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芒康的毕旺谐舞艺术

西藏艺术研究订阅 次央 2024-01-15发布

18.JPG摄影:觉果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作为藏族康巴文化的腹地——昌都,拥有声誉很高的丁青热巴舞、昌都卓舞和芒康的毕旺谐舞三大歌舞艺术门类。体现康巴人刚毅豪放、洒脱乐观性格的芒康哔旺谐舞,被誉为昌都地区民间艺术的三大瑰宝之一,在区内外享有盛誉。

芒康的毕旺谐舞(པི་ལྦང་གཞས།),同后藏拉孜的扎念堆谐一样,是以一种乐器名称来冠以其歌舞名称的。毕旺琴身较短,琴筒较粗,音色浑厚。芒康毕旺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人就开始跳毕旺谐舞了,这种舞蹈形式有着澜沧江的气势、高山流水的神韵,有着气势恢弘的唱词和矫健奔放而流畅优美的舞姿。在这个舞蹈中,将康巴汉子剽悍的气质、康巴妇女的淳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舞蹈尽显古朴典雅的美。2006年,芒康毕旺谐舞被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芒康毕旺谐舞有很多分类,按地区可分为端庄稳重的盐井毕旺谐舞、轻松舒展的曲孜卡三弦舞、潇洒飘逸的徐中毕旺谐舞、动作难度较大的索多西毕旺谐舞、自由开放的曲邓毕旺谐舞等;按地域可分为谷地毕旺谐舞、半农半牧的山地毕旺谐舞,牧区高山毕旺谐舞加锅庄舞等。芒康毕旺谐舞不仅给人音乐上的享受,而且它也是民间语言艺术的精华,而要想了解芒康的毕旺谐舞,首先要了解毕旺这一乐器的来历。

在苯教古籍《响彻三时的不灭声誉》(དུས་གསུམ་ནུབ་པ་མེད་པའི་མཚན་ཡོངས་སུ་གྲགས་པ།)中有如下记录:“而后众徒为祖师摆起了无比荣耀、美如彩云的供品,有的高举起旗幡,有的吹起号子,有的敲起大鼓、有的弹起毕旺,有的吹起笛子。”由此可见,早在雍仲苯教开宗祖师敦巴辛绕米沃在世的时候就有毕旺这一乐器了。按照大学者南喀罗布(ནམ་མཁའི་ནོར་བུ།)所著《象蕃历史底斯之光》(ཞང་བོད་ལོ་རྒྱུས་ཏི་སེའི་འོད་སྣང་།)一书记载:雍仲苯教创始人敦巴辛绕米沃其诞生于公元前1917年,离现在已有4000年了,可见,毕旺这一乐器名称的存在也有这么长的历史了。

