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章嘉“道歌”《教诫甘露》研究

《青藏高原论坛》 徐长菊 2025-01-07发布

微信图片_20200821135134.jpg摄影:觉果

摘要:《教诫甘露》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作者宗教修行的心得,更主要的是章嘉国师对时局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是他政治立场和抱负的表达。三世章嘉一直号召众生以圣贤的教示和虔诚的信仰去实现各种善行,并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来对一些不良人士的行为产生威慑。因此,其作品渗透着佛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弥漫着宗教的气息,处处蕴含着佛教的理念和思想。同时,道歌中也彰显出高僧人物的社会身份和政治主张。

关键词:三世章嘉;《教诫甘露》;佛教思想;政治主张

章嘉·若必多杰是清代青海佑宁寺的著名活佛,其宗教修为在藏传佛教界颇有影响,著作等身;他除了是一位高僧和学者,还是当时十分活跃的政治活动家,曾长期在清乾隆朝供职,受封为“国师”,协助朝廷处理蒙藏事务,对于藏传佛教在当时的发展和中央政府宗教政策的制定及实施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教诫甘露》原文见于《章嘉国师若必多杰传·具善教法严饰》(北京木刻版,67叶134页,以下称《章嘉国师传》),是一篇鼓励具缘众生抛弃一时偏爱、修持显密教法正道的“道歌”。

一、《教戒甘露》译文

“顶礼文殊师利童子!

因悲悯众生而行断离,发菩提大愿集二资粮,摧毁二遮而示现三身,向具十力之佛陀顶礼!

将佛陀深广密意示现,教化众生之龙树无著,阿底峡尊者及洛桑扎巴,向印度西藏诸圣贤顶礼!

由于先世所造业缘之力,堕入轮回道中无底深渊,受可怖生老病死之煎熬,请为我等教示利益之法。

噫!你已获难寻之暇满,住于清净佛法大门之内,正见智慧你已善为取得,为何还不专心致志修法?

统治众生生命而又凶暴,无辜杀害生灵的阎罗王,经常寻找机会将你勾摄,你怎能安然沉睡于梦中?

暇满的依靠很难找得到,还是得到如意宝最重要,说法是自己浪费掉精力,你实在被魔鬼迷住心窍!

岁岁时时有罗刹使者迎,老病像利刃鞭棍抽身上,贪欲就像绳索绑在腰间,你就不怕堕入恶趣悬崖?

打从离开了娘胎之时起,你就未能片刻得到休息,如果时常为死亡而奔忙,怎能有一点点空闲时间?

投身为人应以戒律为本,再加布施等善行做祈祷,所需因缘你何时能完成,为何不管是否紧守戒律?

虽然没有聚集所需资粮,非法恶趣之因众人俱有,即是被阎罗的使者抓住,也不必为死亡而生畏惧。

嗟乎,你言行都成了什么?请十方佛陀及弟子来作证,所立誓言戒条全都被抛弃,肆意妄行为圣贤们所不齿。

你的心难道成为一块铁,铁块只能让烈火去融化,追求财富珍宝抛弃法行,成为挂名功德的魔使者。

你定会将人皮交给小鬼,还会挖出十方众生眼睛,菩萨也会诅咒你罪业大,使你寻不到菩萨的踪影。

你因对上只会嫉妒竞争,对下只会欺负以及掠夺,你将堕入地狱之烈火中,万劫中被干柴般被燃熏。

自己不入恶趣尚且难说,如何能引导他人脱苦海,自利利他的无意义誓言,趁早抛弃心里有何不甘?

可叹!你这地狱的干柴!如果还有区分善恶之心,就应该按照圣贤的教示,用虔诚去实现各种善行。

聚集当今与久远的资粮,修得成就的缘起是根本,并请尊胜大的为你指路,当以三门如律依止奉行。

依止难寻但是毁坏容易,死亡终究不知何时来临,恶趣可怕应当即刻皈依,业果取舍需要时时记起。

轮回苦海的根本缘由,在于业痴而以痴为主,脱离苦海的方法途径,理应是努力依靠三学。

为使恩德父母离轮回,应当在菩提道中发愿,六度四摄须亲身体验,努力勤奋的刻苦学法。

特别是无上金刚乘,入门灌顶善守法誓,证得三身佛果之法,在勤守瑜伽二次第!

