄罗斯和日本都有过,但都是后来通过我们正式出版后,才更准确地将藏医药理论真正地介绍给了世人。

出版后,很多学者便对于西藏医学感到吃惊。特别是关于胚胎学,2000多年前,西藏医学就有了理论依据,后来在前人的文字基础上,将理论性知识形象地画出来,让人能更直观地学习和了解藏医理论中的胚胎学。胚胎发育介绍的是人在母胎里的发展变化,分鱼、龟、猪三期,这里可以看出,人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演变过程,很形象。

此外,这三种动物分别对应气、胆汁和粘液,他们在人体中不可过量,亦不可缺乏,必须适量。在佛教中,这三者又分别对应贪、嗔、痴,气对贪,嗔对胆汁,粘液对呆痴。据此,可将人的病分为老年,年轻和幼儿的病。老年是气病,气血不和;年轻人火旺,胆汁旺,易伤肝;婴儿喜欢睡觉,要保证长时间睡眠,就像呆痴一样。

藏医理论中亦讲究轮回,贪嗔痴是三个毒素,三要素不等量就要得病。所以,在四部医典里,人是来自于宇宙,所以人的病也来自宇宙,所以药也来自于宇宙。医学理论和佛教相互融会贯通,密不可分。

记者:西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除了藏医药方面的著作,您在编辑出版的著作中还有哪些其他领域的内容?

洛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早已经深深植入了西藏信教百姓的生命中。我们做过和正在做的就是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源流及历史发展。我们知道,西藏有四大教派,而实际上早先还有更多。我们要对发掘到的尽量抢救,对已经失传的教派理论进行整理。像萨迦派文库,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更确切地传播给我们的兄弟民族,乃至全世界。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藏文为依据,准确地将藏语翻译成汉文,不能错半点意思,这就需要很高的藏汉水平,否则很多文化经典只能达到一个差强人意的程度,这是对我们祖辈的不负责和不尊敬。

比如仓央嘉措诗歌,如果懂藏文,会发现原诗歌的意境有多美,而这些精髓之处在汉文版中却大打折扣。准确地说,其实应该是“仓央嘉措密歌”,不是“情歌”,意思是“其中的奥秘谁也看不透”,需要用智慧的目光和意境去翻译才能知晓其中的奥秘。

在藏传佛教中,衡量一个上师的所作所为,要看他的内在,不是外在表现。内在的精神是无法估量、无法想象的。一个高僧写出来的东西,在真正参透其中原意之前是不能随便翻译或随便使用的,里面有更深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仓央嘉措的诗翻译得很不到位的原因,而我们作为编译出版工作者对这些因语言翻译问题而导致的误解和曲解倍感焦急。

记者:现在很多人也渴望了解藏文化的精髓,现在的问题是,翻译上的难度使得我们看到的又不是我们期待的,因此我们会不会有一种遗憾?您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是不是很重?

洛扎:确实感到责任很重。我们的前人有很多做的不够或不到位的地方。30多年来的编辑出版工作,让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纠正的。面对如此深奥、浩繁的文化经典,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做。

人渴望自己长知识,渴望懂得更多,但毕竟生命有限。当人能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却到了要离开,要告别人间的时候了,所以要珍惜人生。因此,假如我们懂得的东西能够一代一地的传承下去,让后人继续懂下去,那么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就可以这样不断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后继无人而在做重复工作,原地踏步。

从资料的角度,从整个的民族文化价值来说,我们以前出过的,现在正在出的和将要出的都是很难得的文化经典。这些书都是藏族文化的精华,是不能粗制滥造的,因此不能一味地求经济效益。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社会效应,只有看重了社会效益才能打造精品,同时也是为了给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争光。特别是这些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抢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要有一份责任心,抓紧时间,努力抢救。

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要充分认识这个文化,首先要重视起来。国家非常关注和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要尽职尽责,把国家的关怀和重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要看你今天怎样对待自己的文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是我们对自己文化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本民族文化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西藏的文化和知识包括很多内容,像汪洋大海,深不可测,无边无际。藏传佛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和信徒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生死轮回、医学,还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藏式建筑为例,窗户的分层是为了光线强,窗上有很多洞,是为了让小鸟能够在里面待着。从装饰上看,五蕴中的眼、耳、鼻、舌和声用物来表现,时刻提醒着人们,我们人类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万物终归轮回之间,莫不求于顺其自然,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那么,就将生命交付于自然,即是真实的存在,亦可得到无量解脱。

记者:西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除了藏医药方面的著作,您在编辑出版的著作中还有哪些其他领域的内容?

洛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早已经深深植入了西藏信教百姓的生命中。我们做过和正在做的就是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源流及历史发展。我们知道,西藏有四大教派,而实际上早先还有更多。我们要对发掘到的尽量抢救,对已经失传的教派理论进行整理。像萨迦派文库,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更确切地传播给我们的兄弟民族,乃至全世界。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藏文为依据,准确地将藏语翻译成汉文,不能错半点意思,这就需要很高的藏汉水平,否则很多文化经典只能达到一个差强人意的程度,这是对我们祖辈的不负责和不尊敬。

比如仓央嘉措诗歌,如果懂藏文,会发现原诗歌的意境有多美,而这些精髓之处在汉文版中却大打折扣。准确地说,其实应该是“仓央嘉措密歌”,不是“情歌”,意思是“其中的奥秘谁也看不透”,需要用智慧的目光和意境去翻译才能知晓其中的奥秘。

在藏传佛教中,衡量一个上师的所作所为,要看他的内在,不是外在表现。内在的精神是无法估量、无法想象的。一个高僧写出来的东西,在真正参透其中原意之前是不能随便翻译或随便使用的,里面有更深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仓央嘉措的诗翻译得很不到位的原因,而我们作为编译出版工作者对这些因语言翻译问题而导致的误解和曲解倍感焦急。

记者:现在很多人也渴望了解藏文化的精髓,现在的问题是,翻译上的难度使得我们看到的又不是我们期待的,因此我们会不会有一种遗憾?您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是不是很重?

