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骆驼城:铁马秋风 寻迹北凉

文/图 才旺瑙乳 2024-06-07发布

北凉开国主段业,原为后凉吕光尚书,于397年5月背叛吕光称王,改元神玺,定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史称“北凉”。

沮渠蒙逊是张掖临松(今高台县)卢水胡人,他于401年5月杀段业,夺其王位,改年号为永安,定都张掖。后迁都凉州。

从其发祥地骆驼城起,记者开始寻迹北凉。一个曾经称霸一方的王朝的历史背影,在寻找中逐渐变得明晰。

骆驼城的千古兴亡

骆驼城遗址,位于高台县城西南20公里处。记者采访了正在此地搞文物普查的高台县博物馆馆长寇克红先生,他向记者介绍了该遗址文化遗存及其历史。

骆驼城遗址.jpg骆驼城遗址

骆驼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30.77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汉、唐古文化遗址。遗址周围有城南墓群、城东墓群、大型夯土台式墓群和五座窑遗址。往西8公里处是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周围墓群。

骆驼城画像砖墓室.jpg骆驼城画像砖墓室

这一带总计有汉、魏、晋、唐代古墓葬7000余座,是目前国内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大墓群。

根据史书记载和近年来学术考证,骆驼城为汉代的表是县,魏、晋时期的建康郡遗址。表是县为汉武帝时所辟“河西四郡”之一酒泉郡的属县。东汉灵帝光和三年(180年),表是县发生大地震,另选县址,重筑新城。这座重筑的新城就是现在的骆驼城遗址。前凉时,表是县升格为建康郡。建康郡是北凉政权的发祥地,段业以建康郡割据。公元397年至400年,北凉都城在建康郡,后来沮渠蒙逊杀段业而为凉王,于公元405年修筑过建康郡。建康郡经历前凉、前秦、后凉、北凉、北魏、北周,于隋代撤其建置。唐代武后证圣元年(695年),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建康郡置建康军,驻军队5300人,战马500匹,属甘州镇(张掖)节制。唐代大历元年(766年)陷于吐蕃,此后史书无载。

骆驼城画像砖室墓,四壁镶有彩绘画像砖,有壁画30多幅,内容为农耕、狩猎、采桑、出行、歌舞、宴乐、宰杀、庖厨、神话故事等。

骆驼城遗址遗存丰厚,古城周围地表遗物多汉、晋五铢,唐代开元钱币和汉、魏、晋铜印、箭镞。遗址南墓群出土魏、晋画像砖、木尺、猴形木印、汉、晋纪年简牍、彩绘木车马等珍贵文物,部分已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许三湾墓群出土文物有前秦建元十四年的纪年墓画像砖,魏、晋彩绘画像砖、木牍、前秦牵马俑等文物,以其品位高、数量多而填补了国内五凉时期的史料空白。这些出土文物科,突出反映了五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方面正史无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为研究古代河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北凉与西凉杀伐的主战场

一座庞大的古代城池以“骆驼”名之,不能不使慕名而来的访古者兴趣陡然。据寇克红介绍,史书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正与骆驼有关。东晋太元七年(382年),前秦大将吕光率十万大军远征西域,385年,以两万余头骆驼满载从西域俘获的奇珍异宝得胜东还。这支浩浩荡荡的驼队在建康郡驻扎过。吕光亲自领略了这座庞大城池的气魄,他割据河西建立“后凉”政权不久,就拜心腹谋士段业为建康太守,而段业则于公元397年扯旗造反,以建康郡割据建立“北凉”,自署凉州牧、建康公,成为吕光这位“骆驼王”的发难者,骆驼城由此成为今天人们谈说中的“北凉故都”。

公元398年,段业自建康入张掖,公元400年,建康等河西六郡共举敦煌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改元“庚子”,史称“西凉”。这年开始,骆驼城成为北凉与西凉相互征战杀伐的主战场。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沮渠蒙逊侵袭西凉,至于建康,掠三千户而去。

