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氏世系谱中的吐蕃史料考辨

《民族史文丛》2019,(01) 才 让 2022-05-12发布

1652332091826343.jpg摄影:曾晓鸿

摘要:俄氏世系谱所记俄氏先祖历史中,多有与吐蕃历史相关的内容。所述俄氏起源于天的神话传说,与吐蕃悉补野王室神话相类似。俄氏家族先后两人出任泥婆罗地区的官员,反映了吐蕃对泥婆罗的经营。俄氏家族成员参与攻占河州之战役,其中提到了“凤林”这一重要的古地名。记述俄氏家族成员担任过的多种官职,如佛教宗师、大贡论等。俄氏世系谱所涉吐蕃的对外战争、职官制度、法律制度等,可与其他文献相印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对研究吐蕃历史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俄氏世系谱;吐蕃;职官制度

吐蕃史研究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因资料所限,仍存在诸多疑问或未解之谜。吐蕃分裂以后出现的史书中,除学界熟知的王统、佛教源流类史书内有吐蕃史记述外,一些家族世系谱中亦偶见与吐蕃史相关的资料,但此类文献的真实性到底如何、研究吐蕃史方面是否有参考价值等问题,似未引起学界之注意。本文就俄氏(r Ngog)世系谱中所见吐蕃史料予以摘录翻译,并就其内容略加梳理和考辨,进而揭示其所含史料价值。

一、俄氏世系谱文献概述

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所编丛书“先哲遗书”之《俄派师徒文集》第2册中有两种俄氏世系谱,即《上师俄巴父子历代传记•大宝饰鬘》(Blama r Ngog pa yab sras rim par byong pa'i rnam thar rin po che'i rgyan gyi phrengba bzhugs pa yin no,以下简称《大宝饰鬘》)和《尊者玛尔巴至俄雄巴父子间的上师传记•宝鬘》(r Je Mar pa nas brgyud r Ngog gzhung pa yab sras kyi bla ma'i rnam thar nor bu'i phreng ba bzhugs so,以下简称《宝鬘》)。1编者将《大宝饰鬘》排在了前面(第1~34页),实则《宝鬘》(第35~68页)的问世早于前者。

《宝鬘》后记云:“诸上师圣者之传记,名宝鬘者,由密咒师贝吉多杰编纂。对此(内容)略加增减后,由俄师二次第瑜伽师菩提释编写。”可知,《宝鬘》是以贝吉多杰所编本为基础,由菩提释修订而成。“菩提释”是梵语名,其藏文名是绛曲贝(Byang chub dpal,意译“菩提祥”)。其为俄氏传人仁波切顿珠贝之子,《青史》称为“仁波切绛曲贝”。他生于金鼠年(1360),去世于火虎年(1446),享年87岁。绛曲贝通达俄宗(r Ngog lugs)之学,继承父亲的法座,主持寺院,成为俄宗传承的代表人物,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宗喀巴大师在准布龙(Grum bu lung)讲法时,绛曲贝曾前去拜会,颇得宗喀巴之礼遇。宗喀巴之弟子妙音法王等从其学法。(2)2

《大宝饰鬘》后记云:“金阳鼠年完成。虎年向俄仁波切绛曲贝(Byang chub dpal)求俄宗诸法时,由我布纳亚释书写。”3“布纳亚释”(PuN+ya shri)亦是作者的梵语名,意译“福吉祥”,藏文应是bSod nams bkra shis。其为俄宗传人绛曲贝之弟子,生平不详。《大宝饰鬘》完成于金阳鼠年(1420),而且是在《宝鬘》的基础上完成的。就此可推断《宝鬘》完成于1420年之前。

此两种著作既是法脉传承史(Chos brgyud),又是俄氏家族世系谱(gDung brgyud)。首先简述了噶举派祖师玛尔巴之事迹,包括玛尔巴之前的四代祖先的名称、玛尔巴的后裔、玛尔巴的主要生平等。之后,讲述玛尔巴四大弟子之一的俄•曲多的家世和生平,是为此世系谱之重点。俄•曲多所传密法被称为“俄宗”,其传承者以俄氏家族人物为主,故俄宗同样是一个家族性的噶举派支派。

此二书之结构和内容大致相同,《大宝饰鬘》实际上就是《宝鬘》的抄本。但是作为写本,免不了会出现抄写之谬误,乃至抄写者有意识的改写或增补,致使原有面貌可能会发生变异。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两个本子,相互间也有一定的差别,人名、地名等的拼写多有不同处。两个文本间若做对校,亦可订正部分错误。

二、《大宝饰鬘》中的吐蕃史部分译注4

兹以《大宝饰鬘》为底本,选取与吐蕃史相关部分,进行翻译。凡《宝鬘》中与此有不同者,以及部分词语,以页下注的形式加以说明。两种本子中,皆有抄写错误,部分文义难解,翻译时只能大致推测而已。若要完全解决疑惑不解处,尚有待更好的版本之发现。

《大宝饰鬘》:“玛尔巴之弟子为喇嘛俄•曲多。俄氏之祖先俄王森波杰王(r Ngog rje Zings po rje)者(与拉脱脱日聂夏同时),从上方(乐化天之神['Phrul dga'i lha])中而来,足踩(为利益众生)九层幻化梯(降临雪域雅东波[Gya'ltum po]地方)降临大地。姓氏属于四原始姓氏之东氏(s Tong),从中(衍生)宗氏('Dzoms rus)九姓5,俄氏是其中之一(从中又衍生出卓聂[s Gro gnya']、玛[r Ma]、嘎巴[r Ka ba]、甘[Gan]、朗巴[Lang pa]、达[Dar]、郎卓[Lang'gro]、甲杰[Bya rje]、宁杰[s Nyang rje],此等皆源自俄氏)6。

其中,东宗俄(s Tong'dzom rngog)之子为俄•赞多热弃坚(r Ngog Tsan dho re khris'jam)7。其子俄•达聂斯(r Ngag r Tag snyan gzigs),被封为泥婆罗(l Ho bal)之官员,属下无不听命。其从大食(s Tag gzigs)地方游历8,亦有大的(收获),将金玉、绸缎、珍珠、珠宝等大量献与(赞普)9,(赞普)心欢喜而赐大金文字告身。

其子俄•贝冲木(r Ngog d Pal khrom)在松赞干布时期,与吞米桑布扎一道从印度将知识幻化之文字学得后,献与国王,遂命吐蕃之尚论、青少年(Bu tsha)、平民('Bangs)学习。主持大小计策('dun pa)10的制定,以聪慧('dzangs)11分出升和合12、两和克等(计量单位);给诸蕃人划分区域和门户(sgo ru?),分如(Rus)13和千户(s Tong lter)14。千户长是琛氏('Chims),代理千户长由俄•贝冲木担任。

