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麓:走进大河家保安三庄

本站原创 文/图 才旺瑙乳 2024-08-16发布

距甘肃省临夏市西北90公里处积石山下的黄河之滨,有一处被认为是河州二十四关之首的积石雄关,旧名临津关,系前凉张轨所置,明初改称为积石关。记者慕名踏访时,站在甘肃和青海交界处的大河家黄河大桥上,可以看到其上不远处当年临津关的索桥遗迹。再上,便是奔腾不羁的黄河一刀劈开的千仞峭壁,俗称积石峡,峡内两岸危石险峰,重岩叠嶂,堪称雄齐险峻。历代文人墨客留有诸多抒写此地的名篇佳什。

临津关索桥遗迹.JPG临津关索桥遗迹

号称:“积石锁钥”的静安堡遗址.JPG号称:“积石锁钥”的静安堡遗址

记者立足于黄河此岸的大河家镇,随同陪伴记者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永明、记者藤汉霞,探访积石关内南山峰上的一墩一堡。由此进入了积石雄关有名的保安三庄,并了解了保安族这个特殊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保安三庄与保安人的历史

大河家是历史上连接中原和西域贸易往来的重镇。记得著名作家张承志在他的《大河家》一文中写道:“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存的地理枢纽,虽然偏僻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大河家西北与青海省民和、循化隔河想望,东北接壤炳林寺石窟,西南毗邻临夏县。该镇至今集市兴盛,各族商贾云集。其中活跃着一支当地的主体民族。记者随同何副部长采访明朝所筑一墩一堡时获悉,一墩即为现在一墩庄,一堡为该庄内的“静安堡”,号称“积石锁钥”,为当时雄关中一处重要的边防营地,城墙遗址尚存。与此雄关遗存相伴的,就是当地特殊和活跃的主体民族——保安人。

保安民居.JPG保安民居

保安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约1.6万人,大多聚住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大墩、梅坡、甘河滩三个村庄,另有少部散居于外地。据有关资料显示,根据保安人的语言特征、生活习俗,学者普遍认为保安人是元朝以来一批中亚色目人,在现青海同仁地戎边屯垦,同当地民族长期交往融合,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保安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信仰伊斯兰教。据载,蒙古汗国成吉思汗22年(1227),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成为蒙古军队驻扎的重要军事据点。一些蒙古“探马赤军”中的中亚色目人就地驻扎屯垦,被称为“守边放番”的“营伍人”。元世祖后期编入民籍,成为民户,即为保安先民。明洪武时,建有保安站。明万历年间扩建为保安城,隶属河州卫。隆务河畔的保安城、下庄、尕撒尔被称为“保安三庄”。

由于参加反清起义,加之争夺水源和宗教方面的矛盾,保安人于清同治三月秋被迫举族迁徙。他们先到循化,三年后又东迁过积石关,到大河家地区居住。下庄人居住到甘河滩,保安城的人落户于梅坡,尕撒尔的人居住于大墩,这就是现在的“保安三庄”。

历代被称为“保安回”、“番回”的保安人离开同仁已有140多年。 195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命名为保安族。

保安人的服饰和习俗文化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保安人互相之间讲保安语,与外人用汉语交流时讲临夏方言。而且日常着装与当地回民几乎没有区别。就此事,同行的何副部长和藤汉霞告诉记者,这是社会发展导致的一种民族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保安人至今保留了在节日期间盛装庆祝的习惯。但平常已无法见到,在积石山县文化馆的民俗博物馆里,才完整保存了保安人的所有服饰文化。他们介绍说,由于历史上保安人居住地理环境的缘故,服饰文化受到周围藏、土等民族影响,至今还有这种痕迹。早期的保安男女会在冬季穿一种御寒保暖很好的长皮袍,头戴各式各样的皮帽。夏季则爱穿上夹袍,男女均喜欢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佩戴小件饰品。在春、夏、秋三季则穿普通长衫,女子的服饰较为鲜艳,上身内穿花绸斜襟软衬衫,外套长袍或夹夹,并喜欢穿绣花鞋。