洛扎:确实感到责任很重。我们的前人有很多做的不够或不到位的地方。30多年来的编辑出版工作,让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纠正的。面对如此深奥、浩繁的文化经典,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做。

人渴望自己长知识,渴望懂得更多,但毕竟生命有限。当人能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却到了要离开,要告别人间的时候了,所以要珍惜人生。因此,假如我们懂得的东西能够一代一地的传承下去,让后人继续懂下去,那么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就可以这样不断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后继无人而在做重复工作,原地踏步。

从资料的角度,从整个的民族文化价值来说,我们以前出过的,现在正在出的和将要出的都是很难得的文化经典。这些书都是藏族文化的精华,是不能粗制滥造的,因此不能一味地求经济效益。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社会效应,只有看重了社会效益才能打造精品,同时也是为了给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争光。特别是这些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抢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要有一份责任心,抓紧时间,努力抢救。

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要充分认识这个文化,首先要重视起来。国家非常关注和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要尽职尽责,把国家的关怀和重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要看你今天怎样对待自己的文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是我们对自己文化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本民族文化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西藏的文化和知识包括很多内容,像汪洋大海,深不可测,无边无际。藏传佛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和信徒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生死轮回、医学,还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藏式建筑为例,窗户的分层是为了光线强,窗上有很多洞,是为了让小鸟能够在里面待着。从装饰上看,五蕴中的眼、耳、鼻、舌和声用物来表现,时刻提醒着人们,我们人类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万物终归轮回之间,莫不求于顺其自然,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那么,就将生命交付于自然,即是真实的存在,亦可得到无量解脱。

记者:西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除了藏医药方面的著作,您在编辑出版的著作中还有哪些其他领域的内容?

洛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早已经深深植入了西藏信教百姓的生命中。我们做过和正在做的就是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的源流及历史发展。我们知道,西藏有四大教派,而实际上早先还有更多。我们要对发掘到的尽量抢救,对已经失传的教派理论进行整理。像萨迦派文库,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更确切地传播给我们的兄弟民族,乃至全世界。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以藏文为依据,准确地将藏语翻译成汉文,不能错半点意思,这就需要很高的藏汉水平,否则很多文化经典只能达到一个差强人意的程度,这是对我们祖辈的不负责和不尊敬。

比如仓央嘉措诗歌,如果懂藏文,会发现原诗歌的意境有多美,而这些精髓之处在汉文版中却大打折扣。准确地说,其实应该是“仓央嘉措密歌”,不是“情歌”,意思是“其中的奥秘谁也看不透”,需要用智慧的目光和意境去翻译才能知晓其中的奥秘。

在藏传佛教中,衡量一个上师的所作所为,要看他的内在,不是外在表现。内在的精神是无法估量、无法想象的。一个高僧写出来的东西,在真正参透其中原意之前是不能随便翻译或随便使用的,里面有更深的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仓央嘉措的诗翻译得很不到位的原因,而我们作为编译出版工作者对这些因语言翻译问题而导致的误解和曲解倍感焦急。

记者:现在很多人也渴望了解藏文化的精髓,现在的问题是,翻译上的难度使得我们看到的又不是我们期待的,因此我们会不会有一种遗憾?您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是不是很重?

洛扎:确实感到责任很重。我们的前人有很多做的不够或不到位的地方。30多年来的编辑出版工作,让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纠正的。面对如此深奥、浩繁的文化经典,我们有太多的事要做。

人渴望自己长知识,渴望懂得更多,但毕竟生命有限。当人能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却到了要离开,要告别人间的时候了,所以要珍惜人生。因此,假如我们懂得的东西能够一代一地的传承下去,让后人继续懂下去,那么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就可以这样不断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后继无人而在做重复工作,原地踏步。

从资料的角度,从整个的民族文化价值来说,我们以前出过的,现在正在出的和将要出的都是很难得的文化经典。这些书都是藏族文化的精华,是不能粗制滥造的,因此不能一味地求经济效益。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社会效应,只有看重了社会效益才能打造精品,同时也是为了给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争光。特别是这些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抢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要有一份责任心,抓紧时间,努力抢救。

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要充分认识这个文化,首先要重视起来。国家非常关注和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要尽职尽责,把国家的关怀和重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就要看你今天怎样对待自己的文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才是我们对自己文化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本民族文化最大的尊重和保护。

西藏的文化和知识包括很多内容,像汪洋大海,深不可测,无边无际。藏传佛教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和信徒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生死轮回、医学,还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藏式建筑为例,窗户的分层是为了光线强,窗上有很多洞,是为了让小鸟能够在里面待着。从装饰上看,五蕴中的眼、耳、鼻、舌和声用物来表现,时刻提醒着人们,我们人类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万物终归轮回之间,莫不求于顺其自然,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那么,就将生命交付于自然,即是真实的存在,亦可得到无量解脱。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4583阅读 65 编辑:华锐·索南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