复次,国王松赞干布和俄•贝冲木二者之时期,俄氏无论出现(财产)散失或人被杀等何种情况时,若(财产)散失,则予‘六寻找’(btsal drug)5,得万两赔偿(bstod pa)15;被杀,则获得二万一千(银两)等之赔偿(bstod pa)16。男子的(赔偿)是金马(gSer gyi rta)配玉鞍,以金饰银(Phra men)17为马镫,以‘塘续’('Thing shun)18做笼头和嚼子('Thur srab),以此为赔偿;给妇女赐以一头螺白色雌犏牛,以黄金做牛鼻圈(r Nal'ju)19,以丝做鼻绳(r Nal thag)20,牛背上驮以‘缂丝’(Gu zu)21和缎子,以此为赔偿。因是国王身边的密咒师,被赐以一把一箭长的黄金之手杖(Phyags shing)22。

俄•贝冲木之子为俄•朵斯冲木丹(r Ngog m Do gzigs khrom bstan),其继承祖父之职务,担任驻泥婆罗之官员,极为聪慧。其有五子,即赞罗那逋(r Tsan la nag po)23、仁罗那逋(Ring la nag po)24、赞聂(b Tsan gnya')25、仁丹波(Rin ldan pa)26(发展到仆跋日地方[Bogs ba ri bya bar chad do])27、赞当日界卢(b Tsan to ri gel lo)28(发展到康区[Khams su chad])。赞罗那逋降伏大食国(s Tag gzigs kyi rgyal khams),仁罗那逋降伏回鹘国(Hor gyi rgyal khams),仁丹波能背负大象,赞当日界波(r Tsan sto ri gel pa)担任国王的大贡论(Gung blon chen po),获得金玉相叠(g Ser gyu rtsegs ma)之告身。国王喜勇武之时,降伏突厥国(Gru klu)29,攻下四大城堡。因其英勇,获得土地之封赏(dpa'ba'i la dor?)30,及豹皮虎皮相间(gung stag spel ba'i yig tshang)之告身,并将白狮子之足爪作为特殊奖励。

阿戚波(l Nga tshigs pa)俄•赞聂在国王赤松德赞在位时期,年十三岁时,替父亲担任庙祝(l Dang gnyer)31,首次到王臣(rje blon)17驾前,获得认可,任内侍‘舍独波’(Nang'khor shan thogs pa)32。年十四岁时(bcu gnyis)33,唐蕃交战,担任夜间巡逻(悉)南纰波(Mel tshe nam phyed pa)34。十五岁时,担任‘南热’之祭祀(Nam ral gyi mchod pa)和寺庙等之修缮官。十六岁时,降伏边疆的唐、回鹘(r Gya Drug)。进军唐朝时,引蕃军三万,越过扎磨公武铭日(Tra ma gong bu me ru),军队隐匿于中间(dMag thel du spub)35,王臣、王民三十六人在军队(ru)的背面居住。唐朝之三位游奕使(Gyen po)及属下三十位(bcu rngog gsum)36勇士等身带利刃(sku la brdar ba)37(而进攻),时(俄•赞聂)之属下忠心耿耿,不惜牺牲,因此军威壮大(mnga'thang che)38,砍断唐游奕使之脖子,蹂躏唐人为奴,唐之儿童被捆绑(bsdabs)39于悬崖,唐狗穿(r Gyus)40于矛尖(s Tong)41,唐之田地被播种(r Gya zho hab gyis btab?)42,以唐女为俘虏,战胜唐人。时九百人中,俄•赞聂因英勇而获得土地之封赏(dpa'ba'i la dor ro?)43。

之后,将游奕使之首拴于马尾巴,军队隐匿于中间(lag mthil du spub)44,攻下河州城(Kwa chu'i mkhar),砍断凤林(Bum gling)之铁桥,九百(战利品?)到手,金玉以驮运而献,缎子驮在骡子和马上而献。当时向俄•赞聂('Khor btsan hnya')45和属下九百三十六位,赐以各种享用和奖赏(brtsigs)46。特别是对俄•赞聂,赐三张虎皮上镶白狮皮领者(s Tag gsum gyi glag pa la seg ge dkar ma'i gung[gong]btang ba gnang)47,获得金文字叠加之告身(gSer gyi yi ge rtseg ma)48,在阳扎之益沟(Yul yang gra'i yid dgu)地方,分封田百突之面积(zhing dor brgya'i gling),及奴(户)(bran)斯(bZi)49、沃加('Or brgyad)、楚弥(Chu mi)50、喀色(Kha gze)51等,共计二十户作为其属民。娶妻徐布氏(Shud bu bza')52。

其子俄•赞波仁波切(迁徙至南汤[r Nam thang du babs])者,女儿嫁与琛•玉百('Phyims g•yu bar)53。在逻些之止地(l Ha sa'i grib),分封田百突,及奴(户)骆悉加(Klog skya)、妥波(Thod pa)、资弥(Tsi mi)等,二十户为其属民。娶娘•夏杰(Nyang Zhwa rje)54之女为妻。其子俄•赞斯囊跋(r Ngog b Tsan gzigs snang ba)(住悉囊汤[s Nang thang]),女儿嫁与悉贝•趣赞(s Bas Che btsan)55,在都普沟尾(Dol phu mdas)56,分封田地三百突,及奴(户)李(Li)、甲(Bya)、让卓(Rang'gro)、让达(Rang rta)、罗窝(Blo b等,四十户人家为其属民,并将山地查拉拆拉(La khra la khre la)、牧地帕羌粗羌('brog phar cham tshur cham)以内作为势力范围分封。洛窝(Glo bo)在桑日之平地(Zang ril gyi thang)44建造‘桑城堡’(zangs'khar)57。(俄•赞斯囊跋)统辖楚达二部(Chu rta gnyis ka)58,并娶妻德曼萨(l De sman bza')59。国王赤松德赞对佛法产生信仰之时,其在秦浦南热('Ching bu nam ral)60(建)珍宝殿(rin po che'i khang bu),加绿玉塔和一水晶宝瓶以献;担任佛教宗师(b Com ldan'das kyi ring lugs),获得大金文字告身;成为佛法大宝三藏,及密续、经教(lung)、秘诀之主宰,向金刚王授(r Do rje rgyal po)灌顶,担任国王身边的大密咒师。