保安族生活用品.JPG保安族生活用品

保安族妇女的针绣.JPG保安族妇女的针绣

随着与回、东乡、汉等群众密切往来,保安人的服饰有了很大变化。男子平时戴白或黑色号帽,喜欢在白布的衬衫上面套一件青布的背心。遇到喜庆节日之时,则喜欢头戴一顶深色礼帽,身穿翻领大襟长袍,腰间系上长达一丈多的绸子腰带,足蹬牛皮做的长筒马靴,腰上佩戴一把保安腰刀。何副部长告诉记者,保安人喜爱的这种袍子叫“肉拉”,很像藏袍,但又有别于藏袍,主要特点是其长度比藏袍要短一些,为低领、右衽、布带、不开叉,并且饰有不同宽度和色彩的“镶边”。

可爱的保安族小朋友

记者在何副部长陪同下走访了大墩一户人家,发现户主的孩子长相颇似记者看过的一部伊朗电影中的小男主角,从长相中透出了独特的血统渊源。据他母亲讲,保安人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其手工多为制刀、制鞋等。保安人除与回族有些相同外,也有独特习俗,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家人从外面回来,不能直接进入病人的房子,妇女到河边提水,必须逆水而舀,而且不可反手舀水,不许坐门槛,客人不能进厨房,不能进女人的寝室。

久负盛名的保安腰刀

出了大墩,记者一行在保安三庄漫游、拍摄。到甘家摊,何副部长和藤汉霞邀请记者到一“刀子匠”家中参观。

保安族匠人.JPG保安族匠人

在院子一角,有一个小作坊,一位老人正在制作腰刀。据何副部长介绍,历史上保安腰刀以手工作坊为主,一般一家一户一个炉子。目前,保安腰刀正在由作坊式生产转向工业化生产,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民族匠人加入到了批量生产保安腰刀的行列之中。

保安腰刀闻名天下.JPG保安腰刀闻名天下

据何副部长介绍,保安腰刀可与国内市场上的藏刀和蒙古刀相媲美。保安腰刀种类繁多,有什杨锦、一把手、一刀线、小鱼刀、双落、扁鞘等。保安腰刀坚而不脆、韧而不屈,看上去闪闪发光、锋利无比。想要试保安腰刀的真假,只要把头发放到刀刃上,吹一下,看能否断为两截就可。何副部长说,保安腰刀的历史已有130多年。最早的腰刀是为防身而用,后期才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早期的腰刀制作简单,品种只有“波日季”和“黑膛”两种。

说起“波日季”,这位老“刀子匠”介绍说,它源于保安族的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波日季的保安青年,他为人正直善良,身怀打刀技艺,常以打刀的钱物来周济周围的穷人,当地富豪欲置他于死地。但勇敢的波日季不畏强暴,宁死不屈,最后被残暴的富豪斩断了右手……从此,为了纪念这位刚正不阿的“刀子匠”,后人便在所有打制的刀上刻上一只手的图形。这就是有名的“波日季”腰刀。

何副部长还让“刀子匠”拿出一种刀,特意向记者介绍,说这是保安腰刀中比较绝的“折花刀”。这种刀工艺流程复杂,造价很高,前不久央视记者专门来拍摄过它的制作过程。目前保安腰刀花色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工艺日趋完美精湛,使保安腰刀名扬大西北,畅销大江南北。

离开保安三庄后,何副部长告诉记者,当地有一首比较有名的花儿,诗意地描述了保安腰刀。随后他轻轻地哼唱起来:

什杨锦把子的钢刀子,

银子(拉)包哈(下)的鞘子,

青铜打哈(下)的尕镊子,

红丝线绾哈(下)的穗子。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1316阅读 21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