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氏专权时期的吐蕃

喜马拉雅在线 才让 2023-03-20发布

觉果9.jpg摄影:觉果

据载松赞干布的儿子贡松贡赞先于其父去世,继松赞干布之后,由其年幼的孙子芒松芒赞即位。显然芒松芒赞由于年龄的缘故,很难继承松赞干布的事业,但吐蕃却稳步地向前发展,原因是一个聪慧的家族噶尔氏在吐蕃历史舞台上挥动着指挥棒。

一、噶尔·东赞摄政及灭吐谷浑

贡松贡赞,据《红史》、《贤者喜宴》、《王统世系明鉴》等载,松赞干布与蒙妃赤江有子贡松贡赞,曾执政五年,死于父前,享年十八岁;《弟吴佛教源流》言享年十九岁;而《布顿佛教史》和《新红史》则言芒松芒赞是松赞干布之子,贡松贡赞是芒松芒赞之子,排序正好颠倒。查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无贡松贡赞执政五年之说,又按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世系表》载贡松贡赞之子是芒松芒赞,故布顿之说有误。

新旧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皆言芒松芒赞即位时年幼,禄东赞相其国。《王统世系明鉴》、《汉藏史集》、《红史》、《弟吴佛教源流》、《贤者喜宴》言芒松芒赞十三岁即位,并说其享年二十七岁,生于狗年(650年),死于鼠年(676),《西藏王臣记》则不言十三岁即位,只说在位十五年,享年二十七岁。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记年》载芒松芒赞于狗年(公元650年)即位,至公元676年鼠年去世,在位正好二十七年。因而如果承认享年二十七岁说,则十三岁即位说法不成立,如承认十三岁即位,则享年应是四十岁,享年二十七岁说无从成立。或主张芒松芒赞生于公年650年,即松赞干布卒年,是遗腹子,但如此则贡松贡赞不可能死于父前,而几乎是同年去世的。

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噶尔·东赞域松,他同松赞干布一起为吐蕃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许多重大的历史场合中,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是吐蕃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松赞干布的事业因他而得以延续,史载:“东赞不知书,性明毅,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

芒松芒赞时期噶尔·东赞已经是位经验丰富、智慧卓绝的大相,故由他代摄朝政。

在吐蕃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噶尔·东赞有一系列的建树。公元652年,噶尔·东赞征服“洛沃”和“藏尔夏”二部。

公元653年,大相东赞全力整顿税务,制定“牛腿税”。畜牧业税收的颁布和实行,使吐蕃王朝能紧紧地控制畜牧业生产者,按期收取赋税,对居无常所的游牧部落的管理得到加强;同时又保证政府的收入,赋税制度也较之以前更加完备。此年由达延莽布支征收农田赋税,还任命布金赞和玛琼为象雄度支官。

公元654年,大论东赞于蒙布赛拉宗集会,区分“告”和“庸”,前者是指从军的武士阶层,后者指地位低下从事生产的人员,有的将“庸”直接译为奴隶。松赞干布时就曾经分过“告”和“庸”。同年噶尔·东赞进行了见于记载的吐蕃最早的一次户口清查,建立了户口册制,为征发户丁服劳役,征集兵马、粮草即所谓的大料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公元655年,噶尔·东赞写定法律条文,颁布成文法。看来噶尔·东赞懂藏文,《新唐书》说他不知书,显然是指其不懂汉文。公元656年,大论东赞于“赞木” 之玛尔地方征收牛腿税。公元657年、公元658年,大论东赞巡示“宁钟”地区。

噶尔·东赞竭力整顿国政,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并为彻底征服吐谷浑做准备。此时经松赞干布时期的征讨,青藏高原上比较强大的政权除吐谷浑外不复存在,松赞干布时期曾重创吐谷浑,但吐谷浑仍保存着一定的势力。从公元656年开始,噶尔·东赞向东部用兵,此年阴历12月,他亲自率军十二万人,进攻与吐谷浑关系极密切的白兰残部,苦战三日,杀死白兰千余人,彻底击溃白兰部,白兰从此失去独立,成为吐蕃的属民。为避免唐朝的压力,噶尔·东赞采取积极和好的策略,于公元657年、公元658先后派人向唐献礼请婚。公元659年,噶尔·东赞用兵吐谷浑,第二年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在青海湖旁吐蕃与吐谷浑间展开了较量。公元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逃奔吐蕃,将吐谷浑内部的虚实全部告诉了吐蕃人。噶尔·东赞稳操胜券地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势,仓促间吐谷浑向唐求援。但唐朝采取的消极观望态度,使面对吐蕃强大攻势的吐谷浑节节败退,最后其王慕容诺曷钵和弘化公主仅领数千帐逃到唐朝的凉州,请求唐的庇护。吐谷浑作为政权日趋灭亡,吐谷浑立国至公元663年,凡三百五十年,吐谷浑故地全部并入吐蕃的版图。至此,青藏高原大部处于吐蕃王国的统治下,再也没有与其抗衡的部族和政权,噶尔·东赞为松赞干布的统一事业画上了句号。此后几年间,噶尔·东赞一直住在被征服的吐谷浑境内,处理善后事宜,建立吐蕃的统治体系。从以后的史料看,吐蕃在吐谷浑地方也实行了千户制,但保留了王室的地位,吐蕃王族与吐谷浑王室间还有联姻关系。