俄•赞斯囊跋子俄•赞斯绰丹(r Ngog b Tsan gzigs khrom stan)61担任‘拉冲’之负责人(La tshong gi zha che ba)62,财富大增,娶妻谢藏莫(She bzang mo)63。俄•赞斯绰丹子俄•赞斯博噶列(r Ngog b Tsan gzigs sbo ga lags),俄•赞斯博噶列子悉囊波雄巴(s Ngang ba gzhung ba),悉囊波雄巴有二子,芒波杰斯故(Mang po rje gzig gu)64、芒赞(Mang btsan)65。因二兄弟不睦,弟弟迁徙到卫如堆龙(dBu ru stod lung)。芒波杰斯故有二子,悉达贡斯(s Tag gung gzigs)和朗加热斯(glang rgya ra gzigs)。贡斯有二子,即悉达热多赞(s Tag ra mdo btsan)66和悉达热玉由(s Tag ra g•yu yig)67。玉由有二子,达妥(r Ta tho)(迁徙到羌塘)和玉弃(G•yu khri)68。玉弃有三子,贝垒(d Pal le,在丹坚)、仁达那(r Tan)(在左边)(其有二子,军逋和弃确[s Kyong bu dang Khri mchog],弃确有三子,即塔米[m Tha'mi]、噶尔擦['Gar tsha]、蓓擦['Be tsha],蓓擦有三子,果波[s Go po]、果琼[s Go chung]、谢悉帕[Sher spags]69)70、玉锦(Yul sbyin,迁徙到裹地[sgog])。

贝垒有二子,雄波(gShang po)和若波(Rog po)。若波有三子,噶波玉(dGa'po yu)(波刚巴[po sgang pa])、嘎啦拜(d Ga'la'bar)(吉仲巴[skye grong pa])和杨噶(Yang dga')(乃喀巴[na kha ba])。杨噶之子俄本钦喀巴(r Ngog ban chen kha ba,此以上属于旧派)。”

三、相关史事考辨

以下就俄氏世系谱中与吐蕃历史相关之问题,加以梳理,并结合其他文献略加考述。

(一)俄氏的起源

吐蕃王族宣称其始祖源自天,见于吐蕃之碑铭、敦煌文献、《通典》等早期资料,此为学界所熟知,无须引证。吐蕃王室巩固其至上地位而所做舆论宣传的核心之一就是悉补野氏血统高贵,是天神来做人主,这也是其权力正当性最为合理的解释。那么,从吐蕃时代的文献看,源自天的说法似乎为王室所专有,受其统治的其他部落或小邦自无资格如此标榜,即使有此类传说,也因吐蕃政治一统只能缄口不语,不然就对王室的超然地位形成了挑战。但是从后世的文献看,将首领或祖先说成神的后裔,在吐蕃之前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非悉补野王室所独有。到了吐蕃一统后,神道设教,王室赞普的神圣性不断增强,其他部落的地位自不能相比。但吐蕃分裂后,一些家族重新崛起,或继承本身固有的说法(如有些与悉补野氏同样古老的家族),或借鉴吐蕃王室的做法,无不自称天神之后裔,以显示血脉之高贵,并构建起从神到人的先祖世系。有关俄氏祖先的传说,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俄氏谱中祖先从天而降之说,与聂赤赞普神话的叙事方式相类似,似仿照了聂赤赞普的神话,如言先祖从九层幻化梯降临人间(《弟吴佛教源流》亦云聂赤赞普从九层天梯下降人间)等。与此同时,俄氏谱中又将始祖描述成菩萨式的人物,使其肩负道德使命。本土的神话和佛教的价值观之间得以结合,为此将天界说成是乐化天(欲界六天之第五天),而降临人间的目的则更是崇高无比———利益众生。

俄氏之祖先名俄王森波杰(r Ngog rje Zings po rje),而森波杰之名亦见之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P.T.1286中,作Zing po rje。森波似指拉萨河流域的小邦政权,“森波杰”三字可理解为森波王。在吐蕃统一前,森波有两位王,即森波杰•悉诺悉迦逋(s Tag skya po)和森波杰•弃榜辛(Khei pangs sum)。按此,则俄氏所谓最早的祖先森波杰,实是小邦之王姓。十二小邦的有关记述,史书较为混乱,其中与俄氏相关的记述有如下。

其一,《贤者喜宴》言十二小邦之一的沃普悉榜城堡('O phu spang mkhar),其王名森杰妥常(Zing rje thon phreng,敦煌文书作'Ol rje'i zin brang tsha),大臣是俄(r Ngog,敦煌文书作r Ngo,《弟吴佛教源流》作Go)和卫(d Ba's)。r Ngog和r Ngo可能是同音字。如此俄氏是小邦之大臣,非国王。

其二,P.T.1286言十二小邦之一为俄地的柱息城堡(r Ngegs yul gyi gru bzhi),有俄王拉章(r Ngegs rje'i la brang)。《弟吴佛教源流》中r Ngegs rje作r Ngog rje,《贤者喜宴》则作gNyag rje。r Ngegs和r Ngog读音相近,容易混用,或可通用。吐蕃大相中亦有姓r Ngegs者。

其三,《弟吴佛教源流》载四十小邦之一益莫玉周(dBye mo yul drug)的大臣为俄氏(r Ngog)。

以上诸说与俄氏谱中之记述间,无完全相吻合的。相比而言,《贤者喜宴》有关沃普悉榜城堡的记述,与俄氏谱间有较高的关联度。“森杰妥常”名中的Zing rje二字,与Zings po rje相近,其大臣之姓氏又是俄(r Ngog)。以此看,俄氏是小邦之大臣,非小邦王。但上文之r Ngegs与r Ngog间,如果能通用,则俄氏又是小邦王。俄氏后人虽以起源于天的神话来彰显家族之神圣,但语焉不详,其早期祖先之形象模模糊糊,难以进一步坐实。不过,俄氏谱中出现Zings po rje这样见于古文献的名称,的确令人称奇!可以推测俄氏在建构祖先世系时,必有所本,可能依据了早期的文献资料或口碑资料。

(二)吐蕃对泥婆罗的管辖

俄氏谱中提到两位祖先担任过吐蕃驻泥婆罗的官员,即俄•达聂斯(r Ngag r Tag snyan gzigs)和俄•朵斯冲木丹(r Ngog m Do gzigs khrom bstan)祖孙二人。吐蕃的势力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泥婆罗,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据《大事纪年》文成公主至吐蕃之年(641),吐蕃杀泥婆罗国王毗湿奴•笈多,立那陵提婆为王。对此《旧唐书•吐蕃传》也有记载。吐蕃能左右泥婆罗国王的废立,泥婆罗自然成了吐蕃的藩属。众所周知,吐蕃对一些征服的邦国往往采用保留王室而又实行吐蕃军政制度的统治方法。例如,对吐谷浑就是如此,吐谷浑国王在吐蕃有一定的地位,但在吐谷浑故地吐蕃推行千户制等一系列制度,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是否对泥婆罗也是如此呢?如果从文献记载的一些史事来推断的话,答案是肯定的。

