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法及其对当代藏传佛教教文阐释的启示

《西藏研究》 拉先加 2024-11-05发布

640 (1).jpg摄影:觉果

摘要:19世纪著名的宁玛派佛学大师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教义阐释风格在藏传佛教历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普賢上师言教》和《莲苑歌舞》等经典之作,总结、概括这位大师在教义阐释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历史阐述这种教义阐释方式所产生的时代效应,进而探讨这种传法或教义阐释方法对当代社会条件下进行蔵传佛教教义阐释有何启示。

关键词:巴竹・晋美却吉旺布;教义;教义阐释

一、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其人其文

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出生地为扎曲卡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在世年代为(1808-1889年),是宁玛派近代一位闻名遐迩、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宁玛派的后期智者们基于他高深的佛学造诣和对宁玛派教法传播所做出的贡献,称他为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无二无别之化身,并为利益有情而显现为善知识形相。降生不久,他被认定为白丹彭措的转世。巴竹・晋美却吉旺布通过最初的拜师修法,对藏传佛教教义,尤其是宁玛派的大圆满法方面精心潜修,最终成就了造诣高深的宁玛派佛学大师。之后,他放弃了一味地在深山野林中闭关修行的瑜伽行为,周游藏区各地,为广大藏族信徒讲解奥秘佛法,其中经常讲解《入菩萨行论》、《大幻化网》及《功德藏》等佛教经典教义。巴竹・晋美却吉旺布把他的众多上师们为其传授的教法汇集成文,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犹如奇珍异宝般的殊胜论著,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另外,他的一生的论著作品也极为丰富,所作诗歌颇具特色。以各种戏剧形式对各层人士宣说佛法,如脍炙人口的《莲苑歌舞》、《仙人漫谈》等民间广为流传。在传《功德藏》时,其弟子堪布云嘎作了详细的记录后依师教言作了两大讲义,即至今仍闻名于世的《日光论》与《月光论》。

二、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法特点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尤其是宁玛派发展史上,巴竹・晋美却吉旺布是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毕生致カ于佛法事业的传播和提高个人修行的境界,讲经授法,培养弟子,著书立宗,建寺修塔,民间至今依然流传着其各种非凡的传说。但是在藏传佛教历史上,像巴竹·晋美却吉旺布一样一生致カ于弘扬佛法事业的大师很多,为何巴竹·晋美却吉旺布有如此不同一般的巨大影响呢?笔者认为这和其教法传播的特点或方式、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在佛学界,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因为其经典著作《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而广受关注,而在藏族传统文学史上他又因为其作品《莲苑歌舞》、《仙人漫谈》等,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这几部著作中,第一篇为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对其弟子和信徒讲授佛法时的讲义文稿,是宁玛派大圆满教法的前行引导文,涉及到佛教尤其是宁玛派教法的一些最基本的教义理论问题。另外两篇是作者用脍炙人口的文学经典作品,通过讲故事,阐明佛教中一切无常等一些基本教义的问题。同属于教义阐释的著作,他的这几部著作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运用方面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个性,成为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历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通过这几部著作,能够探析出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在传法或教义阐释方面所具备的一些具体特点,归纳如下:

(一)深入民间,深悉信徒接受教法能力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从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记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宁玛派佛学大师,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教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对其弟子的言传身教和著书立宗,他还常常乔装打扮,深入民间,作法超度,以及广开法会,对广大信徒讲授佛法。在他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经常以普通僧人的打扮前往各地朝拜,途中经常遇到别人给他讲解《普贤上师言教》,他也很认真地聆听这种讲解。还有记载,他和一些所谓修行者之间的对话。这种经历或性格可能促成了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对当时广大信徒的教法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深入了解,造就了其朴素主义教义阐释的风格。他对信徒接受教法能力的多样性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从他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能够透析出来。如没有这样深入民间的经验和对民间信徒的了解,巴竹・晋美却吉旺布不会尝试去改变以往佛教大师们所遵循的那种教条主义的阐释风格,而去选择这种很亲民的写作和讲法方式。