如是依律勤学苦修,等于种下成佛之种,亦是获得暇满之道,圣贤之教导亦如此。

自己对话之教诫甘露,摄取此教诫中之精华,祈愿自己他人及众生,俱能修持尊胜大乘法。”[1]

二、道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政治主张

关于《教诫甘露》的写作缘起,《章嘉国师传》中说“乃是为修习八法及游戏之故”[2]。实际上,章嘉国师写作道歌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宗教“教诫”。

(一)写作背景——章嘉所处社会局势

三世章嘉国师在世之时,恰是西藏地区风云变幻之际,其中又夹杂着蒙古各部势力的倾轧博弈。章嘉国师的成长经历与环境都深受时局之影响。三世章嘉在蒙古地区颇具影响力,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对其前世第二世章嘉活佛地位名号的继承。因为第二世章嘉阿旺洛桑却丹本身就是漠南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赴京城汇报“库伦会盟”情况而受到皇帝嘉奖;又曾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后远赴漠南多伦地区及其长城沿线开展建寺传法活动,并直接参与多伦寺的设计和建造工作,以后受命担任该寺札萨克大喇嘛职务管理各项事务。众所周知,清代蒙古族社会中宗教与政治密切关联,宗教理论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大,众多蒙古上层贵族都以供养和结交藏传佛教高僧人物为荣耀,因而蒙古人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施主。清朝政府对于藏传佛教以及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的态度是谨慎的,鉴于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巨大影响,为了防止某一系活佛专权坐大,康熙皇帝在达赖和班禅世系之外,又册封了哲布尊丹巴和章嘉活佛系统,成为清代四大转世活佛体系,体现为“众建以分其势”的政治策略。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册封了西藏的第巴桑结嘉措为王,与西藏世俗领袖拉藏汗形成对峙,这样的安排,在分散权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西藏局势的混乱。

第三世章嘉活佛因为继承了前世的威望而在漠南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他的成长经历与其他高僧人物非常不同,他并未在母寺学习基础教法后去拉萨三大寺继续深造,而是在八岁时就远赴京城在天子脚下学习与成长。三世章嘉曾常住嵩祝寺并师从当时的驻京喇嘛第二世土观活佛学习佛教经论,又和四皇子弘历同窗研习满汉藏蒙等文献典籍。如此不平凡的人生履历,并非出于三世章嘉本意,而是雍正二年发生的罗卜藏丹津事件造成的后果。此次事件中安多地区诸多藏传佛教寺院毁于兵畿,郭隆寺由于与蒙古贵族的密切关联也未能幸免,寺院被焚毁,僧人流散躲藏,此次事件对于藏传佛教的影响与打击是巨大的,雍正皇帝感念与二世章嘉活佛的情谊而下诏令年羹尧寻找三世章嘉并护送至京城。尚处于孩提时期的三世章嘉亲历了这次巨变,对于他日后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或许在其懵懂的记忆中就已经形成一个观念,那就是不能参与任何与皇帝对抗的事务。在进京之前,章嘉及其仆从人众对其前景非常担忧,仆人坚巴古仁巴就曾说:“我们还是把头送去比较好”。[3]最终一行人到达年羹尧军营,并辗转到了京城。对于郭隆寺被毁一事章嘉自然不能释怀,此后与二世土观活佛一道多次请求皇帝恩准重建,但是重建后的寺院已与康熙在位时僧人7000余人、僧舍2000多间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自此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的发展趋于平缓。此时章嘉和土观无论是作为驻京喇嘛还是宗教领袖,必然对此心有不满,也对发动叛乱的罗卜藏丹津持批判的态度,谴责其为追求财富珠宝挂名功德的魔鬼使者。