648年,中印度国王阿罗那顺劫掠唐朝王玄策使团,王玄策逃至吐蕃西境向吐蕃求援,吐蕃派出了吐蕃和泥婆罗的军队去援助王玄策。研究者早已指出王玄策到达的吐蕃西境就是“吐蕃管辖的泥婆罗”71,王玄策就近求援符合常理,不然难以想象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如何经泥婆罗进入吐蕃本土。松赞干布派出的援军中,吐蕃军队有1200人,泥婆罗的军队有7000人。显然,吐蕃的军队也应是驻扎在泥婆罗的,有调遣之便利。现在尼泊尔境有塔马(r Ta dmag,意为“骑兵”)族,据说是吐蕃驻军的后裔(1)。

除了驻军外,吐蕃从泥婆罗征收赋税,如《贤者喜宴》云:“向称为南巴德王(Nam pa lde rgyal)、泥婆罗铜王(Bal po li rgyal)、苏毗铁王(Sum pa lcags rgyal)、门孜王(Mon rtse rgyal)的四方之四王征收赋税,成为吐蕃属民。”72695年立的泥婆罗石碑上有向吐蕃纳贡的记述,云:“由于尼泊尔向吐蕃纳税的原因,所以每年由五名官员负责率领携带着贡物的苦力到吐蕃纳贡。”73

敦煌藏文文献中称泥婆罗为Bal po或l Ho bal74,后者可译为“南泥婆罗”。因泥婆罗在吐蕃西南边,故有是称。而且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后弘期,《玛尔巴传》亦将泥婆罗称为l Ho bal。《旧唐书•吐蕃传》亦言:“(长安三年)吐蕃南境属国泥婆罗门等皆叛。”故俄氏世系谱中称泥婆罗为l Ho bal,属于吐蕃时期的通行用语。吐蕃既然统治了泥婆罗,自然会派遣军队、官员。俄氏两位祖先先后出任泥婆罗官员的记述,至少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是相吻合的。俄•达聂斯还从s Tag gzigs获得了大量物品,包括金属制品、丝绸、珠宝等,极有可能是通过泥婆罗贸易所得。赞普赏赐给他的大金文字告身,按《贤者喜宴》之所记,这是赐给小贡论、中内相、大整事一级的官员,而此三类官员是“政务九大臣”之组成部分。就此可知吐蕃派往泥婆罗驻守的官员,其告身品级不低,属于吐蕃之重臣,亦想见吐蕃对泥婆罗之重视。

(三)吐蕃社会制度

1.告身制与官职名

告身是吐蕃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以此体现官员的等级尊卑和社会地位,维护吐蕃统治体系的运转。敦煌藏文历史文献、法律文献及西域出土吐蕃文献中有告身之零散记述;汉文文献新旧《唐书》、《册府元龟》及《南诏德化碑》等中亦有详略不同的记述。告身制度的级别等方面主要见于后弘期的史书,如《贤者喜宴》《弟吴佛教源流》等。有关告身制的史料亦得学界之梳理,研究成果也有不少。但至今对吐蕃告身制度的渊源流变、不同时期的特色等问题,尚不明了。对吐蕃的职官制度的认识,也经学术界不断研究而得以深化,但仍对其职官制度发展变化的一些具体细节,乃至部分官职的职权范围等方面缺乏了解。

俄氏谱中俄氏先祖出任的官职及获得的告身名称有:俄•达聂斯,泥婆罗长官,得大金文字告身;俄•贝冲木,千户代理长官,御前密咒师;俄•朵斯冲木丹,泥婆罗长官;俄•赞当日界波,大贡论,得金玉相叠之告身;俄•赞聂,任内侍“舍独波”、夜间巡逻悉南纰波,金文字叠加之告身;俄•赞斯囊跋,担任佛教宗师,得大金文字告身。另外,提到了“豹皮虎皮相间之告身”。

以下就上文提到的告身和官职,分别加以论述。

俄氏祖先中两人获得大金文字告身,一人担任泥婆罗长官,一人担任佛教宗师。佛教宗师是吐蕃佛教事务的最高负责人,见于译经题记、碑铭、敦煌文献(P.T.849)等。“佛教宗师”一职最早出现于赤松德赞时期,益西旺布是其第一任。据《巴协》载:

时赞普任命益西旺布为宗师。复降旨云益西旺布亦具神通,是我王臣之善知识,所说与佛相同,遂赐衙署,任命为佛教宗师,选为上师之尊。又颁布佛法之诏令,赐小金文字告身,其座次排在大尚论之上,并将神法之衙署置于小衙署之上,交给(佛教之宗师)。75

按此记述,佛教宗师的告身是“小金文字告身”。但《贤者喜宴》所引《巴协》则云授给佛教宗师以大金文字告身。76西藏昌都地区察雅县香堆区仁达乡丹玛山(Brag gyab ri mda'ldan ma'i brag)摩崖刻石中,亦云参与政教事务的僧人授予金文字以下告身。因此,可知佛教宗师一般被授予金文字一级的告身,则俄氏谱有关佛教宗师告身的记述,与吐蕃历史相符。只是我们在已知的佛教宗师中未见俄•赞斯囊跋之名,而且其名似为俗名,非僧人之法名,再加其有后裔,显见不是出家僧人。则俄氏谱中所说俄•赞斯囊跋之职位,令人存疑。

俄•贝冲木担任的职位有二,其一为s Tong tshab,字面意思似指“代理千户长”,但尚未见到其他记述,不知究竟是何官职。其二是国王身边密咒师(r Gyal po'i sku sngags mkhan),《贤者喜宴》作s Ku sngags mkhan77,一般授予大银文字告身。因此,俄氏谱中这个职位的记述也是准确的。