(二)提纲挈领,对复杂深广的教义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

对庞大复杂的教义体系,提纲挈领,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分类,依靠明确的逻辑感和层次感,深入浅出的方式叙述出来,是教义阐释必要的一大特点。尤其是从广大信徒层面而言,其接近佛学的目的与佛学研究者或者出家弟子不同,主要是为了了解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教规以及最基本的逻辑,所以在教义阐释的时候如是针对普通信徒讲解佛法,那么就必然要求讲解者做到对佛法理论进行简要归纳,简明扼要地阐释其主要内容。这方面,传统藏族高僧大德中也有很多人做过尝试,而其中巴竹・晋美却吉旺布是典型之一。在其著作《普贤上师言教》中,巴竹・晋美却吉旺布针对当时许多不经过前行修炼,却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圆满等正行法,以致正法与补特迦罗背道而驰的人们,以清晰的视角,用简单的归类和分类,指出了修行的前行部分的教法,从而告诉人们,在没进入修行密法的实际行动之前,首先唯一实修此前行至为重要。具体到讲解部分的时候,他的阐释更加显示出其着重提纲挈领的特点,没讲具体的一个佛法要点的时候,他总会在第一时间把所讲内容的纲要交代给大家,之后逐一阐释。这种阐释方式上的特点,其效果是能够把前来接受佛法者对所接受的佛法有明确的思路,从而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获得比较全面的掌握。

(三)提倡白话,用接近老百姓日常用语的话语进行阐释

传统藏传佛教典籍,从其主题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主要讲解佛教教义的“宗义书”和讲教法源流的“历史书”两大类。传统佛教学者著述这两大类书的时候,尤其是写“宗义书”时,主要遵循的原则是用精确的佛教术语,按照佛法理论固定的逻辑顺序,对教义进行阐释,从面达到他所讲的佛法在传承方面的准确性和纯洁性。自从11世纪的时候,印度的诗歌理论经典《诗镜》被翻译成藏文,逐渐改变藏族学者叙述模式之后,有一类佛学家在教义阐释的时候,在语言风格上自然引进了印度诗歌的手法和词汇,导致了原本就深奥难懂的佛法教义,在藏族信众中变得更加难以掌握。针对这样的状况,宗喀巴大师也曾在著述《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所用的语言除了遵循佛教术语的准确性之外,还应用了一些藏族大众口头的一些白话文,类似这种尝试在传统佛教教义阐释的历史上还有很多,巴竹・晋美却吉旺布是其中运用白话阐释教义的最成功的典型。在《普贤上师言教》一书中,读者能够在每一行句子中都能够找到日常白话,所用的词汇简单,行文中使人产生聊家常的感觉。正因为这样,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这本教义阐释书的读者范围很广泛,甚至流传至最基层的具有初级藏文基础知识的大众老百姓当中。

(四)生动形象,用藏族固有的谚语和比喻进行阐释

教义阐释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把所讲解的内容让听者明白,从而达到佛法对人的积极帮助。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在其书籍中,最善用藏族传统的谚语或格言、比喻、流行语、歇后语等进行阐释教义,这种特点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在讲解佛法需要去刻苦学习的时候,用藏族传统谚语“法本无主,谁勤谁得。”[1]关于阐释意识散乱于六种外境是一切轮回迷乱显现之根本,是一切痛苦之来源的时候·做了下面的形象比喻:“譬如:眼识贪执于色故,飞蛾忙于灯火中;耳识贪执于声故,野兽死于猎枪之下;鼻识贪执于味故,蜜蜂缠死于花丛中;舌识贪执于香味故,鱼儿钓于铁钩上;身识贪于所触故,大象陷于淤泥中。”[2]又如“狗面前放草”、“就像身患重病者,求治于大医生……”等等在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著作中,处处能够看到类似上述叙述方式,他通过这中接近藏族普通信徒的语言风格和讲话方式,阐释佛学中的基本道理和要点,使得佛教教义普及到普通信徒的意识形态中。

(五)间接阐释,用故事或文学作品的形式阐明教义

《莲苑歌舞》和《仙人漫谈》是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两部经典诗歌作品,属于叙事诗。凭借这两篇诗歌作品,巴竹·晋美却吉旺布被誉为著名诗学家。然而,这两篇诗歌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只局限于其文学方面,其对藏传佛教教义阐释方面的价值也显得尤为重要。显然,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当初写这两部文学作品时,主要是为了通过文学的形式,对佛教中的无常等基本教义进行宣扬。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对佛教教义进行阐释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主要手段,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在其传法过程中,也采用了这一传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他在著作中喜欢用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或藏族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印度佛教史上的传说等,还喜欢结合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来阐释其教义。比如,他在讲解十六种无暇时写道:“如果没有善加观察这十六种无暇,在当今浊世之中,只是具足暇满和修法的形象,也只能是法座上的法王、伞盖下的上师、深山中的苦行者、云游各地的舍事者一样,自以为贤善,实际上已被这些无暇之因控制了,虽然表面上修法,但终不能趣人正道。”[3]

