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在武威由于一座酒厂的建起,和它依托凉州一个文化古迹而名满各地的广告,使很多人知道了武威的皇娘娘台。这就是甘肃皇台曲酒厂(今皇台集团公司),其“皇台”之名即源于此。该公司在距皇娘娘台遗址不远的厂区重建了皇娘娘台庙(尹台寺)。
修葺一新的尹台寺
新修的尹台寺大殿
记者在武威采访期间,慕名拜谒了新修的尹台寺。但是,与此有关的遗存和历史传奇,更令记者倾慕。于是,在考古学者黎大祥的带领下,记者向着已被掩埋了的遗迹和凉州绵延的历史深处走去。
姑臧窦融台:为凉州牧窦融所筑
窦融(前16-62),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今陕西咸阳西北)。西汉后期,被更始帝刘玄任命为张掖属国都尉,很有成绩,受到了河西人民的拥护。更始帝失败之后,陇西、天水一带已被隗嚣割据,并准备向西推进,进一步兼并河西,发展其势力。酒泉太守梁统等认为天下大乱,若不同心协力,保全地方,就无法保护个人利益。于是,他们共推窦融为五郡大将军,领导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五郡,保境安民。窦融率领张掖属国的精兵,“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遇有羌胡犯塞,窦融即率兵相救,负起了保卫地方的责任。有一次,先令羌封何杀金城太守,占领了金城。隗嚣立即派使者与封何结为联盟,准备发兵共守金城。窦融领河西兵击败了封何,斩首千余级,得牛马羊万头,谷物数万斛,保卫了金城郡不受侵犯。
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之后,窦融等想归附东汉,但因河西边远,金城以东到天水一带为隗嚣所割据,中间隔阻,未能实现其愿望。到公元二十九年(建武五年),派遣使者刘钧奉书到洛阳,表示归附臣服之意。这时,光武帝也看出了窦融等心欲东向,主动派使者持诏招抚,双方使者遇于中途,在表达窦融愿归附东汉王朝的诚意之后,光武帝立即授窦融为凉州牧。当时州下设郡县,武威郡治在姑臧,下属十三县。
西汉末与东汉初,正当中原动乱,民不聊生的时候,窦融在河西采取了比较宽和的政策,“习武修文,保境安民”,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河西一带成为一个比较安宁的地区。特别是姑臧更为富饶。《后汉书·孔奋传》说:“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按古时集市交易,通例为一日三合(即交易三次),今一日四合,足见商业很兴旺。当时姑臧是汉、羌、匈奴各族杂居的地方,从商业的繁荣,可以看出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富有。
窦融为凉州牧时很有作为。建武八年,光武帝车驾亲征隗嚣。窦融率领河西五郡步骑数万人从征。隗嚣败降后,光武帝论功行赏,封窦融为安丰侯。
为了纪念窦融保据河西的功绩,东汉初,在姑臧城西北五里处修筑了窦融台。
皇娘娘台:纪念西凉王后尹夫人
尹台寺尹夫人铜像
尹台寺钟
尹夫人(生卒年不详),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王李暠的王后,是一位具有谋略、气节的女性。祖籍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其父尹文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尹夫人幼年好学,知书达理。李暠创建西凉大业,尹夫人起了很好的辅佐作用,故当时谚云:“李、尹王敦煌”,意为西凉是“李、尹政权”。
李暠卒后,其子李歆继位,尹夫人被尊为太后。李歆是一个独断傲慢、贪功好战的人,曾起兵攻打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尹夫人从国力实际和人民生息、民族团结的愿望出发,苦苦相劝乃至严正警告。但李歆一意孤行,出战后被北凉打得大败,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军中,西凉遂亡。