如果说崇奉藏传佛教高僧人物是清政府利用宗教来达到对蒙古族、藏族地区控制的一个策略,那么与蒙古族上层密切交往也是格鲁派僧人获得供养并发展教派的积极手段,而这两种尝试无疑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顺应清政府“以僧徒导化”蒙古地区的需求,格鲁派高僧人物们将政治活动与发展藏传佛教成功结合起来,他们期望尽可能谋求格鲁派的发展空间,以及尽可能避免不稳定的民族、宗教因素以及地方性叛乱带给宗教的打击。所以,三世章嘉必然对蒙古上层由于争夺权力而导致的各种动乱持反对和批判的态度,这也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当中,当然是用宗教的方式表达。无疑,《教戒甘露》撰写的背景不仅仅是修行指导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着对人们爱好和平、不追逐名利、不为祸人间的教导,这样的理念也贯穿了三世章嘉的一生。

《教诫甘露》成文同年,三世章嘉受封为国师并被清政府派往青海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进藏。史料载,七世达赖喇嘛进藏之际,正是西藏局势风云变幻之时,西藏的宗教势力与蒙古世俗统治贵族阶层之间矛盾重重,而蒙古各部之间,尤其是与格鲁派关系密切的和硕特蒙古内部也是相互倾轧对抗,随后又有准噶尔部从新疆入侵西藏,企图推翻和硕特在拉萨的统治,一系列的战乱以及准噶尔在西藏的残暴统治对西藏政局的稳定产生极大危害。西藏的动乱最终导致清政府对西藏的军事行为,七世达赖喇嘛就在清朝军队的护送下,从青海出发进入了拉萨,章嘉国师就在此次护送队伍之列。

(二)《教诫甘露》的政治主张

据《章嘉国师传》所言,《教诫甘露》是一篇鼓励具缘众生抛弃一切偏爱、修持显密教法正道的道歌,题为“教诫”,作者的写作意图十分明显。他刚刚受封为国师,在中国历史政治的舞台上崭露头角,自然是意气风发,雄心勃勃。那么,“教诫”的对象又是何人呢?当然是那些人身难得、人生无常,处于“浊世”中的众生。这个“浊世”无疑就是对当时西藏混乱局势的真实总结:众生盛衰转瞬即逝,犹如帝释之弓与水中泡沫,比闪电舞步的变化还要迅速。而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则是众生不信佛法、不守戒规,多处对“你”的诘问:“你为何不专心修法?你被魔鬼迷住了心窍”等等。这里的“你”自然不是同一个人,但确实有着具体的所指,反映了章嘉国师对当时社会时局的思考和批判,以及自己的主张。本文大胆推测,第六世达赖喇嘛应该在国师诘问的“你”之列,因为六世达赖不守戒规、离经叛道是众所周知的,也正是他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方式,引发了拉藏汗等和硕特蒙古上层对西藏宗教力量的打压。宗教与世俗的对抗,给西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血腥杀戮、种种政教力量的博弈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无论从政治的角度还是宗教的立场,都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但是由于达赖系统在西藏的影响深远,六世达赖喇嘛在西藏民间也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章嘉国师不便于直言抨击议论,只能隐晦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教诫”来抒发对时局的感慨,表达对宗教人士们恪守教规的期望与要求。更进一步看,章嘉国师的教诫更侧重于对以后时局的预判与期望。在“你”中,更多的当然是那些“追求财富、挂名功德”的庸俗之人,比如不尊敬宗教领袖的拉藏汗、洗劫财富烧杀侵略的准噶尔人等等,因为他们对财富、名利的贪婪,挑起争端,制造矛盾,对抗争斗,给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蒙古和硕特各部本来是格鲁派最大的施主和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按照国师的期望,应当倾心尽力地护持教派发展,蒙古上层也号称信仰佛教,统治贵族之中皈依三宝者不乏其人,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本人也是接受过高等佛教教育的小活佛。但是,这些人却并没有按照佛教的教理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反而私欲膨胀,寻衅滋事,不惜发动战争来攫取利益,将天下苍生置于水深火热之境地。章嘉国师对这些人物和事件自然是深恶痛绝的,因为不管是从宗教的立场出发,还是从他身为清廷的“国师”的职责考虑,他都不愿看到西藏动乱,因此混乱的局面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格鲁派的发展。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发生珠尔墨特那木扎勒之乱时,三世章嘉在乾隆盛怒之下范言直谏,指出皇帝并不恰当的对治策略,并进一步给出适合西藏特殊区情的建议。以后清政府平定阿睦尔撒纳之乱,喀尔喀蒙古郡王发动“撤驿之变”,以及哲布尊丹巴意欲反叛之际,都是章嘉国师以一人之力一纸书信平息争端,这是他致力于和平稳定大局的担当体现。史料载:“自十六驿至二十九驿,一时尽撤,羽书中断,遂回旧游牧拥众叛。是时伊犁未平,蒙古复变,中外几振动。”[4]章嘉国师随即起草书信并派遣得力弟子前往哲布尊丹巴处,这在《啸亭杂录》《东华录》等文献中均有记载,称章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弭了蒙古上层的反叛活动。一次有可能导致民族分裂的动乱就此了结,对于清政府当时正在进行的统一新疆的战争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教诫甘露》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修习八法”的心得,更主要的是章嘉国师对时局的观察、分析与思考,也是他政治立场和抱负的表达。他号召众生以圣贤的教示和虔诚的信仰去实现各种善行,也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对一些不良人士和行为产生威慑。