俄•赞当日界波担任了大贡论,得金玉相叠之告身。据《贤者喜宴》所载,大贡论是“政务九大臣”之首,亦即吐蕃之大相。《大相世系表》中无r Ngog姓者,但有r Ngegs姓者,如俄•芒响木达擦卜(r Ngegs Mang zham stag tshab),担任大相的时间是725~727年。如上文所言,r Ngegs与r Ngog若能通用,则俄氏家族先后出过三任大相(松赞干布之前有两位,之后有一位)。但俄氏谱中所记担任大贡论者之名字,与敦煌文书不一致,也许是记忆之误。大贡论的告身是最高一级的大玉文字告身,此处所谓“金玉相叠之告身”,似指金玉相间之告身或包括金玉两种告身。此亦见之于《柱间史》,言其是唐太宗送给文成公主的嫁妆之一,作gSer gyu brtsegs pa'i yig tshang chen po78,可译为“大金玉相叠之文字告身”。《柱间史》的作者按自身的文化想象唐朝,实则反映的是本土的习俗。故俄氏谱之记载,亦非孤例,应有依据。又言赞当日界波还获得“豹皮虎皮相间之告身”,及“白狮子之足爪作为特殊奖励”。吐蕃以虎豹等猛兽之皮制品来奖励勇士,并写入有关法律中(称为“六勇饰”)。汉文史书亦言吐蕃的精锐部队着虎豹衣。虎皮装之吐蕃勇士形象又见之于敦煌壁画等。虽然从《贤者喜宴》《弟吾佛教源流》等记载看,吐蕃告身制和虎豹皮制品的奖赏是两种制度,但因对立功人员封赏告身时,又有虎皮制品之奖赏,故极有可能将后者也泛称为“告身”了。俄氏谱中所谓“豹皮虎皮相间之告身”极有可能属于此类。I.T.J.307号是一部有关吐蕃告身制度的重要文献,其内记述了对有功人员的奖赏,包括告身和虎皮制品。开篇云:“呷哇彭区域所颁,立军功奖赏虎皮告身(s Tag yig)。”79但下文中Yi gi(告身)和s Tag(虎皮)是分开记述的,未见在虎皮制品后面缀有Yi gi字样。因此,s Tag yig可能是“虎皮和文字告身”之省称。

穿戴或使用奖赏的虎豹皮制品是勇士或有功者之象征,自然也能体现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故获得者乐于炫耀。莫高窟114窟的供养人题记中有“瓜州都督仓曹参军金银间告身大虫皮康公”字样,显然康公的告身是金银相间,而大虫皮是其战功之奖赏,但也成了一种身份,故陆离称为“吐蕃王朝的勋官制度”80。俄•赞当日界波的告身是金玉相间,又因战功卓著而得虎豹皮奖赏。就此亦可知,虎豹皮及相关制品,不但是对下级士兵或军官的奖赏,而且覆盖参战的各阶层。同时,应知虎豹皮制品的获得,并不与告身等级等同,即告身低的也有可能获得高等级的虎豹皮奖励。俄•赞当日界波所得“白狮子之足爪”之奖励,其意与虎豹皮之奖励性质相同。

俄•赞聂任内侍“舍独波”、夜间巡逻悉南纰波等职务,金文字叠加之告身。其中,“舍独波”未见其他记载,从称为内侍看,属于囊论系统的官职。悉南纰波(Nam phyed pa)在《唐蕃会盟碑》上作s Nam phyi pa,汉文译为“悉南纰波”;《贤者喜宴》作s Nam pyi pa,故俄氏谱中的Nam phyed应是s Nam phyi之误。赤德松赞发布的盟誓文书中,有多位官员署名,其中悉南纰波类的官员派在囊论之后,共有16位81,可知悉南纰波是吐蕃的一项重要官职。但之前赤松德赞时期发布的盟誓文告中,不见悉南纰波一职82。总之,悉南纰波的职责不够明了。俄氏谱中称为“夜间巡逻悉南纰波”,可能与军职有关。俄•赞聂所得“金文字叠加之告身”,亦不知具体含义。又言俄•赞聂被“赐三张虎皮上镶白狮(皮)领者”。《贤者喜宴》《弟吴佛教源流》言吐蕃有称为“七大”者,其中之一没卢•弃松罗舍('Bro khri zungs ra shags),因着白狮皮为领之皮袍,被称为“大者”83。吐蕃的法令中虽未见以狮子皮为奖励者,但狮子这一猛兽颇得吐蕃之喜爱,狮子皮通过贸易进入吐蕃进而用来奖励勇士或功勋之士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从《弟吴佛教源流》看,白狮子皮奖赏的规格高于虎皮。

2.其他社会制度

赔偿命价。俄氏谱言俄•贝冲木时期,“(俄氏)被杀,则获得二万一千(银两)等之赔偿”。此句原文虽然表述不清,使人不明所以,但若结合吐蕃的法律制度,则可知俄氏先人不知何故被人杀害,但又获得了命价赔偿。此处的“二万一千”笔者以为是指银两,不然难解。敦煌吐蕃法律文书中,赔偿的命价数也是以银两为单位的。

土地分封。吐蕃常将田地、平民、奴隶分封给有功于王朝者,俄氏谱中也有反映。例如,俄•赞聂因功,“在阳扎之益沟地方,分封田百突之面积,及奴(户)斯、沃加、楚弥、喀色等,共计二十户作为其属民”。再如,俄•赞波仁波切时,“在逻些之止地,分封田地百突,及奴(户)骆悉加、妥波、资弥等,二十户为其属民”。俄•赞斯囊跋时,“在都普沟尾(Dol phu mdas),分封田地三百突,奴(户)李(Li)、甲(Bya)、让卓(Rang'gro)、让达(Rang rta)、罗窝等,四十户人家作为其属民。”俄氏谱中Bran(奴)与'Bangs可能是同义。'Bangs意译为“属民”,'Bangs既可以包括一般平民,也可以指奴隶等身份低下者。作为平民之指称,又称为“黔首”('Bangs mgo nag)。吐蕃社会中可将平民分封给权贵、寺院等,成为为贵族或寺院的专门服务者,有人身依附关系,但同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属于自己的财产。如敦煌文献BD16099《龙年购马契》中有“论孔热属民李钻钻”之记述,论孔热是吐蕃权贵,李钻钻是分封的属民,但李钻钻与他人签署契约,进行交换,说明他有自己的财产,不是奴隶。敦煌契约文献如P.T.1080《比丘尼为养女事诉状》、P.T.1079《比丘邦静根诉状》、P.T.1081《关于吐谷浑莫贺延部落奴隶李央贝事诉状》中有Bran(奴)、Bran mo(女奴)、Bran bu(奴子)等身份出现,可以买卖,可以赠予,如同私有财产。因此,Bran(奴)属于'Bangs之一类,但不是所有的'Bangs皆是Bran(奴隶)身份,即使是分封给贵族或寺院的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奴隶。P.T.997《榆林寺庙产牒》中统计有该寺的寺属财产,其中云:“属榆林寺之属民共计:唐人二十家、独居男子三十一人、老汉一人,独居女子二十六人,老妪五人,单身男奴二人,单身女奴一人。”84其中,“属民”就作'Bangs,“唐人二十家”等属于平民阶层,而男奴、女奴则单独列出,说明其等身份不同于前者。