有关“毕旺”称谓的由来,目前在学术界有几种说法。(1)一些研究者说,按照《象蕃大词典》(ཞང་བོད་ཚིག་མཛོད་ཆེན་མོ།)①,毕旺是象雄语,最初是指多弦琴或扎念琴(རྒྱུད་མངས་སམ་སྒྲ་སྙན།)。在象雄语中皮子叫“蒂毕”(ཏིམ་པི།),毕旺的“毕”,是指包在扎念琴筒上的皮子,“旺”是指其发出的声音。(2)研究者还认为:当今在西藏各地使用的扎念琴,在远古时期出现在西藏阿里象雄一带,叫“瑰伯”(རྒོད་པོ།)是古代豪奴,手中的一种象征武器的乐器,在战争中对阵反击时豪奴们怒吼着奏响手中的毕旺,以震耳欲聋的声音迷惑和驱散敌人。毕旺在阿里另名叫“豪奴扎念”,传说古时候豪奴们用这种方式驱赶或杀死野牦牛。(3)按照藏文《誓愿词典》(སྨོན་ལམ་ཚིག་མཛོད།),“蒂毕”是梵语(ལེགས་སྦྱར།),是指一种镶边用的蓝皮子。显然,这与当今用来包扎念琴筒的蓝皮子是有关系的,由此推测毕旺也可能是梵语呢。(4)认为毕旺是古印度语。说是由玛尔巴·曲吉罗追在13世纪所著《用印度摩嘎陀语写的典籍》(ཡུལ་མ་གྷ་དྷའི་སྐད་དུ་བྲིས་པའི་བསྟན་བཅོས་)中写着:“དྲ་མ་རུ་ནི་ཅང་ཏེའུ།མ་མཱ་ནི་ཕྲེང་བ། པི་ཝང་ནི་སྒྲ་སྙན། སམ་ཁ་ནི་དུང། ཊ་ཀ་ནི་རྔ། ཏམ་བུ་ར་ནི་རྒྱུད་མངས།”。在以上名词对照中毕旺为扎念,东布拉为多弦琴。(5)相传邬坚林巴已于公元1285年从桑耶及协扎两地发掘伏藏所得之莲花生《五部遗教》(བཀའ་ཐང་སྡེ་ལྔ།)上说:(铜号钹锣和笛子,腰鼓毕旺小钹等)“ཟངས་དུང་ཆ་ལང་འཁར་རྔ་གླིང་བུ་དང་། རྫ་རྔ་པི་ཝང་ཕེག་རྡོབ་རོལ་མོའི་ཚོགས།”。因莲花生大师出生于印度西方古国乌丈那境内,《五部遗教》是莲花生大师所著,因此推测毕旺一词是印度语。以上几本辞书类书籍,提供了毕旺这一乐器名称的不同来源。(6)恰白先生认为“文成公主到拉萨时,十万名身着盛装的男女从各地汇集拉萨,以无限敬仰的心情迎接公主和佛像。公主穿各种锦绣之衣,佩戴金玉珠宝之饰。二十五位美丽的宫女演奏琵琶,即毕旺,吹奏乐器。”大昭寺有文成公主到拉萨时的壁画,在欢迎队伍里弹奏乐器的男子手持的乐器和身着的衣服,跟目前芒康男子手持的毕旺和身着的藏装完全一样。虽然这个壁画是在维修大昭寺时画上去的,但也足以说明,芒康毕旺谐舞的影响力之大,人们对芒康毕旺谐舞喜欢的程度之深。

毕旺这一乐器,在藏传佛教中也是许多神仙手持的法器。例如四大天王中的持国王(ཡུལ་འཁོར་སྲུང་།)和智慧仙女妙音佛母(དབྱངས་ཅན་ལྷ་མོ།)。宗喀巴大师在其所著《妙音佛母礼赞》《དབྱངས་ཅན་ལྷ་མོའི་བསྟོད་པ།》中写道:“甚白莲花座中世尊佛,甚美德相辉煌显庄严,甚蓝毕旺用指来弹奏,甚能领颂经文悦人心。”

今流传在西藏阿里扎达县一带的毕旺,与古时候的阿里扎念琴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其基本形状、演奏方式等与扎念琴有些相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可以这样说:阿里的扎念琴作为源本,经过很多世纪的演变和流传,产生了阿里及其他地区的毕旺,形成了芒康毕旺、定日毕旺和札达毕旺三种风格流派,使毕旺这一藏族传统乐器,成为一种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流传广泛、深受广大藏族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从古至今,广泛使用于藏民族的歌舞音乐活动中。