北凉王沮渠蒙逊到西凉国都酒泉,俘尹夫人并带到了北凉国都姑臧,囚禁在姑臧城西五里处的窦融台上。蒙逊用软化的办法,好言抚慰她。她不肯就范,倔强地说:“西凉李氏已为你们所灭,我还有什么说的!”有人劝尹夫人:“你母子性命抓在人家的手里。为什么还如此傲慢:而且你国破家亡,子孙被杀害,为何不悲伤?”尹夫人说:“兴灭死生,都是天意,怎么能同一般人一样,学小儿女哭哭啼啼呢?我一个妇女,在战乱中不死,难道还害怕刀刃,再去给别人当小老婆吗?谁要杀我,正合我的心愿。”蒙逊赞赏尹夫人的忠贞,不加害于她,给自己的儿子沮渠茂虔娶了尹夫人的女儿为妻。后来北魏武威公主又嫁给了沮渠茂虔,尹夫人和女儿便回到了酒泉。不久,女儿亡故。因为尹夫人的一部分子孙在伊吾(今新疆哈密),尹夫人伺机逃出酒泉,奔向伊吾。尹夫人最后卒于伊吾,年七十五。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是西凉王李暠的七世孙。唐时将姑臧窦融台重加整修,命名为尹夫人台。因尹夫人是皇娘娘,民间也叫尹夫人台为皇娘娘台。当时在台上修建了寺院,名为“尹台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登此台,作有《登凉州尹台寺》一诗: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
可见尹台寺在当时极负盛名。
皇娘娘台遗存:曾发现史前文明繁盛的背影
荒凉的土堆竟是皇娘娘台遗址,令人叹惋。
荒草丛下即为残存的尹夫人台台基
皇娘娘台遗址位于凉州城西北约2.5公里处,地处凉州区新鲜乡宋家园村。穿过农田和曲折的土路,到达了皇娘娘台遗址。要不是黎大祥指点解说,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一片荒凉的土堆,就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尹夫人台所在地。
据黎大祥介绍,在这儿也曾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文化即齐家文化的遗存,遗址面积为12.75万平方米。1957年9月至1975年4月,由甘肃省博物馆先后发掘4次,发掘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发现房子9座,窑穴65个,墓葬88座,出土各类器物数百件。房子多为方形,或半地下穴式,或地面建筑。这些房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房内居住面和墙壁下部多抹有一层白灰,平整、光滑,具有隔湿防潮的作用。这些特点与黄河流域同类型文化遗址相同。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常见的有石斧、石镰、石刀和 石铲等。还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玉器。农作物主要为粟。陶器以泥质和砂质红陶为主,早期多为手制,晚期则为轮制;陶器纹饰以绳纹、蓝纹为主,并有大量彩陶;陶器种类多少不等,造型优美,胎薄面光,独具风格,显示了凉州原始手工业的进步。
在皇娘娘台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铜刀、铜锥、铜钻等铜器。其铜器数量之多,使用范围之广,制作水平之精,充分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是中国迄今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红铜器。
看来在这儿后世的繁盛与衰败中,也曾掩埋着更古老祖先血与火的无言历史。
皇娘娘台:历史烟云中忠节的见证
从远古的文明,到历代的征战杀伐,历史总以它的浮浮沉沉演绎着不同的人间悲欢故事。围绕着凉州的皇娘娘台,也可看到历史不同时期的相似。曾几何时,凉州地方人民生活安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就能看出。
唐诗人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曲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极摹这里盛状。即便是边地,景象却不同凡响。
虽说尹夫人台非常有名,但据说清代有一度曾将尹夫人台讹为女娲台。乾隆《武威县志》:“女娲台,即刘林台,城西北五里。”武威籍学者张澍曾吟诗正名,在题名《偕何梅生登窦融台(今塑女娲像,号皇娘娘台)》的诗中,他写道:
东汉周公控制凉
高台今却说娲皇
河西五郡眉毫下
陇右万山衿带旁
烽火不惊驼鸟乐
林泉有趣马兰香
归来共把蒲桃盏
也割祁连日及羊
清末,武威籍学者李叔坚也曾撰《尹夫人台碑》,作者原拟将碑文石竖于台上,后因故未果。
明洪武年间,凉州千户刘林为了抵御蒙古也先帖木儿的入侵,战死在尹夫人台下。为了纪念刘林,明改尹夫人台为刘林台。《大明一统志》:“刘林台,在凉州卫治西北五里,相传汉窦融所筑,旧名窦融台。本朝洪武初,百户刘林战死城下,人皆重其忠节,因改今名。”
世事变迁,那些血火断肠的传奇已不复存在;那些楼台亭榭,歌舞宴欢,文人墨客们的诗赋酒吟,也像这个下午的大地一样安静,了无痕迹。幸好有有心人重筑尹台寺以作纪念,才使我们寻找隐迹的历史有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