《贤者喜宴》中,琛•结昔续灯(m Chims rgyal gzigs shud ting)有奴九万,属庐•孔赞(Cog ro khong btsan)有属民九百九十户85。前者拥有的Bran,统计的是人数;后者拥有的'Bangs,统计的是户数。可能后者所拥有的'Bangs,单指被分封的平民。另外,吐蕃法律文献中有Khol yul(汉译文为“奴户”)、r Gyal'bangs(汉译文为“王室民户”)、Gyung(汉译文释为“生产奴隶”)、dMangs kyi bran rkya la gtogs pa(汉译文为“百姓的耕奴”)等,其等具体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俄氏谱中用gcad(bcad的未来式)或bcad表示土地的分割,《贤者喜宴》中亦用bcad字。这是较为古老的用法。俄氏谱“田百突之面积”(zhing dor brgya)中的Dor就是吐蕃时期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Dor又称“Dor ka”,直译为“一对牛”,意指一对牛一天所耕之地。Dor见之于敦煌吐蕃文献、西域出土的简牍文献,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被广泛使用。吐蕃占领敦煌等地时,有关汉文文献中土地的计量单位称为“突”,研究者已指出就是Dor之译音86。姜伯勤在《突地考》中认为一突等于唐制十亩(4)。

(四)吐蕃的对外战争

俄氏谱中多处提到了家族先辈参与的对外战争,并以此炫耀,夸示后人。其中,记述的一次唐蕃战争,令人印象深刻。俄•赞聂曾参与唐蕃战争,俄氏谱云:

十六岁时,降伏边疆的唐、回鹘(r Gya Drug)。进军唐朝时,引蕃军三万,越过扎磨公武铭日(Tra ma gong bu me ru),军队隐匿于中间,王臣、王民三十六人在军队的背面居住。唐朝之三位游奕使(Gyen po)及属下三十位勇士等身带利刃(而进攻),时(俄•赞聂)之属下忠心耿耿,不惜牺牲,因此军威壮大,砍断唐游奕使之脖子,蹂躏唐人为奴,唐之儿童被捆绑于悬崖,唐狗穿于矛尖,唐之田地被播种(r Gya zho hab gyis btab?),以唐女为俘虏,战胜唐人。时九百人中,俄•赞聂因英勇而获得土地之封赏。

之后,将游奕使之首拴于马尾巴,军队隐匿于中间,攻下河州城(Kwa chu'i mkhar),砍断凤林(Bum gling)之铁桥,九百(战利品?)到手,金玉以驮运而献,缎子驮在骡子和马上而献。

此段记述中文字谬误不少,但所记史事可与其他史书相印证。所反映的吐蕃对占领地区的残暴行为,汉文史书亦有不少记载,如《旧唐书•吐蕃传》言吐蕃攻打吴山及宝鸡北界时,“焚烧庐舍,驱掠人畜,断吴山神之首,百姓丁壮者驱之以归,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83俄氏谱中记述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是历史真实的反映。反之,其他藏文史书中此类记述较少。此外,所提到的部分古词及古地名同样见之于其他史书。

r Gya Drug,有可能是r Gya dang Dru gu之缩写,一般译为“汉(唐)、回鹘”。Dru gu有时指突厥,有时指回鹘。r Gya Drug一词,最早见于P.T.16号祈愿文。后弘期文献中,r Gya Drug一词见于萨迦派大师索南孜莫的《佛教史入门》,作brGya Drug87,其中br Gya应是r Gya之误。总之,r Gya Drug是吐蕃时期的用法,俄氏谱沿用,说明其必有依据的原始文献。

扎磨公武铭日(Tra ma gong bu me ru),这是一个重要的地名,见之于后期的多种史书中。《贤者喜宴》作“唐之公谷铭日”(r Gya'i gong gu rme ru),则俄氏谱中的gong bu或许是gong gu之误。公谷铭日应是汉语的音译。《贤者喜宴》并言赤松德赞时期唐蕃举行会盟(即长庆会盟),双方在铭日各建一寺,会盟碑立在长安、铭日和拉萨三处。此地原属唐朝,吐蕃东扩以后,公谷铭日就处于唐蕃交界处。但至今此地的具体方位,我们并不清楚。而上译俄氏谱所言战争以河州为中心,则说明公谷铭日应在河州境内。“公谷铭日”这一地名,可能也是源于吐蕃时代的翻译。

Gyen po,敦煌文献《大事纪年》中作Gyim po,《藏汉大辞典》中释为“哨兵、侦察兵”。《大事纪年》云:“至鸡年(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赞普行宫驻于羊卓之夷塘,唐将马将军(马灵察)领郭域(倶位)之唐哨兵(r Gya'i gyen po)至。”88《贤者喜宴》作r Gya'i gen bo。现代藏文中无Gyen字。黄颢和周润年的汉译文中译为“首领”,没有说明,可能是根据前后文义大致推断的。因此,俄氏谱中的Gyen po和《贤者喜宴》中的Gyen po均应是Gyim po之误。但是将Gyen po直译成哨兵,又有点文义难通,将军何以只带哨兵?而《大事纪年》中的另一条记载言:“(747年)唐哨兵(r Gya'i byim[Gyim]po)出现于郭域(倶位),灭小勃律与郭(域)。”89何以“哨兵”就能灭小勃律!俄氏谱中言:“对唐朝之三位游奕使(Gyen po)及属下三十位勇士等身带利刃(而进攻)。”按此,Gyen po是唐朝军队的下级官员。唐朝置于边疆掌握巡逻侦察的军官称为“游奕使”,故本文把Gyen po暂译为“游奕使”。

凤林之铁桥(Bum gling gi ljags zam),据《大事纪年》:“[至虎年](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结息与尚悉东赞等越凤林铁桥(Bum glIng ljag zam),率大军攻克临洮军、成州、河州等众多唐廷城堡。”87《大事纪年》中Gling字之元音i反写外,Ljag缺再后置字sa外,二者的写法相同。以往所知,吐蕃军队占领“凤林铁桥”只见于敦煌文献《大事纪年》中,而俄氏谱中有此记述,则可证明其应有原始文献之依据。凤林即凤林关88,是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也是唐蕃古道上的交通要道。凤林关的具体位置在今临夏西北,靠近炳灵寺处89。根据《大事纪年》和俄氏谱的记载,证明当时在凤林关附近的黄河上是建有铁桥的。Bum gling这一古地名,后来写成'Bum gling,成了地道的藏语,意为“十万佛像寺”,专指炳灵寺。宋以后,'Bum gling又音译为“炳灵”。90

河州城(Kwa chu'i mkhar),即唐朝河州治所在地,即今之临夏市。《大事纪年》中,河州之名藏文作Ga cu,而Kwa cu是瓜州之音译。从上下文判断,俄氏谱中的Kwa chu'i mkhar应是河州城。当然从唐代的汉藏对音看,Ga或Kwa与汉语的“河”对不上,Kwa chu可能是汉语“夏河”之音译91,河州正好在夏河岸边。