噶尔·东赞目光远大,在攻打吐谷浑的同时,密切注意着周边的邻国和地区。吐蕃的北部是通常所谓的西域,即狭义的中亚地区,当时都归唐朝统治,唐朝在西域设置有都护府和众多的羁縻州。西域处于中西交通要道,自古以来驼铃声不绝于道,伴随着来来往往的商队,也给当地人带来五光十色的文化,以及富饶和繁荣。同样,绿洲中的文明和财富对吐蕃也有无限的诱惑。由于辽阔的羌塘高原荒无人烟,再加上被称为“亚洲脊柱”的莽莽昆仑山脉从帕米尔高原逶迤东行,将南侧和北侧隔为两个世界,因而吐蕃很难从本土直接北上。吐蕃只能从其中心处拉萨向西北行,经古象雄地,循印度河谷,出大小勃律,翻越坦驹岭(兴都库什山口)入西域。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吐蕃军队走此道似乎通过护密第一次进入中亚地带。

吐蕃策动疏勒、弓月、龟兹等地的亲蕃势力反叛唐朝,这跟噶尔·东赞在青海的军事行动是互为策应的,目的是为了分散唐朝的力量。唐朝失去对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的控制。此年阴历12月,唐以苏海政为日海道总管讨伐龟兹,同时命从属唐的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协助作战。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互有怨仇,当苏海政的军队到达兴昔亡境内时,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密告苏海政说阿史那弥射要谋反。苏海政听信谗言,集中他的军官们商讨,结果决定先下手为强,伪称说皇帝命大总管要给可汗和各酋长赏赐丝绸数万段,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信以为真,率领部属前去领赏,万万没想到结局是惨遭杀害。兴昔亡属部鼠尼施、拔塞干两部远徙,苏海政和继往绝可汗率兵追击,征服了这两个部落。当苏海政的军队至疏勒(新疆喀什)南部时,西突厥弓月部(即处月)引吐蕃军队前来准备迎战唐军,但苏海政“以师劳不敢战”为由,使用了一个非常古老的手段———以军资贿蕃军,吐蕃军队未战而捡了个大便宜,自然同意与苏海政约和罢兵。吐蕃的参与,表明此时吐蕃的势力在西域已经很有些号召力。由于苏海政制造了“兴昔亡冤案”,其属部十分不满,而吐蕃“盛言弥,大造舆论,为阿史那弥射鸣不平,实为进一步笼络诸部。后,阿史那都支纠集残部复起,自立为西突厥左厢可汗,并依附于吐蕃。

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弓月等部投靠吐蕃,使于阗(新疆和田县境)也受到了威胁。阴历12月,唐以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攻打弓月,解救于阗,但结局史载不明,看来唐朝并未解除于阗的危机。公元665年(麟德二年),疏勒、弓月二部又引吐蕃军队攻打于阗,唐命西州(治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废址)都督崔知辩等领兵援救。从《通典》所载论钦陵的一段话中可知,崔知辩使用围魏救赵计,突袭吐蕃后方。钦陵曾说:“和事曾未毕,已为好功名人崔知辩从五俟斤(西突厥右五弩失毕部——引者)路,乘我间隙,疮痍我众,驱掠牛羊,盖以万计。”

吐蕃在经济上遭到很大的损失,吐蕃军团遂放弃对于阗的围攻。公元667年(乾封二年),唐册立的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卒,部将李遮匐统部自立,归附吐蕃。

