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迭部藏族的来源

迭部史志 佚名 2023-05-25发布

19.JPG摄影:觉果

迭部这块富饶的沃土,自古以来曾是氐、羌、土著先民们狩猎、游牧、习耕之地;也曾是氐、羌、党项、吐谷浑、吐蕃等古代少数民族以及中原政权反复争夺,聚散无常,兼并融合,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藏族人民长期聚居,创造文化的一方古土;亦是与汉族地区山水相连、和睦为邻、通商往来、互通有无的交界地区。

追溯其源,藏族在迭部全境居住至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藏族自称“博”,是中华民族56个兄弟民族中,一个居住区域广阔、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着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公元七世纪前期就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藏文。按地区分,居住在黄河首曲及甘南地区的藏族称“安多哇”。迭部藏族的渊源,同本州及甘、青地区的其他藏族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是活跃于祖国西北地区的强大部族。至秦、汉时期,羌、戎诸部中靠近中原地区的“东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农耕经济转化,由游牧转为定居;而居住偏西的“西羌”诸部则仍以畜牧经济为主。居住在迭部境内的羌、氐部族也属于这后一类仍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西羌”。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北方各族出现的大迁徙、大动荡和大融合局面中,原游牧于辽东地区的鲜卑族慕容部、拓跋部(又称秃发或乞伏)长途西迁至今甘、青地区放牧。其中鲜卑族慕容部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至洮河、大夏河流域,其后裔兼并附近羌、氐部落,创建了吐谷浑政权,其势力范围扩大到迭部境内。南北朝后期,又有奉猕狲为图腾的土著党项羌也兴起于川北及迭部一带。在数百年间,以上羌、氐土著、党项和后入的鲜卑族吐谷浑人在兼并和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同化,自然融为一体。

隋、唐时期,吐蕃日盛,并向东扩张。到8世纪中,世居迭部境内的羌、氐、吐谷浑、党项等部族和甘、青其他羌、戎诸地,相继沦为吐蕃属部。吐蕃王廷为巩固其所占地域,遂在甘、青设置使和巡边安抚大相等高级军政人员,率重兵驻守各地,以加强对甘、青诸羌戎诸族的统治。跟随吐蕃军队的还有吐蕃贵族家奴和曾被征服的弱小部族、随军耕牧供役。吐蕃军队及其随军奴役“噶玛洛”(意为未经藏王批准不得返回),这此驻守蕃军及其随军奴役“噶玛洛”从此长期留居此地,并以统治者的身份与当地氐、羌杂居在一起,羌、氐、浑部族被降服为臣民和奴户。据有关藏文资料所记,当时定居在迭部境内的蕃军部属主要来源于西藏山南达布地区的军旅,其族姓属原始四大姓氏中的“折”氏。蕃军曾强迫占领区的羌、氐土著部族改服吐蕃服饰,习说蕃语。这样使此地羌、氐、浑等族逐渐同化于吐蕃。又在此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和定居生活中,逐渐同化、融合形成为迭部藏族。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室因发生内乱而分裂后,吐蕃各将领处于长期混战状态中,战祸酿成兵燹之灾,迫使人民大规模迁徙流亡,部分蕃军及其随军仆役因失去主帅而流散民间。这部分军奴和灾民冲破民族界限,自相聚合以“温末”自号,组成新的群体,活动于河曲、陇右。有的戍边军士反倒依附于“温末”势力。随着“温末”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局面。这在客观上更进一步促成了甘、青及迭部藏族的形成。

由此可见,迭部藏族的渊源同甘、青其他地区的藏族基本相似,是在隋唐时期由吐蕃军队及其随军奴仆和当地氐、羌、吐谷浑等古代部族同化、融合而形成的。而且从此开始至宋、元、明、清以来长期定居在这里,成为聚居迭部1000多年的主体民族。

迭部藏族的又一支来源,则与卓尼土司先祖些地同出一族。些地是藏王赤热巴巾派到安多地区征税大臣噶·益西达吉长子的一系。些地和傲地兄弟二人生于四川作盖(今若尔盖)地方。随着噶氏家族势力的扩张,曾在作盖地方形成了很多势力相当、大小不同的部落。因受当地气候、地理等条件的限制,使部落发展受到制约。约在元代末期,为寻求发展,些地些傲兄弟二人决定率领家庭部众寻找发展农业的征程。当他们来到甘川边界“热东巴”时,在选择前进的方向上内部发生了分歧,部分下属提议沿白龙江进迭部沟,再图发展。而些地兄弟选择了沿草地继续前进行到作格曼玛(今夏河美武一带)再到达高坡(今卓尼申藏乡境)的路线,后又转入雷马沟再到卓尼。另一部分则从热东巴顺白龙江而下进入迭部沟,并长期定居于迭部。这为卓尼藏族与迭部藏族在族源关系上埋下了一条漫长的引线。