综上所述,俄•赞聂应是参与了762年吐蕃对唐朝河州等地的战争,其所述之情节与实际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合。

结语

通过文献的翻译和解读,可以提出如下看法。

其一,俄氏谱中对俄氏先辈在吐蕃时代的历史记述,往往与吐蕃历史相合。所涉及的吐蕃的官职、法律、社会制度以及对外的军事扩张等,皆可得到其他史书的印证。有些十分生僻的词语、地名等出现在俄氏谱中,显然,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这是很难进行臆造的。现在虽然无法得知这些内容最早是什么时候写成文字的,但作为其家族的历史记忆,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吐蕃史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其二,作为家族的记忆往往也是有选择的,即凡被认为是光彩的值得夸耀的历史必然会被代代相传,直至写入谱中。同时,在历史记忆成为文本的过程中,又避免不了对祖先的美化和事迹的放大,甚至攀附或挪用他人的功绩。例如,俄氏谱中言其祖先中有人曾担任过大贡论一职,但我们在相关文献中还没有发现人名相吻合者,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俄氏祖先帮助吞米桑布扎创制文字的说法,虽然对我们有所启发,即吞米在创制文字的过程中有协作者或者助手,乃在情理之中。但孤证难立,只能存疑。就放大历史之记忆而言,藏文的世系谱与内地的家谱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三,西藏一些著名的古老家族,均有世系谱,其追溯的祖先无不久远,如萨迦款氏家族、帕竹朗氏家族,以及一些传承苯教的古老家族。因此,家族世系谱成为藏文历史著作的一大类别,其中所隐含的古代史资料,既要引起重视,又要加以甄别,不能盲从盲信。

注释:

1百慈藏文古籍研究室编《俄派师徒文集》(第2册),“先哲遗书”,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

2廓•宣尼贝:《青史》(上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第496~498页。

3(1)此处“虎年”指布纳亚释向绛曲贝求法之年,其间绛曲贝向其传授了《宝鬘》,遂予以抄录。之后,到金鼠年再次编写定稿。故“虎年”似是1410年。

4(2)原文中的夹注,译文中置于()中,译文所附地名等的转写,属于夹注的,置于[]中。

5(1)此句《宝鬘》作“其中发展(de las che ba)出九‘宗姓’,俄杰(直译为‘俄王’---译注)是其中之一”。藏文原文中的“che ba”应是“mched pa”。

6(2)《宝鬘》无此注释。

7(3)《宝鬘》作rN gog tsan to ri kri'dzam。

8(4)sT ag gzigs,又译为“波斯”。在敦煌文献《大事纪年》中作Tag chig,《赞普传记》作Ta zig,皆为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音译;唐代汉语音译为“大食”,参见黄布凡、马德编著《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第111页,“大食”条注释。《藏汉大辞典》认为“sT ag gzigs”是“Ta zig”之异写,所指即古代的波斯,今之伊朗。松赞干布时代吐蕃与大食(阿拉伯帝国)间尚无交集,此处之“sT ag gzigs”可能是波斯及其以西地区的泛称。

9(5)此处《宝鬘》的记述更为具体,言从大食获得的物品有“宝座铁轮(Bzhugs khri ljags kyi'khrul'khor can)、丝绵之靠背[(rnge rngog)Srin bal gyi rgyab yol can,疑‘rnge rngog’是衍文]、装饰以太阳之银鸟(dNgul bya nyi ma'i rgyan cha can)、银鞍(dN gul sga)、黄金甲胄(gS er gyi ya lad can)、金玉、丝绸、珍珠、珍宝等大宗物品奉献而心喜”。

10(6)'dun pa,《宝鬘》作mdun pa。正字应是'dun ma或mdun ma。

11(7)'dzangs,《宝鬘》作mdzangs,应是。但古藏文文献中mdzangs多作'dzangs。

12(8)指一升的六分之一。

13(9)Rus,应是“Ru”。

14(10)《宝鬘》作“sT ong sde”(千户),应是。

15(1)btsal drug,直译为“六种寻找”,可能是指财产受损后的一种赔偿制度。

16(2)bstod pa,意为“褒奖”或“赞颂”。《宝鬘》作“bstad pa”,应是。

17(3)《宝鬘》言:“俄氏虽出现各种障碍,但授予‘散失六寻找’(bor btsal drug)和‘法律赔偿’(khrims stod pa)。被杀者,给两万一千(银两)等的赔偿。”“stod pa”的过去式为“bstad pa”,意为“交付”,此处译为“赔偿”。《大宝饰鬘》作“bstod pa”,应是“bstad pa”或“stod pa”。

18(4)Phra men,《藏汉大辞典》释为“非人、鬼神”。但吐蕃时期,又指告身的一种,为第三等级。《新唐书•吐蕃传》译为“金涂银”,《册府元龟》称为“金饰银上”,故可知“Phra men”的形制是以银为主,但其上又涂黄金。王尧等将“Phra men”音译为“颇罗弥”。