噶尔·东赞执政时期,吐蕃的军队虽然并未动摇唐朝对西域的统治,但吐蕃成功地打入了这个民族众多、局面复杂的地区,找到了自己的立脚点和盟友;噶尔·东赞的谋略使吐蕃也取得了某种发言权,一直到吐蕃分裂期间,在各种势力纠缠不清的中亚历史中也有吐蕃的一份。而此时大食帝国不断向东扩张,攻占吐火罗等地,于是唐、吐蕃、大食成了争夺中亚的三大势力。

公元666年,噶尔·东赞从吐谷浑境内返回,不幸途中患病,于第二年去世。对噶尔·东赞,五世达赖曾言:“他所作政教相辅事业,不仅对吐蕃国王尽忠职守,对吐蕃人民也留下了难忘的德泽。”

二、噶尔·赞悉若多布担任大相

噶尔·东赞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赞悉若、钦陵、赞婆、悉多于、勃伦赞刃。按敦煌吐蕃文献《大事记年》等所载,可以找到相应的藏文名称:噶尔·赞悉若多布,即汉文史书中的赞悉若。

噶尔·钦陵赞卓,即《旧唐书》中的钦陵,《资治通鉴》音译为“起政”(即),比“钦陵”更接近藏文读音。

噶尔·政赞藏顿,即汉文史书中的赞婆。

噶尔·达古日耸,即汉文史书中的悉多于。

噶尔·赞辗恭顿,似为汉文史书中所载噶尔·东赞的第五子勃伦赞刃。

噶氏五子皆有才干,深得其父之教,可谓将门虎子。噶尔·东赞没后,噶氏仍保持着显赫的地位,钦陵兄弟执掌着吐蕃的军政大权。

噶尔·东赞之后,关于大相的人选,吐蕃的一些官员、百姓认为韦·松囊是最合适的人选。但赞普与众大臣密商之后,认为噶尔·赞悉若多布更为合适,遂任命为大相并以韦·松囊为副职,但松囊不久死去,赞悉若多布一个人独揽大权。

赞普芒松芒赞此时至少也有十八岁了,他面对势力雄厚的噶氏家族,不得不把吐蕃的大相一职再次交于噶氏手中,实际上也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噶氏兄弟的聪明才智在吐蕃是有口皆碑的。

公元668年(唐总章元年),芒松芒赞驻在札地的鹿苑。吐蕃于几玛郭勒(似在吐蕃东部)建造堡垒。这年吐谷浑各部派人到吐蕃王廷朝见,吐蕃开始从吐谷浑征收赋税,标志着吐蕃在吐谷浑地区的统治趋于稳定。

三、大非川之战及吐蕃在西域等地的扩张

公元670年(唐咸亨元年)阴历4月,经过几年的准备后吐蕃在西域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吐蕃军队攻陷唐在西域的十八个羁縻州,原来一直忠于唐朝的于阗也倒向吐蕃。在于阗的配合下,吐蕃攻占龟兹拔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县),安西四镇焉耆(新疆焉耆县)、龟兹(新疆库车县)、疏勒、于阗为吐蕃所有,唐朝罢弃了安西四镇的设置,吐蕃第一次在西域取得了重大成功。

吐蕃东灭吐谷浑,西占安西四镇,给唐朝西部边境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迫使唐朝不得不下决心来认真对付吐蕃的扩张。是年阴历4月,唐高宗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以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十余万人击吐蕃。

从薛仁贵这位名将的头衔看,唐朝出师的目标直指吐蕃首都逻娑(拉萨),志在一举攻灭吐蕃势力。唐军“以护吐谷浑还国”为名,浩浩荡荡地向青海湖地区进发。阴历8月份薛仁贵部进入青海大非川(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草原),薛仁贵命郭待封在大非川构筑工事,以存放辎重粮草,薛仁贵自率精锐向乌海(青海兴海县西南苦海)进军。时吐蕃派出噶尔·东赞的第二子吐蕃杰出的将领钦陵率吐蕃军应战,《旧唐书·薛仁贵传》言此次吐蕃兵力最多时达四十万。钦陵利用熟悉地形和吐蕃军队在高海拔地区惯于作战的优势,诱敌深入。薛仁贵贸然入进,在河口打败吐蕃的小部人马,大掠吐蕃牧民的牛羊。而钦陵却率铁骑奔向唐朝军队的粮草,此时唐朝将领郭待封骄傲自大,怕薛仁贵独占战功,没有听从薛仁贵的指挥,而自率辎重跟随薛仁贵部徐进,途中正好遇到钦陵军队的围攻,郭待封兵败不支,辎重粮草全落入吐蕃军队手中。薛仁贵得知郭待封已败,遂不敢再进,只好退回大非川。钦陵从四面合围已经受挫的唐军,薛仁贵部大败,死伤略尽,吐蕃赢得了大非川战役的全面胜利。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仅以身免,与钦陵约和才得生还。三员统帅似乎被钦陵俘虏,不然全军覆灭,而统帅却何以身免,约和亦无从谈起。自大非川战役后,吐谷浑永远失去复国的幻想,诺曷钵被安置在灵州。钦陵从此威名远震。大非川之战的胜利,也稳固了吐蕃在青藏高原的统治。