综上,章嘉国师不仅是一位藏传佛教高僧,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一面为清廷对蒙古、西藏做宣抚工作,一面以其在政治上的地位来促进蒙藏两地宗教的发展”。[5]章嘉国师在五台山、京城、多伦、甘青等地区都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在“清王朝处理蒙藏事务尤其是藏传佛教事务中积极出谋划策,因而在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加强清廷与蒙藏地区的联系诸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6]。

三、道歌的宗教内涵分析

道歌以对文殊菩萨的赞颂和佛陀的顶礼开篇,这是藏传佛教僧人写作的常见手法。文殊菩萨是佛智慧的凝聚之身,而格鲁派讲究思辨,追求智慧的开发、发展,顶礼文殊,有求得菩萨加持的意愿;佛、菩萨们的功德是以大慈大悲救渡众生的大愿,断除了轮回,获得了证悟。其后是对印藏佛教大师们的赞颂,圣贤们以无畏的精神担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是指引众生在现实社会中离苦得乐的上师,他们是佛、菩萨在情器世间的代表和化身。纵观《教诫甘露》全文,蕴含了如下一些佛教理念。

(一)人身难得

道歌中云:“你已获得难寻之暇满,住于清净佛法大门之内。”所谓“暇满”,亦称为“具善缘人身”,是指离八种逆缘、具备十种顺缘的人身。八种“逆缘”又分为四种人身逆缘和四种非人身逆缘。人身逆缘是出身于无佛法时代、无佛法地区和不信佛法的愚昧人种、聋哑痴呆者、不信因果的持邪见者;非人身逆缘有处于地狱道、畜生道、恶鬼道和天道中的众生。凡能远离此八种逆缘者,就是具有学修佛法条件的有情众生。十种“顺缘”又分为内外各五种顺缘,其中内五种顺缘是人自身的条件,包括人身、生于佛法流传的国度、具有健全的神智和官能、不从事罪恶事业、信仰善恶因果;外五种顺缘是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有出生于有佛降生、有佛说法、佛法尚存、修法人存在以及具慈悲性的众生存在的时代。