19(5)“'Thing shun”,意义不明,“Shun”指“皮子”,“'Thing shun”可能是指一种皮革。

20(6)rN al'ju,《宝鬘》作sN a'ju,应是。

21(7)rN al thag,《宝鬘》作sN a thag,应是。

22(8)Gu zu,不知何指,与汉语之“缂丝”音近,暂译如上。

23(9)Phyags shing,《宝鬘》作Phyag shing,应是。

24(10)rT san la nag po,《宝鬘》作bTsan dha nag po,而且排在第二位。

25(11)Ring la nag po,《宝鬘》作Ri la nag po,下文又作Rin la nag po。

26(12)《宝鬘》此处注有“lnga tshig”二字。

27(13)Rin ldan pa,《宝鬘》作Ri ldan po。

28(14)chad,应是mched,下文亦同。

29(15)bTsan to ri gel lo,to下文作sto,lo下文作pa,《宝鬘》作bTsan dho ri gel po。

30(1)Gru klu,编者在括号中注为Gru gu。《宝鬘》作Gru gu,应是。

31(2)dor,下文中指土地之面积单位,故此处暂译如上。

32(3)lD ang gnyer,《宝鬘》作lha gnyer,应是。

33(4)rje blon,《宝鬘》作rje btsun(至尊),有误。

34(5)shan thogs pa,意义不明,可能是官职名。

35(6)bcu gnyis,《宝鬘》作bcu bzhi,应是。

36(7)nam phyed pa,规范拼写应是sN am phyi pa。

37(8)dMag thel du spub,疑thel是mthil(中央、中间)之误;spub意为“倒扣”或“向下”。此句语义不明,暂译如上。

38(9)bcu rngog gsum,《宝鬘》作bcu phrg gsum,应是。

39(10)brdar ba,意为“磨刀”。《宝鬘》作gdar ba,其义不明,似有误。

40(11)mnga'thang che,意为“威力大”。《宝鬘》作mtha'thang phye na,意义不明,似有误。

41(12)bsdabs,似是bsdams之误,意为“捆绑”。《宝鬘》作gdabs,意义不明。

42(13)rG yus,似是rgyud,《宝鬘》作rus。

43(14)sTong,似是mD ung(长矛)。

44(1)rG ya zho hab gyis btab,意义不明,暂译如上,俟考。

45(2)dpa'ba,《宝鬘》作dpa'bo(勇士)。

46(3)lag mthil du spub,《宝鬘》作dmag thil du spub,故《大宝饰鬘》之lag应是dmag之误。此句语义不明,暂译如上。

47(4)'Khor btsan hnya,'《宝鬘》作rN gog b Tsan hnya',应是。

48(5)brtsigs,有修砌、墙等含义。《宝鬘》作rtsis,意为“计算”。似二者均有误。

49(6)《宝鬘》作sT ag gsum blag pa dang seg ge dkar mo'i gung btang ba gnang。可译为“赐予三张虎皮,上加白狮子(皮)之领子”,二者意思相近。

50(7)《宝鬘》作gS er gyi yi rtser gar,其中rtser gar似有误。

51(8)bZ,i《宝鬘》作gZ i。

52(9)Chu m,i《宝鬘》作Chu ma。

53(10)Kha gze,《宝鬘》作Kha bze。

54(11)Shud bu,吐蕃大姓之一,俄氏谱之写法与敦煌文献同。

55(12)'Phyims g•yu bar,《宝鬘》作'Tshams g•yu ber。其中,'Phyims或'Tshams应是mC hims(琛氏),乃吐蕃后族大姓之一。

56(13)Nyang,吐蕃大姓之一。

57(1)sB as Che btsan,《宝鬘》作sB as lce tshan(悉贝•吉参)。

58(2)Dol phu mdas,mdas似应是mda,'《宝鬘》作Dol phu ma bu(都普磨菩)。

59(3)Zang ril gyi thang,《宝鬘》作Zang ril gyi ltems。

60(4)zangs'khar,应是Zangs mkhar,直译为“铜城堡”。

61(5)Chu rta gnyis ka,《宝鬘》作Cha rta ra ga,似有误。

62(6)lD e sman bza,'《宝鬘》作lH e sman bza',lH e似是lD e之误。

63(7)'Ching bu nam ra,l《宝鬘》作'Ching phu nam ral,其中,'Ching bu或'Ching phu,应是mC hims phu(秦浦),桑耶寺附近的修行地。

64(8)rN gog bTsan gzigs khrom stan,《宝鬘》作rN gog b Tsan khrom bstan。

65(9)La tshong gi zha che ba,La tshong似指“关口市场”。Zha che ba,《宝鬘》作Zhal che ba,规范的拼写应是Zhal lce ba,意为“法官”。此处似指市场的管理者,暂译如上。

66(10)She bzang mo,《宝鬘》作Shel bza'mo。

67(11)Mang po rje gzig gu,《宝鬘》作Mang po rje zi gu。

68(12)Mang btsan,《宝鬘》作Mnga'btsan。

69(1)sT ag ra mdo btsan,《宝鬘》作rT a ra mdo btsan。

70(2)sT ag ra g•yu yig,《宝鬘》作rT a ra g•yu yig。

71(3)《宝鬘》言玉由有三子,即悉达妥(sT ag tho)、悉达波(sT ag pa)和玉弃。

72(4)Sher spags,《宝鬘》作Sher legs。

73(5)此处的注释,《宝鬘》写在正文中。

74(1)克•东杜普:《西藏与尼泊尔之间的早期关系七-八世纪》,伊西兰姆措译,《西藏研究》1987年第2期,第109页。

75(1)克•东杜普:《西藏与尼泊尔之间的早期关系七-八世纪》,第109页。

76(2)《贤者喜宴》(上册),民族出版社,1986,第189页。

77(3)克•东杜普:《西藏与尼泊尔之间的早期关系七-八世纪》,第109页。

78(4)lH o bal,除指泥婆罗外,又延伸出“边鄙”“蛮貊”等义。参见杨铭《藏文Bal po一词的演变》,载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藏学学刊》(第10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第38~43页。

79(1)《巴协》(藏文),民族出版社,1980,第62页。佟锦华、黄布凡译注的《拔协增补本》中此部分内容较简。

80(2)《贤者喜宴》(上册),第381页。

81(1)《贤者喜宴》(上册),第190页。

82(2)《柱间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第175页。

83(1)陈践:《敦煌吐蕃文献选辑•社会经济卷》,民族出版社,2013,第189页。

84(2)陆离:《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第112页。

85(3)《贤者喜宴》(上册),第412页。

86(4)《贤者喜宴》(上册),第372~373页。

87(1)《贤者喜宴》(上册),第379页。

88(1)陈践:《敦煌吐蕃文献选辑•社会经济卷》,第87页。原译文中'Bangs译为“民户”,笔者引用时改译为“属民”。

89(2)《贤者喜宴》(上册),第379页。

90(3)黄布凡、马德编著《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第246页。

91(4)姜伯勤:《突地考》,《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第10~18页。

92(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下《吐蕃列传下》。

93(1)索南孜莫:《佛教史入门》(Chos la'jug pa'i sgo zhes bya ba'i bstan bcos,直译应是“佛法入门论典”),《萨迦五祖全集》(第9册),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第587页。

94(2)黄布凡、马德编著《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第55页。

95(3)黄布凡、马德编著《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第55页。

96(1)黄布凡、马德编著《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第57页。

97(2)相关地名有凤林山、凤林川、凤林津、凤林县。

98(3)其具体地望,研究者颇有争议,参见刘满《西北黄河古渡考》(二),《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4期,第102~146页。该文认为唐代的凤林关在今临夏县莲花镇的原唵哥集(此地已被刘家峡水库淹没)。

99(4)对“炳灵”一词之来源,笔者新近撰有专文。

100(5)根据P.T.16号祈愿文,赤松德赞时期,吐蕃在三方会盟的地点德噶玉彩(De ga g•yu tshal)建了寺院。而德噶玉彩在雅莫塘(g•Yar mo thang)境内,但雅莫塘的具体方位,历史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述。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此处的雅莫塘指大夏川,在今甘肃南部的大夏河流域。马休•凯普斯坦进而指出“德噶”(De ga)实为“大夏”之音译,藏语之ga即“夏”,参见马休•凯普斯坦《德噶玉蔡会盟寺的再思考》,载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藏学学刊》(第10辑),卢素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第35~37页。Ga和Kwa音相近,故此处Kwa亦可作“夏”之对音。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400阅读 32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