公元672年(唐咸亨三年),吐蕃大臣仲琮使唐,唐高宗质问仲琮吐蕃为何侵占吐谷浑败薛仁贵事,仲琮却巧妙地回答说:“臣受命贡献而已,军旅之事,非所闻也。”

唐遣都水使黄仁素出使吐蕃。双方虽然都派遣使者,但没有取得任何解决边界等问题的实质性进展。公元673年(唐咸亨四年),吐蕃实行集会议事制,决定军政大事。此年由噶尔·赞悉若多布和钦陵主持集会,制定治理牧区的大法令。冬季又在“董”之虎苑集会议事,征调青壮户丁以充实军队。此年阴历12月,唐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伐叛唐降蕃的弓月等部,弓月、疏勒等惧而派人入唐请降。看来吐蕃670年攻占安西四镇,并未建立有效的统治,吐蕃大军撤出西域可能为的是增强东部的力量。西域南道诸国重新归附唐朝。公元674年(上元元年)于阗重归唐朝,公元675年(上元二年),唐在于阗置毗沙都督府,以于阗王尉迟伏雄为都督,下辖十州。

龟兹王白素稽也向唐朝献贡,唐又在焉耆、疏勒等处设置都督府。

至公元676年前安西四镇又回到唐朝手中。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吐蕃派吐浑弥使唐求和,被唐朝拒绝,大论赞悉若多布在象雄制定治理该地的法令,此年突厥境内内乱的消息也传到吐蕃。公元676年(唐仪风元年),吐蕃攻掠鄯(青海乐都县)、廓(青海化隆县西南)、河(甘肃临夏市)、芳(甘肃迭部县东南)等州,杀害官吏,掠取马牛万计。

唐命周王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以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左卫大将军契必何力等讨伐吐蕃,但二王并未行动。吐蕃又攻叠州(甘肃迭部县),破密恭、丹岭二县。到冬季时,吐蕃年轻的赞普芒松芒赞去世,遂停止军事行动。芒松芒赞共在位二十七年,仲琮使唐时曾评价过这位赞普:帝召见问曰:“赞普孰与其祖贤?”对曰:“勇果善断不逮也,然勤以治国,下无敢欺,令主也。且吐蕃居寒露之野,物产寡薄,乌海之阴,盛夏积雪,暑毛曷冬裘。随水草以牧,寒则城处,施庐帐。器用不当中国万分一。但上下一力,议事自下,因人所利而行,是能久而强也。”

可知芒松芒赞并非是无所事事的傀儡,而是任用贤能,经常巡视各处,精心治国。吐蕃君臣间上下协心,步调一致,是其强盛的原因。此年据《大事记年》大相赞悉若亲自率兵赴突厥。

芒赞的妃子没卢妃赤玛禄生遗腹子赤都松赞,这位襁褓中的婴儿继承吐蕃赞普位,汉史称器弩悉弄。

公元677年(仪凤二年)阴历5月吐蕃进攻扶州(四川南坪县东北)的临河镇,擒镇将杜孝升,吐蕃将领要杜孝升劝松州都督武居寂投降,杜孝升坚决不从,因吐蕃国内政局不稳,蕃军弃杜孝升而去。《大事记年》载热叶辛库布里布与觉仁祖果二者心怀异志,在象雄发动了叛乱,但叛乱不久予以平定。公元678年(唐仪凤三年,两位叛臣热桑杰崩日叶和库赤聂止松受到惩罚,他们二人的身份不明,“热桑杰”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热桑部(或地方)的王”。吐蕃专心致力于解决内部矛盾,唐朝却组织了一次对吐蕃的军事反攻,中书令李敬玄、工部尚书刘审礼率十八万大军从河源出征吐蕃。吐蕃名将钦陵仍率吐蕃军队在青海湖附近迎战,刘审礼率前军深入,遭到钦陵部的攻击,刘审礼兵败被俘。唐军统帅李敬玄胆怯不敢战,闻前锋已败,遂狼狈不堪地向后撤退,唐朝十八万大军的远征就此结束,刘审礼最后死在吐蕃。公元679年(调露元年)因暂时消除了内忧外患,吐蕃公开祭祀赞普遗体。并遣使报唐朝,唐朝亦派使者吊唁。此时吐蕃已成为唐朝的劲敌,据载:“上闻赞普卒,命裴行俭乘间图之,行俭曰:‘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乃止。”