“暇满”难得,佛教中常以“盲龟与板眼”“芥子与针尖”“光滑的墙与豌豆”来比喻说明。比如,在苍莽的大海上随波逐流着一块木板,木板中间有一个小圆孔,一只失明的海龟常年深卧在海底,它每隔百年才会浮出海面伸出头探望一次,那这只海龟的头恰巧伸进木板中间圆孔的几率是多大呢?再如,将一枚钢针倒插在地上,往针尖上扔芥子,能让细小的芥子停留在针尖上的几率有多大呢?又如,往一面光滑的玻璃墙上扔豌豆,能让豆子黏在墙面上的几率是多少呢?这些现象在正常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而获得“暇满”人身的几率就像这些现象一样,实属世间稀有,因此,获得了“暇满”人身后,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怎么可以浪费如此难能可贵的福报呢?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像乞丐获得了至宝、逃犯获得了自由、落水的幼子重获生命一样,应当珍惜自己的“暇满”人身。

(二)人生无常

人生无常的意思是人必定要死,死无定数,死亡之时外物、外力均无能为力。换言之,人必定会死,死亡来临之时,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人的寿命每时每刻都在减少,不会增加;有生之年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少之又少。死无定数,生活在南瞻部洲的众生,寿命越来越少;死因多生因少;生命犹如“水泡”一般脆弱,随时可能破灭。以“风中油灯”作喻,灯油时刻在消耗,不知能够亮多久,也不知道何时会起风吹灭灯火,人死如灯灭,临“灭”之时,亲朋好友、万贯家财也无济于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道歌中,以凶暴的阎罗王勾摄、罗刹使者相迎等比喻来警醒世人。然而,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它是另一段历程的开始,因为“贪欲就像绳索绑在了腰间”,无始以来的恶业决定了众生的轮回和苦难。即便是略懂一些佛法的善恶因果,但由于思想上仍存有贪、嗔、痴的烦恼,所做只能陷入恶业。佛教讲刹那间作恶,也要受亿万年恶道报应,都将成为坠入“轮回”的“因”。一入恶鬼、畜生和地狱之道,便要遭受不可言状和无穷无尽的苦难折磨。唯一的解脱之道,就是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严守戒律展开修持,从此不再信奉世间鬼神,绝对禁止危害众生,禁止与异教徒交往并受其影响。

(三)四圣谛

四圣谛分别是:苦难中流转不息的苦谛、轮回因缘的集谛、自苦难中解脱的灭谛和获得解脱方法道路的道谛。

1.苦谛

佛教认为众生皆苦、世间即苦,认识不到“苦”,就不能萌生解脱道意愿,也就生不起“厌离心”。“苦”有“感受苦”“变迁苦”“遍行苦”之分,一般而言众生对“感受苦”和“变迁苦”都有直接、间接的体验,这里要强调的是“遍行苦”。《正理大疏》中说:“意在遍行苦,佛说观照苦”,“从无常性认识苦,再从苦中悟无我”,即说无常是为苦。“无常”指变易无常,如亲仇、身份贵贱、贫富、苦乐、青春年华、世间荣华等等,都是变幻不定的。《章嘉国师传》中,对变幻无常的描述很多,如:“眼前圆满是幻者歌舞,不能长久也不能相信……将世间一切皆苦性,认作安乐可持之邪见,迅速抛弃而修持三学。”[7]达赖喇嘛也说:“世间圆满如同空中闪电,显耀一时就自行消失,明鉴于此应生起强烈厌倦,犹如见到世俗画师的图画。”除了变易无常,众生还要承受所谓“持续遭受沉重之苦”“业力无法改变之苦”“烦恼枷锁难解之苦”“紧要关头无依靠之苦”等各种痛苦。

