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大禹凿山导河的源头

本站原创 文/图 才旺瑙乳 2024-08-09发布

传说在女娲时代,有一天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蓝天的一角突然坍塌下来。惊散奔逃的人群,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汇聚于女娲身边,纷纷请求女娲神补天安地,拯救万民。女娲答应了众人的要求,将各地青蓝色的石头搬运到天空塌陷处,开始了炼石补天。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女娲补好了天穹。

这就是有名的“女娲补天”的远古神话。

蜿蜒于黄河沿岸的积石山.JPG蜿蜒于黄河沿岸的积石山

循着这个神话,记者有了一个新鲜的发现:传说女娲补天之处,就在今甘青交界地带。而且,传说女娲将剩下的石头堆成一座石山。这座大山上堆积的石头跟天穹的颜色一模一样,青蓝青蓝,随着日出日落不断变换出深浅不同的色彩,后来人们就将这座山命名为“积石山”。这就是现今绵延于黄河沿岸的积石山,由此,这一远古神话在地域上和我们变得亲切而又迷离。

大禹导河于积石山

积石山不仅与女娲有关,根据民间传说,更与大禹息息相关。记者意欲探究神话遗踪,驱车前往积石山。路上,记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大禹治水的故事。

传说,上古时期,巍峨高耸的积石山挡住了黄河滚滚的水流。每到雨季,沧海横流,江河无序,洪水泛滥,百姓遭殃。这时候,活了九万九千岁的女娲已经去世。为了应对黄河水灾,尧帝从群臣中选择能人去治理,大家推举了大禹的父亲鲧。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堵来堵去,这儿堵那儿开,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帝便处死鲧,命鲧的儿子大禹接任继续治理洪水。大禹忍着失去父亲的悲痛,踏上了治理黄河的征途。

大禹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找出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从灾害最大的黄河地段开始,他循河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积石山所挡,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内的灾害。大禹意识到,看来治水的关键问题在于凿开缺口,让黄河水泄出去,才能消弭灾害隐患。于是,他决心劈开高耸的积石山,疏河导水。

积石山脉.JPG积石山脉

大禹和他的子民们带着石斧、石刀、石铲、骨铲等简陋工具,奋战在积石山上。大禹是治水的首领,跑在治水现场的最前沿。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据说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却没顾上进去看看。第一次经过门口时,他听见自己的儿子呱呱落地了,妻子由于分娩的痛苦正在大声呻吟。手下劝他进去看看产妇婴儿,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咿呀学语,挥着小手叫父亲,大禹远远地打了个招呼,含着热泪离开了。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孩子已经10岁了,跑过来抓住父亲的手往家里拉,他爱怜地抱起儿子,亲了一下,又匆匆离去。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治水的子民,他们用更大的劲头投入到治水之中。

正在艰难开凿的时候,从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上背着《河图》,献给了大禹。获得《河图》后,大禹有了役使鬼神的能力,借助神力,他导河成功,很快治平了水患。

大禹导河遗存寻迹

路过积石山县城,记者约了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永明,一同前往积石峡。

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没有确切记载,只有后人的追述记载。传说大禹治水的次序先是干旱的内陆流域,而后到半干旱和半潮湿的下游流域。《尚书·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

记者一行到达积石峡口,可以看到绵延几十里的积石山被黄河拦腰切为两段,中间形成黄河峡谷,长50里,这就是著名的积石峡,据说为当年大禹凿开形成。

积石山的岩体呈现红色,据说与大禹斩龙有关.JPG积石山的岩体呈现红色,据说与大禹斩龙有关

记者注意到,积石山山峦裸露的岩体和传说中女娲补天时遗留的积石颜色不一样,不是青蓝色,而是红色。就此,何永明副部长告诉记者,根据当地民间的说法,这是当年大禹治水时,有一条恶龙横行过来,挡住峡谷的开凿,禹王爷非常生气,挥斧劈去,把妖龙斩为两段。崖壁上的红色,就是妖龙被斩断后喷出的斑斑血迹。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喜出望外,他召集华夏部落联盟的所有酋长,开了一次庆功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给大禹颁赐了用黑色的玉琢磨而成的礼器玄圭。

在积石峡西端黄河北岸,还有一块相传为大禹导河时憩息过的巨石,人称“禹王石”,当地有很多人都看到过。据何永明副部长介绍,“禹王石”全身青黑光滑,其顶部平整的表面上有禹王的“坐痕”清晰看见。当地人说它是神石,每到农历初一、十五,就会到巨石旁祭祀。近年因修建电站,该石被淹没,记者无缘一见。

记者在渭源鸟鼠山采访时拍到的禹王庙.JPG记者在渭源鸟鼠山采访时拍到的禹王庙

据说在“禹王石”附近,曾有过一座禹王庙,修建于1490年,1524年移到黄河南岸台地上。明代兵部尚书彭泽到过此地,写有:“积石河流险扼之地,禹所亲历,禹王庙修过多次,屡遭兵燹,屋倒庙塌,但遗迹尚可辨认。”此后又有复修。明代和清代初期,这座殿阁宏伟的庙宇遐迩闻名。清光绪年间,该庙与著名的积石关门楼一起毁于一场大火。

历史上积石屡为战地,干戈不息.JPG历史上积石屡为战地,干戈不息

今临夏县三角乡有个禹王庄,全村皆姓王,自称是禹王后代。记者从积石山县返回时意欲采访,但因积雪封路,未能成行。

积石峡:多民族创造的古今文明

根据何永明副部长提供的资料,积石峡周边还有很多传奇遗迹。同时,记者了解到,正是在这片女娲和大禹“生存”过的土地上,后期有稽可查的各民族的历史及文化也颇为丰富。

积石山,汉时设立过河关县。西晋时设立了临津县临津关。西秦在潭郊建立过国都。隋代设立积石镇时设积石军。明代洪武年间,改为积石关。上世纪80年代初设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积石峡居民以农耕为主.JPG积石峡居民以农耕为主

积石峡,在中国历史上是中原农业民族与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由于军事位置重要,被称为“积石锁钥”。峡口有古丝绸之路南道在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当年中原和西域的商队、使臣不绝于途。历史上这里发生过许多战事,羌、汉民族之间长时间争夺、拉锯。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率七崒之士,驭八骏之乘,由宗周(今西安)出发,经崆峒、陇山、狄道、积石峡,入乐都、张掖河,到达昆仑山,会见了西王母,沟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与西部民族进行了友好的交往。公元前138年和前126年,张骞两次通西域,往返河州,在临津渡(今大河家)过黄河入湟中。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帅兵万骑,激战黄河渡口,转战六日,过焉支山,抗击匈奴。

赵充国、李息、耿恭、马防、夏侯渊等将多次用兵河湟,积石地区为主要战场。隋炀帝带后妃、侍从率40万大军浩浩荡荡经临津,震慑吐谷浑到张掖陈兵讲武。唐代时兵部尚书侯君集率军过临津,西进攻打吐谷浑,恢复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卫国公李靖在此驻军。宋代王韶拓地开边,收复河州。成吉思汗攻打积石州。明代在河州沿山设立24关,积石关为第一关,并在河州设立茶马互市重要市场,在积石关创设禹王庙。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1895),撒拉族韩奴力率军与清军对峙。积石屡为战地,干戈不息。从古到今,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回、保安、东乡等民族在这里风云际会,创造了古今文明,演绎了一幕幕悲壮历史。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1446阅读 13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