唐朝虽然在河源的进攻受挫,但在西域却重定突厥十姓。前文曾提到公元676年前吐蕃从西域撤军,安西四镇重归唐朝,但到公元677年(仪凤二年)左右,吐蕃第二次占领安西四镇,《新唐书·西域传》龟兹条载:“始仪凤时,吐蕃攻焉耆以西,四镇皆没。”

《旧唐书·吐蕃传》载:

“(仪凤三年,吐蕃)……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

因而西域的形势是瞬息万变。公元679年,依附吐蕃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西突厥的另一首领李遮匐同吐蕃一起进逼安西(时安西都护治碎叶镇,今托克马克)。为了应付西域发生的变动,唐吏部侍郎裴行俭提出:“吐蕃为寇,审礼覆没,干戈未息,岂可复出师西方!今波斯王卒,其子泥洹师为质在京师,宜遣使者送归国,道过二虏,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

于是裴行俭以册封波斯王和安抚大食使的名义进入西域。裴行俭曾在西域任官多年,很有号召力,他组织豪杰子弟千余人,向同吐蕃联盟的西突厥首领发动突然袭击,擒获阿史那都支、李遮匐。

时吐蕃正在国内忙于安葬芒松芒赞,无暇增援西突厥部,突厥十姓部落又归唐朝统治。

公元680年(唐永隆元年),阴历7月吐蕃军队攻河源,被唐将黑齿常之击退。黑齿常之任河源军(青海西宁市)经略大使,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有效地阻挡了吐蕃东进。噶氏兄弟转而将目光投向今四川、云南一带。早年唐朝为了断绝吐蕃通往诸蛮的交通,曾筑安戎城。此年吐蕃军队在西南羌民等协助下,攻陷安戎城(四川马尔康县东南,或言四川理县薛城镇),并派兵把守。之后,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诸蛮(今洱海地区)纷纷归降吐蕃,吐蕃第一次在云南打开局面。钦陵兄弟四面出击,吐蕃的疆域不断扩大,史载:(吐蕃)东接凉、松、茂、等州,南临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此年文成公主去世,唐蕃双方都举行了悼念活动。

公元681年(开耀元年),阴历5月黑齿常之在良非川击败论赞婆。吐蕃派使者入唐求婚,请尚太平公主,唐立太平观以公主为观主而拒绝吐蕃之请。从《大事记年》中可以发现噶氏家族的另外一位成员噶尔·芒辗达乍布在吐蕃政坛上活跃起来,此年大相赞悉若在悉立河谷集会议事,而噶尔·芒碾达乍布同努布·芒辗细赞在“甲之谷”

集会议事。682年(永淳元年),吐蕃钦陵军队攻掠柘(四川黑水县和理县接壤地带)、翼(四川茂汶县北)等州。吐蕃军又攻河源军,在白水涧被唐将娄师德击败,史载娄师德“八战八捷”。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吐蕃举行了祭祀文成公主的活动。

公元684年(嗣圣元年),大相在中心如召集会议,解决吐谷浑等地的纠纷。吐蕃国内牛疫流行,为了减少传染,将患瘟疫的牲畜肉集中埋掉,自然灾害等使吐蕃暂时停止军事活动。公元685年(垂拱元年),大相赞悉若与芒辗达乍布二人的矛盾公开化,诉诸于武力,大相赞悉若死于孙波河边。噶氏家族的内讧并未影响他们的地位,钦陵的声望正处于如日中天的时期。

四、钦陵继任大相

公元685年吐蕃的内乱被钦陵很快平定,芒辗达乍布从此不见史载。赞悉若之后由钦陵继任吐蕃的大相,噶氏家族仍然掌握了吐蕃的大权。

云消雾散,局面很快恢复安宁,此年给少年赞普上尊号为赤都松。公元7世纪后期,吐蕃和唐朝在西域展开了激烈争夺,唐朝正处在女皇武则天励精图治的时代,钦陵碰上了一位强硬的对手。公元685年(垂拱元年),唐任命兴昔亡之子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元庆为左玉铃卫将军,兼昆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位,统领西突厥五咄部落。