苦难的根源,就是高僧大德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他们无比失望和痛心地看到,众生皆处在“浊世”之中,不自知也无法自拔。“浊世”是大师们对当前世界的总结,他们认为,“在各地利益世间的光明,已经被五浊黑暗步步吞食了,就仿佛是指明道路的光辉太阳在西山顶上收起了光辉,而被愚昧昏暗压住的众生在梦幻界中被锁入了苦牢。”在章嘉国师与达赖喇嘛相互寄论教法的过程中,达赖喇嘛也曾做道歌阐述自己对世态的感慨:“尤其三毒如炽盛的火焰,钻入心中如毒魔盘成团,恶行在脸上刻下了纹路,施展欺骗是浊世魔军……沿着佛法正道修行的人们,因为违背当今庸人之俗,就如走进独脚国之人,总被那些独角魔嘲笑。”在这样的浊世中,大师们难过地看到,雪域藏地的众生,盛衰瞬间转变,犹如帝释之弓与水中泡沫,比闪电舞步的变化还要迅速。世人不信佛法,以各种野蛮不训的行为为荣,在如此恶业的累积之下,苦难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章嘉国师在道歌中表达了自己身处“浊世”的危机,称自己“时常为死亡而奔波”。在他给堪钦多杰强的信中也痛心疾首地表达:“我如乞丐之幼子,落入八法邪魔之手,常见铁钩勾住腰间,生老病死击中我身。恶业之风身后追赶,阎罗王在前面等候,我已临近恶趣深渊,难道慈悲上师未见?”[8]这是章嘉国师在自己身患疾病之时所作,他深感于自己身陷恶业泥潭,饱受生老病死的煎熬,看清了世间疾苦的根源。当恶魔食尽了自己所有的福德,就连治病的良药也不能再发挥作用。由自己的痛苦,推己及人,他看到了众生沉重的苦难,也更加清楚地见证了“无常”,生起了“厌离心”。

2.集谛

“集谛”是形成苦的根源,“集”即“业”和“烦恼”。二者当中,“烦恼”是主要的,若没有“烦恼”,单一的“业”不会形成轮回,“烦恼”的生成是由于“无明”遮盖了蕴身的实际情况,产生了蕴身为我的“我执”偏见,并由此而产生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正如《教诫甘露》中说:“追求财富珍宝抛弃法行,成为挂名功德的魔使者,你定会将人皮交给小鬼,还会挖出十方众生的眼睛……你因对上只会嫉妒与竞争,对下只会欺负和掠夺,你将坠入地狱的烈火中,万劫中如干柴般燃烧。”

3.灭谛

“灭谛”是消灭烦恼获得解脱,“灭”就是彻底断除烦恼及其种子,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清静世界,不再受苦,享受永恒完美的福乐。

4.道谛

“道谛”是获得解脱的道路与方法。佛教认为获得解脱的方法是必须获得“现观无我”的智慧,无我智慧的获得必须要依靠佛法的修行,首先就是戒、定、慧三学的修持。

道歌中说:“轮回苦海的根本缘由,在于业痴而以痴为主,脱离苦海的方法途径,理应是努力依靠三学。”宗喀巴大师说佛陀的言教,无非教、证二法,大小乘一切教法,都总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正法皆摄于戒、定、慧三学之中。具体的修持方法体现了佛法的三根本要义,即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

出离心或者厌离心的修持,是基于对现实世界“虚幻无常”的认识,从而斩断对尘世的贪恋。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立志成佛的大慈大悲心,发菩提心是大小乘佛教的根本区别。“皈依”是入佛之门,“发心”则是入大乘之门,发菩提心者以利益众生、救渡他人为目标,成佛只是利众的手段。道歌中说:“为使恩德父母离轮回,应当在菩提道中发愿”,可见发愿的目的是为了使“父母”脱离轮回,而芸芸世界中的众生,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都有可能做过自己的母亲。因此,众生皆是父母,救渡父母也即救渡众生。发愿后就当修持菩萨行之六度四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四摄是菩萨护持众生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和同事摄。努力勤奋修持佛法,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无上金刚乘”,根器成熟的修行者,需要依止合格的金刚上师,“入门灌顶善守法誓”,此处即指进入密法之门。通过修炼瑜伽二次第密法,能够即身成就三身佛果。章嘉国师在另一首道歌《教诫甘露汁》中也讲到:“佛陀也珍视的金刚乘,成为二部成就的宝藏,为使修习此法成习气,应该身语意一齐努力。”[9]