骆驼城在五凉时期的河西历史上涂抹了重彩的一笔。寇馆长感慨地说,它能在吕氏后凉称霸河西时期拥戴前凉后裔张大豫“复国”;可以使“文弱书生”段业割据起义,发迹北凉;也可以同敦煌等河西郡县共举李暠称雄,创立西凉……挥戈于骆驼城的那些历史人物振臂一呼,便可与入主中原的各族统治势力相对抗,使骆驼城成为当时北方中国聚焦的中心之一。如今,骆驼城周围矗立的数千座古墓葬密密匝匝,隆起的坟丘似驼峰,寂静地守护着当年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

沮渠蒙逊与北凉政权

沮渠蒙逊(368-433年),“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自称王后,在内部励精图治,礼贤纳士,重用人才,振兴教育,重视文化。由于深得人心,一时文武俊杰贤士,皆聚集于左右。他自己也能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严于法治,不徇情护亲。在经济上,蒙逊积极鼓励人民努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国力大为增强,对于发展河西的经济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北凉实力强大后,开始向四周扩展。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一月,蒙逊亲统步骑兵三万,东进攻占南凉首都姑臧。次年十月,迁都姑臧,称河西王,改年号“玄始”。设置百官,大赦境内,修缮宫殿,建城门诸观。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一月,蒙逊率师二万,攻克西凉首都敦煌,西凉王李歆自杀,西凉亡。这样,北凉即占领了整个河西,并及西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西平、乐都、金城等郡,还曾到达高昌。在征伐西凉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特别尊崇儒学、敬仰硕望,博得士人的拥戴。如在攻克酒泉时,在西凉长史宋繇家中得书数千卷,而米盐仅数十斛。蒙逊感叹地说:“孤不喜克李歆,愿得宋繇耳。”遂任命宋繇为北凉吏部郎中。蒙逊临死时,又将儿子沮渠牧犍托付给宋繇辅佐。蒙逊还拜精通经史的著名学者刘昞为秘书,委以选举重任。为刘昞在姑臧西苑修建“陆沉观”,亲往慰问,称刘为“玄处先生”。他的儿子牧犍尊刘昞为国师。对西凉旧臣中其他硕望名士,也因才叙用。其宽宏厚仁,朝野称颂。

蒙逊晚年,笃信佛教,厚待高僧,不惜重金翻译《大般涅槃经》等十几种大乘佛教经典,主持兴建了姑臧南的天梯山石窟寺。

北凉义和三年(433年)四月,沮渠蒙逊病逝,终年66岁。谥号“武宣王”,庙号“太祖”。由其子沮渠牧犍继位。永和七年(439年)九月,北魏太武帝攻破姑臧,沮渠牧犍投降,北凉亡。

中国石窟鼻祖北凉天梯山石窟

沿着沮渠蒙逊的足迹,记者追踪到了武威的天梯山,并约了武威学者黎大祥同行。

天梯山石窟依山傍水,为凉州旅游胜地.jpg天梯山石窟依山傍水,为凉州旅游胜地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古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

据黎大祥介绍,唐初成书的《法苑珠林》记载:“北凉河西王南崖石窟:昔沮渠蒙逊,……顾盼山宇,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斫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

天梯山石窟大佛.jpg天梯山石窟大佛

天梯山石窟在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时期成为藏传佛教教寺院。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最大的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宽10米,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真。大佛巍然端坐,左手平放在膝盖,略出膝部;右臂前伸,手掌外撑,向对面的山推去,所指之处叫磨脐山。对此,民间有“张义川,水湖滩,大佛爷手指磨脐山”的歌谣和许多美丽传说。

天梯山石窟壁画.jpg天梯山石窟壁画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为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力量。石窟建成后,世人仿此陆续开凿了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后来,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岗石窟时,住持人也是凉州僧人昙曜。据载,439年北魏灭北凉,从凉州迁宗族吏民三万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其中有僧徒三千人。后在京城西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即今大同云冈石窟最早的五个洞窟)。由此可见,北凉的佛教及石窟艺术和北魏的佛教及石窟艺术有一个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因此著名考古学者宿白先生将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风格上称之为“凉州模式”。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1713阅读 11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