从佛教后弘期始,也就是从10世纪开始,毕旺这一乐器,就逐步变成了拉弦乐器的总概念。直到17世纪藏巴第司时期,扎念琴才开始在卫藏地区普遍使用。按照第司·桑杰加措所著《目意耳之喜宴》(མིག་ཡིད་རྣ་བའི་དགའ་སྟོན།)记载:17世纪,精通歌舞和善于演奏苏纳、丹布热、毕旺等乐器的扎西等人对旧的旋律做了校对,对其遗漏和错误做了补充和修订,并把丹布热和毕旺正式定为两种不同的乐器,也就是把丹布热和“瑰伯”(རྒོད་པོ།)作为弹拨乐器,命名为“扎念”(སྒྲ་སྙན།),把毕旺作为拉弦乐器传至西藏各地。大概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产生了藏民族与自己的生产生活有关系的用牛角和马尾毛做的弦子琴。其后在藏族的一些史书中也写入了有关弦子琴的内容。例如,在《多仁班智达传》(རྡོ་རིང་པཎ་ཊི་ཏའི་རྣམ་ཐར།)中有:“这时,遵照恩深父母的教诲,专请地方政府的舞乐师贡觉次仁和大部落长拉加日的亲信佣人果果玉加二人,在每天中午学习的空间,给我和四五个伙伴教授阿里的六弦琴(扎念)、弦子琴和笛子等。”这里所说的弦子琴,指的是胡琴或霍琴,就是今天的二胡或孜孜,也就是毕旺。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以后,弦子琴的概念更加明确了。现在所有涉藏地区的弦子琴被锁定为胡琴或霍琴,二胡或孜孜。在昌都等地区被称为毕旺。毕旺的普及地区也主要在昌都、芒康、丁青、巴塘、玉树等地和日喀则定日县、阿里札达一带,这些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毕旺弦子舞,但其总的特点是古朴、粗犷、雄浑、健壮、质朴。毕旺也已成为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跳舞时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

用毕旺演奏引领的芒康谐舞,是一种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跳这种舞时,妇女的穿着异样鲜丽,各种颜色的衬衣长袖随着舞步随风飘扬,在节日时妇女们更是精心地梳着“加察”的发饰,身着华贵的服饰参加到群舞的队伍里尽显自己美丽、动人、俏丽的一面。男人的穿着则潇洒大方,头上缠着“扎秀”,宽大的袖子或系在腰间或自然垂放,加之襟上和腋窝下各色的飘带,更加彰显出康巴汉子的潇洒、英武、帅气、洒脱。领舞者一般多为演奏毕旺的好手、表演能力突出者或年长者,由他拉响毕旺,众人就跟随起舞。芒康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多少,场地大小,台上台下均可跳。围着篝火呈圆圈起舞,人多可圈中套圈,领舞者在演奏毕旺的同时唱歌,还要完成转身等多种舞姿。其后男女跟其唱和,翩翩起舞,顺手顺脚舞彩袖。在开场舞蹈中双臂左右上下的动作,象征着芒康人胸怀宽阔,性格坦荡。时而拖步扭腰绕圈而行,时而双手叉腰颠步后退。整个场面长袖飘飘、舞姿舒展、悠然自得、韵味十足。

芒康毕旺谐舞内容很多,是人们的一种叙事传统,无论是劳作、休闲还是谈情说爱,人们可以在闲暇之余马上凑成三五人随时随地用琴声、歌声来表达或交流情感,由于它的随性,这种歌舞可以几天几夜也跳不完,是一个唱不完跳不完的舞蹈,芒康人说:“有结束的不是芒康毕旺谐舞”,可见藏人在艺术世界中的浪漫、智慧、诗性。

芒康毕旺谐舞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普遍性。它适应不同民族、年龄、性别的群体,是娱乐、健身、表演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无论是庭院、公园、广场都可以作为表演场地。目前,不仅在昌都市的芒康等县,而且全区不少地方都跳毕旺谐舞。在拉萨等地的一些欢送会、乔迁新居、婚姻典礼等活动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跳芒康毕旺谐舞的情景。

芒康县毕旺谐舞是芒康县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它是一种多位一体的文化艺术形式,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的社会功能在不断扩展,尤其是其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今天,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新昌都正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样大好的形势面前,我们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保护和利用芒康毕旺谐舞,在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保留其原生态表演形式和风格特征,也要重视芒康毕旺谐舞跨文化交流的功能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使芒康毕旺谐舞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芒康毕旺谐舞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歌舞艺术,在保护和发扬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促进西藏的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刊于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1期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2320阅读 21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