三、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法所产生的时代效应

在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记中,我们能够探析出他一生的传法所获得的时代效果。他周游各地,尤其是喜欢去穷乡僻壤,给当地的老百姓传播佛法知识。他一生中所传讲的显密佛法不胜枚举,其中最主要的有《入菩萨行》、《大幻化网》及《功德藏》。他在安多、康藏、卫藏等多处宣讲,以至于相传几乎整个藏族十岁以上的孩子对《入菩萨行》的词义均有所了解。他依照不同注释对各个宗派传讲,如依甲曹杰之注释为嘎当派传讲;依索朗孜母之注释对萨迦派宣讲;依巴沃·祖拉陈瓦的注疏为噶举派传讲;依无著菩萨之注疏为宁玛派传讲。这种独特的、故意混合教派法脉传承的讲法方式,开创了后期在康区流行的无教派分别地弘扬佛法的先河。

他的经典之作《普贤上师言教》成为宁玛派寺院必修法门,甚至成了整个藏传佛教信徒们了解佛法基本教义的最通俗的教材。后期的宁玛派大师们,纷纷效仿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法方式,在藏区掀起了一股藏传佛教教义的通俗化浪潮,为藏传佛教进一步深入藏族人民意识形态领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法对当代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的启示

目前,在新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下,藏传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积极影响,是藏传佛教界和学术界面临的一大新课题。藏传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股力量,是在目标层面上而言的;而其实践层面而言,最主要的是其教义教规要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新阐释,在遵守佛教最基本的教义理论的前提下,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实际问题,进行阐释。这是一种双赢的举动:一方面,为佛教本身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也可从中获利。为此,如何进行教义阐释的命题提到了台面,很多相关人士为此进行了各种探索。巴竹・晋美却吉旺布的传法特点,对我们的教义阐释工作方面有一些启发,在此大概归纳如下: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教义阐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个命题其实佛祖时期就有尝试。到19世纪,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在深悉民情的基础上,对佛教教义阐释的方式上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由此引发的思考是我们现在要进行教义阐释,首先要弄清楚阐释对象。如阐释对象是普通信教群众,那么阐释的方式上要注意结合普通信徒的文化水平和心理需求,按照他们能接受的叙述方式和理论层次去阐释,否则,教义阐释工作会出现收效甚微的局面。相反,阐释对象是佛学理论造诣较高的宗教教职人员,那么阐释方式上要加以调整,主要启发其教义理论和现实社会相结合的能力和意识,改变为学教义而学教义,不关注宗教所具有的为现实社会服务功能的传统。这种因人而异的阐释方法,针对性比较强,符合教义阐释是一项具体工作的事实,效果自然会很显著。

(二)通俗易懂,接近百姓

自从佛教传入藏区以来,其阐释语言至今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佛教教义书籍没有像其他宗教要素一样相应地深入到普通百姓生活中,义理部分更没有被藏族普通信众广泛深入地消化和了解。其中,阐释语言的书面化和模式化是最关键的问题。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在传法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百姓的口头语言,即所谓的白话。实践证明,这种“古书今译”的方式效果显著。所以,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传统的藏传佛教的教义要用现代人们常用的口头语言来进行阐释,并且这种阐释不能只注重所用的词汇术语上,还应该运用谚语、比喻、典故、历史、甚至笑话等不同的表达方法。

(三)打破常规,形式多样

除了教义阐释的语言和内容之外,其形式也显得尤为重要。巴竹·晋美却吉旺布常常给人讲典故,米拉日巴大师常常以歌谣唱出所示教法,这些都是教义阐释在形式上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社会,同时又是一个信息资源索取的平台多化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藏传佛教教义的阐释也应当在其形式上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对教义阐释的平台,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的法会或上师宣讲,而可以采取除此之外的很多渠道,如宣传小册子,或媒体短片,或文化用品上的宣传口号,或卡通游戏等等很多有效方式。通过这些形式,对佛教教义传播进行多视角的阐释,从而达到在更大的范围内使藏传佛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3]巴竹・吉美却旺.普贤上师言教[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14,15,43.

作者简介:拉先加,藏族,青海贵德人,2011级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藏传佛教研究。

原刊于《西藏研究》2013年12月第6期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923阅读 12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