公元686年(垂拱二年),阴历9月唐又命右玉铃卫将军阿史那斛瑟罗袭父爵继往绝可汗位,兼任濛池都护,统领西突厥五弩失毕部落。

唐开始采取系列措施以对付吐蕃在西域的渗透。公元687年(垂拱三年)钦陵率吐蕃军队涌入西域,《大事记年》载:“至猪年(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赞普驻于年噶尔,论钦陵引兵到突厥苦先(库车)之地。”

《旧唐书·唐休传》(卷93)载:

“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攻破焉耆。”

似指公元687年(垂拱三年)之事,《唐会要》(卷13)安西都护府条载:“到高宗,务在安人,命有司拔四镇。其后吐蕃果骄,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遂长驱而东逾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界,当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也是指垂拱年间事。钦陵出征取得成功,吐蕃长驱直入,横行西域。由于大相统兵在外,由坌达延赤松与努布·芒辗细赞及钦陵弟弟噶尔·达古日耸三人主持集会,并平定大藏地方的叛乱。为了恢复唐在西域的统治,武则天准备大动干戈,欲派韦待价出征西域。公元688年(垂拱四年)武则天又想从雅州开道(四川雅安县西),从西南方攻击吐蕃。时陈子昂上书反对,其中提到“国家近废安北(指安西、北庭),拔单于,弃龟兹,放疏勒”。这可同上述资料相印证,胡三省注言:“废安北,拔单于,以突厥畔援也;弃龟兹,放疏勒,以吐蕃侵逼也。”

说明垂拱年间,吐蕃再一次兵临安西四镇。吐蕃大相钦陵此年仍统兵驻于西域。赞蒙赤姆登亲自至塔波境内主政。

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唐以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为副,率军击吐蕃,论钦陵在寅识迦河边(胡三省认为在弓月城西南,弓月城位于新疆霍城西北)迎战唐军。《旧唐书·韦待价传》(卷77)云待价“初胜后败”,《新唐书·韦待价传》(卷98)云:“与吐蕃合战,胜负略相当,会其副阎温古逗留,又天大寒,待价不善抚御,师人多死,饷道乏,乃旋师顿高昌。”《资治通鉴》则云:“与吐蕃战,大败。待价即无将领之才,狼狈失据,土卒冻馁,死亡甚众,乃引军还。”

武则天大怒,将韦待价流放绣州(广西桂平县南),斩副大总管阎温古,余众归安西副都护唐休璟统领。钦陵因取得胜利,遂从西域返回。此年吐蕃的一位公主出嫁吐谷浑小王,吐谷浑虽为吐蕃所统辖,但吐蕃仍保留了其王室。公元690年(天授元年),钦陵亲自主持了两次集会,整顿内政,在大藏立红册制,制定约如之农田赋税。公元691年(天授二年),清理土地赋税并统计绝户数字,征集兵丁,可能也是为唐蕃在西域的争夺做准备。此年武则天又命文昌右相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击吐蕃,但中道退还。

自噶氏专权以来,吐蕃连续对外用兵达三十多年,大量的青壮年纷纷开赴战场,使正常的社会生产受到影响,并且连年的战争劳民伤财,平民的负担不断加重。从郭元振的上书可知,厌战的情绪在吐蕃社会逐步蔓延开来。郭元振云:“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

在吐蕃,尤其是吐蕃统治下的周边部落,不堪于吐蕃征发之苦,寻找机会脱离吐蕃的统治。公元689年,六诏之一的浪穹诏首领傍时昔等二十五部从吐蕃改投唐朝。公元692年,吐蕃属下的党项部落万余人降唐,唐分置十州。此年阴历5月,吐蕃酋长曷苏亦请求内附,唐派张玄遇率精卒二万前去迎接,至大渡河时,事情败露,吐蕃逮捕了曷苏。而此年昝垂率羌蛮八千余人内附。在这种形势下,吐蕃虽在西域得势,但无法进一步拓展。此年,唐册立的兴昔亡可汗二世阿史那元庆被唐酷吏来俊臣织罪见诛,其子阿史那妥子投靠吐蕃,吐蕃册其为西突厥可汗,统领十姓。而武则天始终没有忘记夺回安西四镇,命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同阿史那忠节率军击吐蕃。王孝杰曾同刘审礼一起被吐蕃俘虏,他因长相酷似赞普的父亲,受到吐蕃人的优待,后竟得回归,因而王孝杰很了解吐蕃的内情。阴历10月份,王孝杰大军与吐蕃交战,打败吐蕃,复取得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派兵把守,吐蕃在西域的势力受到挫折。694年(延载元年),王孝杰又破吐蕃勃论赞刃、突厥可汗妥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噶尔·达古也被粟特人俘虏。战败的突厥可汗阿史那妥子进入吐蕃,《大事记年》载:“马年(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敦叶护可汗前来致礼。

