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绣,藏族妇女智慧的结晶
在中华大地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延续一个民族发展的命脉。青海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山川壮丽,民风淳朴,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一千多年前,在青海广袤辽远的土地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王国—吐蕃在此兴起。从此,藏民族文化在这里开始了它的艰辛发展历程,并得以传承延续......
贵南藏绣是藏区农耕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结合的产物,承载着青藏高原特有的生态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唐卡和堆绣并称为藏传佛教三大艺术,最早在公元九世纪藏族大五明文化之一的工巧明中就有记载。其源于宗教寺院的袈裟、包经布和唐卡等宗教用品。至藏传佛教后弘期,逐渐向大众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成为百姓服饰的点缀和修饰品。
藏绣产品主要有藏传佛教唐卡、藏族文化艺术品、点缀服饰、生活用品、高原风景画照、藏区生活艺术品等手工藏绣产品。所用图案,与青藏高原环境、藏传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佛像人物、山水风景、花卉禽鸟、藏獒野兽皆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色彩明亮。刺绣时使用多种绣法,以各种彩色丝线和针法之运用(平针绣、乱针绣、缠针绣、套针绣、盘针绣、回针绣、满绣、网绣、交叉绣、长短绣、羽毛绣、打籽绣、锁绣、叠层绣等多种针法),再加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装裱工艺,便形成一门特殊的技艺,成就了藏绣独特的民族风格。
藏绣,一张了解贵南的靓丽名片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南部,属共和盆地,县境东西长约122公里、南北宽约109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全县辖6个乡(镇)75个行政村,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多民族聚居县,总人口8万人,有着古老悠久的宗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贵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藏绣艺人资源和浓厚的藏绣文化基础,截至目前,贵南藏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个、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个。2009年,贵南藏绣被纳入全省旅游商品重点扶持项目,2010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藏绣生产基地”,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渐渐地,藏绣开始名扬海外远销到美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直接进军“旅游市场”。
近年来,贵南县全面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拓宽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推进贵南创建特色文化强县模式,积极将文化与地理特色、民俗、歌舞等产业融合,全县文化工作成绩喜人。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500余万元,保护性收藏藏绣精品11幅。目前,贵南藏绣分布于我县6个乡镇,36个行政村,藏绣从业人员达1240余人,藏绣公司7家,藏绣名家工作室1处,藏绣工坊60家,年制作藏绣作品2万余件,年产值达2600万元,与扶贫工作紧密融合成为全县农牧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逐步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以藏族装饰图案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刺绣技艺,过去主要用于民族服饰上,深“藏”于农家大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需求远远超过机械生产的艺术产品,民族民间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就为藏绣走出“闺房”,推向市场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藏绣,流淌在“泽玛”指尖的完美技艺
贵南藏绣的内容除了唐卡和传统图案外,还有山水、人物、动物等,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派别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它造型简单大方,色彩庄重明亮,简练而饱满的构图和生动粗狂的线条,无不彰显着贵南藏绣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尤其是以独特的针法绣制而成的“嘉珑”、“佐斗”等,做工精美,绚丽夺目,极富浓郁的民间特色。
在贵南,“托洛”是“嘉珑”的雏形,是女孩成人前佩戴的头饰,以少量的珊瑚、艳丽的藏绣图案装饰。每到喜庆的日子,未成年的少女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前面佩戴绣工精致的“佐斗”,后佩戴上精美的“托洛”,尽情地展示着藏家姑娘的美丽、善良、淳朴而又不失童真的一面。少女成人后就要佩戴“嘉珑”,“嘉珑”是用贵南藏绣特有的绣法,以缠线、平针为主,在红色宽布条上用五彩丝线绣上彩色桃心花纹,从上到下由卡里、熊、朵玛、带曲、拉须、珊瑚、绿松石、银铜纽扣、加拉等组成,其中拉须代表着娘家和她的根,代表着对父母的感恩和对亲情的留恋;佩戴“嘉珑”是一定要佩戴“佐斗”,“佐斗”绣工精美华丽,是贵南地区藏族妇女盛装时必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嘉珑”配以华丽的装饰,以价值不菲的珊瑚和绿松石点缀,以纯洁、艳丽、明快的藏绣修饰,沿用色彩鲜明的赤、橙、黄、蓝基调,在简与繁的节奏之美、动与静的变化之美中独秀一枝,体现了贵南藏族淳朴而浑厚、鲜明又庄重、纯洁而大方的美学理念,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散发出独特迷人的魅力。 一套套精美绝伦的“嘉珑”,寄托着“泽玛”一生的梦想,这不止是一件件美丽的装饰品,更是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和对未来幸福日子的向往。每当逢年过节时,三五成群的“泽玛”们围坐在一起,相互欣赏各自的“嘉珑”,或含蓄或羞涩,或张扬或坦露,或赞叹或惋惜,一套“嘉珑”不知诉说着多少悲欢离合的凄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