关于“密法”的修持,藏传佛教界的传统是“密而不宣”,因此在传记中并没有做详细的解说和记录,本文只从传文中选择相关简略的文句做一些分析:

首先,修行者需要“静修”,有对修行地点的一些要求。《解脱之门》曰:“与鸟兽为伴多么安闲,如江河一般缓缓流去,有草木森林作为装饰,离弃产生贪嗔之源,在这种幽静的地方,依止正教升起之源。”还有章嘉国师在香山修炼期间写成的《长颂》,也对恬静的修行场所进行了描绘和赞颂:“……如同石块僻处远方,与人世间隔绝往来,做隐居者该有多好。荒野草坪使我喜爱,自然美景西山脚下,各种花朵竟放异彩,小鸟飞翔鸣声悦耳。毛纹美丽野兽悠然,翠枝玉叶绿树摇曳,气味清香溪水缓流,我心顿忘贪爱嗔恨。”在静修地竖立起修行的法幢,是高僧们喜爱的修行方式,喇钦、二世土观活佛和章嘉国师都有长期在静修地修行的记录。喇钦在丹斗山和志同道合的修法伙伴享受美妙的修行时光,二世土观活佛自己创建了却藏山静修地,章嘉国师在五台山、佑宁寺等地长期静修,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其次,修持的方法是特殊的。《本生故事》中说:“……依次注疏五续部,当以大力勤修持,修持之中二次第,尤其完满能成就。”高僧人物都是结合吉祥密集根本注释续,正确判定诸续、疏,从而贯通注疏意义,进而勤奋修习的典范。他们不但自己精进修持,还积极为根器成熟的弟子讲说和指导。章嘉国师所做的《教诫甘露汁》《长颂》《解脱之门》等道歌,就是把自己的修习体验总结归纳为简单易记的诗歌,传授给弟子,比如在《长颂》中诗曰(节选):

一心体验两部道次,潜心屏息以求成就,昼去夜来日月交替,唯求无碍获得体验。

转莲印并奉献曼扎,深密咒语不断念诵,常时修习慈悲菩提,此三者为外部体验。

身血肉作广大供养,口说因果真谛教法,心作空明离却戏论,此三者是内部体验。

身修本宗斩断尘欲,口诵金刚遮止业风,心沉醉于俱生空乐,此三者系秘密体验。

本性为空示现诸相,念知坚固遮断沉掉,任生何缘终归一味,此乃见修行之体验。

因是证悟二谛本性,道是方便双运见修,果是三身无别果位,此乃因道果之安立。

诗中指明了修习的目标,即是获得“无碍体验”。具体修习时,建造“曼扎”坛城,观想与本尊“身、语、意”的三密相应,在修持时还要克服“沉掉”“昏沉”等障碍,最终求得“空性智慧”,证悟“世俗”“胜义”二谛。以“智慧”和“方便”结合的修行获得“大乐”的体验,最终获得正见。

总之,《教诫甘露》一方面体现了章嘉国师对时局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是他政治立场和抱负的表达,同时也渗透着佛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弥漫着宗教的气息,蕴含着佛教的理念和思想。当然,这与作者的身份及其人生经历相一致。如果否认了这一点,我们则很难探究其中的真谛。

参考文献:

[1][2][3][7][8][9]土观·洛桑曲吉尼玛.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M].陈庆英,马连龙,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91.91.58.93.132.292.

[4](清)魏源.圣武记·外藩·国朝绥服蒙古记二,卷三[Z].北京:中华书局,1984:106.

[5]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M].台北:正中书局,1978:517.

[6]陈柏萍.清代章嘉活佛的地位和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3).

作者简介:徐长菊,女,土族,青海互助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藏传佛教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

原刊于《青藏高原论坛》2022年9月第3期(责编:星全成),原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857阅读 2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