藏族部落制度贯穿了本地藏族社会的全部历史。起源最早的部落组织主要是以血缘氏族关系而组成的氏族部落。秦汉以前,迭部一带的氐羌土著就形成了很多大小不等、互不属统的氐部游牧部落。南北朝至唐时,以州、县军政机构统辖部落。隋唐时期吐蕃政权崛起并向东扩张,至唐后期吐蕃占领河曲、陇右后,州、县俱废,当地土著部落始归吐蕃“噶玛洛”部落率领,吐蕃本土部落与甘、青氐羌土著部落结合之后形成一种共同体逐渐融合为新的部落组织。从此,部落结构开始由血缘氏族部落向地域部落的形式转化,原有的部落被打散,重新组合,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但血缘氏族关系仍然残存。到五代十国时,因吐蕃政权内乱分裂后,其部属奴多无主,自相纠合为部落割据的“温末”势力,大多数部落又经历了大混战时代的重新分化组合,地域部落的色彩进一步加强。但部落内部并不排除血缘关系,尤其是部落首领的血缘关系仍受到相当重视。部落联盟是形成民族的基础,管种新组合的地域部落,便逐步形成了本地藏族。宋时,叠州藏族部落强大,《金史·完颜纲传》载:“鲁黎族帅曰冷京据叠州,有四十三族、十四城、三十余万户。”这种由血缘氏族部落逐步演变为地域部落,又不断增强势力的部落结构,是县境藏族及整个甘、青藏族民众长期相沿的基层组织形式。历代五朝都没有改变这种部落组织,而是采取分封部落首领以官职的办法进行统治。并准许世袭,形成土司制。清康熙十五年卓尼第九任土司杨朝瘐采取“寓兵于民”的措施,在户籍登记后实行军营编制,将所辖各部落编为旗制,实为一种新的变换了名称的部落结构。至康熙三十五年第十任土司杨威再次收复迭部后,在迭部境内编组了军政一体的土司基层机构13个旗,后又从中分出9旗,共有22旗。待局势稳定后再将22旗划并为14旗,这种旗制管理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卓尼杨土司所辖迭部境内的部落共14旗208族,其中当多旗辖9族,即今达道村委会所属9个村。益哇旗辖21旗,范围包括今益哇乡境内的扎尕那、纳加、傲子、知子、高杂5个村委会所属的22个村子。哇巴旗辖19族,范围包括今电尕乡境内的哇巴沟的亚安、吾子两个村委会所属的18个村。白阿卡宋旗,亦称拉麻尕什旗,分拜扎、什巴两个小旗辖17族,范围包括今电尕乡境的电尕、拉路村委会和恰告村委会部分村。宁巴旗亦称尼巴旗辖9族,范围包括今电尕乡境的电尕、拉路、恰告村委会部分(阳山)村。曼玛卡松旗辖10旗,包括今电尕乡境的根古村委会各村和恰告村委会以下几个村。唵子旗辖9旗,包括今卡坝乡境的安子村委会全部村和尼欠村委会的部分村。卡坝录秀旗辖11族,包括今卡坝乡境的桃吾卡村委会属村、卡坝村委会全部村和尼傲乡境巴藏村委会的部分村、以及花园乡境的科牙、旺藏乡境的帕尕等村。尖尼旗辖21族,包括今尼傲乡境的尖尼村委会的大部分村和卡坝乡境尼欠村委会的部分村。沙录哇旗,亦称尼傲、旺藏旗,共辖21族,下分沙录哇贡玛和沙录哇曼玛两个小旗。包括今尼傲乡境尖尼村委会和巴藏村委会的部分村、尼傲村委会、旺藏乡境的旺藏、高日卡、让尕、亚日村委会属村和曹世坝村、花园乡境的阿赛、拜藏等村。达拉旗辖16族。包括今达拉乡全境。阿夏旗辖13旗,包括今阿夏乡全境。多力禾旗辖11旗,内分亚切和玛切两个小旗,包括今多儿乡全境。桑坝旗辖21族,内分曲从日和曲帕日(即河这面、河那面)两个小旗,包括今桑坝乡全境和花园乡益高、西布古村委会属村、洛大乡境的磨沟村委会属村。

原岷州多纳赵土司所辖部落范围共43族,部分在今岷县境内,部分在今迭部境内。在迭境的部落包括今腊子乡、桑坝乡全境和洛大乡的大部分村寨。赵土司始祖绰思觉,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被封授世袭副千户,赐赵姓,清顺治十六年归附清廷,至雍正四年(1726年)改土归流,废土司,建立归安里(在迭部境内称后归安)归岷州直属。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又将桑坝的大部族划归卓尼杨土司辖。(文字摘录自:《迭部县志》《迭部史话》;编辑:王建国)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4217阅读 34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