五、赤都松赞普问罪噶氏家族

随着时光的推移,小赞普赤都松步入成年,已经十九岁了,这位赞普,据载:

赤都松赞普,年虽幼冲,曾刀砍野猪,以脚绊拴扣野牛,抓捏虎耳等异行,除深沉谋虑之外,加以武艺精湛,圣明远超他人。

这样一位赞普自然不甘寂寞,而人才辈出的噶氏家族对吐蕃王权已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时吐蕃从西域败退,钦陵的扩张受挫,年轻的赞普乘机跃跃欲试。王室和噶氏家族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深沉的赞普不动声色地展开了夺回权力的行动。公元693年后,钦陵赴吐谷浑地方,噶氏家族在这里有相当的势力,之后钦陵一直驻守东边,因唐朝向吐蕃发动攻击,钦陵难以离开。公元695年,赞普亲自下令杀噶尔·赞辗恭顿。

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因取得在西域的胜利,又想从今青海一带出击吐蕃,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进攻吐蕃,与论钦陵、赞婆战于洮州(甘肃临潭县)素罗汗山(《大事记年》作虎山之战),结果吐蕃大获全胜,论钦陵再一次威名远震。经此战役,武则天也放弃了一举打败吐蕃的想法,唐蕃间互有胜负,无力再战,遂从外交途径解决争端。此年论钦陵同唐使郭元振进行了一场舌战,论钦陵要求唐朝罢去四镇之兵,分突厥十姓之地,或让十姓各自为守,即不属汉亦不属蕃;而郭元振以为十姓久为唐编人,并提出要吐蕃归还吐谷浑之地。双方大展三寸之辩才,谁都说服不了谁。

钦陵的名声愈大,赞普的猜忌之心愈烈。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P.T.1287号卷子中的《赤都松赞普传》内赤都松赞普的一首长歌,反映了王室与噶氏家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其中唱道:

加布(噶氏家族的封地)小河谷,

平民欲称王,

噶氏子想当王,

蛤蟆想飞天,

平民想成王,

泉水想倒流,

磐石想倒滚,

加谷议纷纷。

即使能上滚,

香波高山顶,

休想能到达。

……

吐蕃悉勃野王,

尔等想代替

悉勃野嗣不断。

……

赞普的歌词中充满了对噶氏的极度仇视,赞普采用各种比喻嘲笑了噶氏的妄自尊大,并不断指出悉勃野的无比高贵和神圣性。噶氏一方到底有何反叛行为,史载不明。赞普的歌词显示双方已经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可能此时吐蕃形成了两大阵营:赞普为首的王室集团和钦陵为首的噶氏集团,双方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赤都松赞普年轻气盛,凭借王室在吐蕃的神圣地位和社会上的影响,似乎毫不惧怕重兵在握的钦陵。说明噶氏虽然专权,但还动摇不了王室的根基。这次赞普和贵族间的权利斗争,牵扯到了许多人,并成为斗争的牺牲品。公元698年,论钦陵在青海统兵,赞普以狩猎为名,集合军队诛杀钦陵党羽二千多人,并召钦陵。机警的钦陵已知大祸临头,遂拥兵自重,赞普率军讨伐,而钦陵的军队忠于赞普,未战而溃,钦陵自杀。

论钦陵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开拓了吐蕃的疆域,稳固了吐蕃王国的统治,他是吐蕃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

六、噶氏子孙在唐建功立业

一个建有卓越功勋的家族消失在吐蕃的地平线上,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专权也已经成为过去。可是这个家族并未因此而完全沉默下去,他们找到了另外的生存地域———大唐,同样建功立业,令人赞叹不已。在唐朝,他们以“论”为姓。

公元699年,当钦陵悲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时,其弟弟赞婆和钦陵之子论弓仁二人却投奔唐朝,论弓仁藏文作莽布支。临逃前他曾唱道:

……

妻子越山头,

爱子遗于后,

去年[前年前],

……

草坝别父老,

母、妹亲相送。

大小宗喀地,

……。

今后我主是,

唐王名三郎。

歌词悲切凄凉,有无可奈何之感。论弓仁所统吐谷浑七千余帐亦归降唐朝,噶氏家族很受吐谷浑人敬重,阴历7月又有吐谷浑部落一千四百帐归附唐朝,这对吐蕃来说是个极大的损失。武则天对赞婆和论弓仁的到来十分欢迎,以赞婆为特进、归德郡王。阴历10月赞婆至长安,“太后宠待赏赐甚厚,以为右卫大将军,使将其众守洪源谷(在凉州昌松县界)”。

赞婆卒后又赠“安仁大都护”。

论弓仁为左玉铃卫将军,封酒泉郡公。公元707年(神龙三年)任朔方军前锋游弈使,出兵诺真水(在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守卫草心山等地。“开元初,突厥九姓乱,弓仁引军度漠,逾白柽林,收火拔部喻多真种落,降之。跌思太叛,战赤柳涧,弓仁骑才五百,自新堡进,时贼四环之,众不敌,弓仁椎牛誓士自若,再宿溃围出,人服其壮。凡阅大小战数百,未尝负,赐宝玉、甲第、良田,等列莫与比。累迁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会病,玄宗遣上医驰视。卒,年六十六,赠拨川郡王,谥曰忠。”

论弓仁子论诚节,又名卢,曾任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并任鸿胪卿。公元758年(至德三年)正月命论诚节袭拨川郡王位,实封三百户。后又拜右金吾卫大将军,知阶州事,封武威郡王,赐太子太傅。“安史之乱”时,论诚节“帅子弟及家僮以牧马千驷,罄其财用,以奉禁旅”,保卫肃宗,可谓忠臣。

论弓仁次子旧久,又名论诚信,父卒后拜为郎将,后又进拜为大将军,常衮《授论诚信等开府仪同三司制》言:“敕大将军论诚信等,咸有将才,早彰臣节,或往参缔构,业著总干,或近历艰难,功高负革,录功行庆,启号覃思,宜疏五等之封,更宠三司之任。诚信等可开府仪同三司。”

足见论诚信也对唐朝立下过不少功勋。

论诚节有四子,即论怀义、论惟贞、论惟贤、论惟明,皆娴熟兵马,英勇善战闻名当时。

论怀义,又名论惟清,是论诚节之长子,曾袭父位武威郡王,任银、夏、绥、麟等四州兵马使、朔方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常衮《授论惟清朔方节度副使制》曾称赞其“智谋沉果,政理甄详,资论惟明作为论氏兄弟之季,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年纪幼小,未能像几位兄长一样建功立业。但德宗朝平定朱此之乱中辅佐唐室,奋勇向前,所立功勋并不亚于几位兄长,位至鹿坊节度使,独镇一方。陆贽《授论惟明鹿坊观察使制》云:“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工部尚书并右金吾卫大将军、充右街使、上柱国、建康郡王论惟明:释为勤王,有赴难之节;捍城御寇,有扶危之功,奉主忘身,弃家从国,赴自郊甸,再逾巴梁,险阻艰难,靡不扈从,忠义所在,死生以之;久司禁戎,益茂勋绩;器质敦实,识度宽敏,通明吏职,达练武经,本之以纯良,辅之以材术,俾居藩翰,佥谓汝谐。联以北控单于,国之巨镇,彼方戎率,沉痼是婴,卧护边军,已淹寒暑,闵其尽瘁,难以重烦,爰咨信臣,更践厥职……惟明可依前检校工部尚书兼鹿州刺史、御史大夫,充鹿、坊、丹、延等州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功臣开府,勋封并如故。”

当德宗返回长安之时,惟明向皇帝献诗,表达忠心。公元787年(贞元三年)据《旧唐书·德宗本纪》言“十一月辛丑,鹿坊节度使论惟明卒”。惟明于戎马生涯中,任劳任怨,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身体有病仍坚守岗位,忠于职责,最后死于任上。

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长河中,人才济济、文武双全的噶氏家族在今天中国的广阔区域内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足迹和英雄业绩。

在吐蕃他们辅佐幼主,整顿内务,开拓疆域,为吐蕃的强大做出了贡献;而唐朝开放的政策又给噶氏子孙施展才华的天地,在唐朝众多的少数民族功臣内,惟一的吐蕃人则是噶氏家族,他们同样功勋卓著,忠心耿耿,再一次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论氏家族世系表:

噶尔·东赞域松

论钦陵赞婆

论弓仁(莽布支)

论诚节(卢)诚信

论惟清(怀义)惟贞惟贤 惟明

参偕丕辅鼎倜叔

选自《吐蕃史稿》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024阅读 31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