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尖措:做善事修功德保持传统文化

中国新闻网 张道正 2012-03-21发布

        卡加曼山巍巍耸立,卡加河哗哗流淌,在卡加曼寺藏医院的门口,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人丹巴尖措与几位牧民病人交谈。今年52岁的丹巴尖措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卡加曼乡卡加曼寺寺管会的前主任,2004年他发起创建了卡加曼寺藏医院,藏医院与历史悠久的卡加曼寺遥遥相望。

卡加曼寺

        卡加曼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古寺院,有1300多年历史。寺院秉承格鲁宗风严持戒律,注重佛教修持,尤其在藏医学方面人才辈出,丹巴尖措就是其中一位。

        从小酷爱医学的丹巴尖措1980年出家为僧,为更好地掌握藏医药学知识,1985年至1993年,他先后到四川马尔康藏医研究所、甘南藏医研究所拜国家级专家旦考大师、图布旦教授为师,进一步钻研藏医药的辨认、炮制、诊断、配制等知识和技术。        为了给病人治病,丹巴尖措多年出诊,足迹遍布甘南整个藏区,甚至出诊青海、四川等地,更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        “丹巴尖措医术很厉害,我们有病了就来这里,特别信任他。”那吾乡绍玛村的农民格老向记者竖起了拇指。如今,丹巴尖措不仅担任藏医院院长职务,还在卡加曼寺任主持。除诵佛念经,他还教授寺院内年轻僧人医术。在藏医院内的办公室坐诊,检查制药车间,这是他不出诊时每天的“必修课”。

丹巴尖措在展示高科技制药器械

        卡加曼寺藏医院的建筑是典型藏式风格,红色的柱子,黄色的外墙,虽面积不大,但各种制药车间一应俱全。“配料车间”、“贵细料库”、“药粉灭菌间”、“粉碎车间”、“外包车间”等门上标签全都由汉藏双语注明,车间内还有一些高科技制药机械。        丹巴尖措告诉记者,藏医院的制剂配方都沿袭了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利用现代技术,这符合藏医药的发展方向,而且规模化生产后,会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藏医药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全国第一家藏医药科研机构就在此成立。长期以来,藏传佛教寺院是藏医药民间传承和发展的一个主渠道,甘南州的120家寺院中有30多家从事藏药制剂的配制和使用。        “在藏区,寺院是文化中心,不仅学习医学,还学习佛学、哲学等,因此,老百姓都很信任寺院的僧人。”丹巴尖措介绍说。        卡加曼藏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着佛家慈悲为怀之心,丹巴尖措经常为无力支付药费的病人免费治疗,他还先后花费十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为当地学校建设捐款,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灾害中,更是出钱出力。        卡加曼乡是半农半牧区,经济条件不好,很多农民种地一年才收入四五百元人民币,丹巴尖措便利用藏医院带动周边民众致富,让农民为藏医院种药材,高价收购,如今农民一亩地就可收入二三千元。        采访期间,丹巴尖措多次说,“做一些善事,修功德,保持传统文化不消失,为国家,为社会作点贡献”。

        从小酷爱医学的丹巴尖措1980年出家为僧,为更好地掌握藏医药学知识,1985年至1993年,他先后到四川马尔康藏医研究所、甘南藏医研究所拜国家级专家旦考大师、图布旦教授为师,进一步钻研藏医药的辨认、炮制、诊断、配制等知识和技术。        为了给病人治病,丹巴尖措多年出诊,足迹遍布甘南整个藏区,甚至出诊青海、四川等地,更有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        “丹巴尖措医术很厉害,我们有病了就来这里,特别信任他。”那吾乡绍玛村的农民格老向记者竖起了拇指。如今,丹巴尖措不仅担任藏医院院长职务,还在卡加曼寺任主持。除诵佛念经,他还教授寺院内年轻僧人医术。在藏医院内的办公室坐诊,检查制药车间,这是他不出诊时每天的“必修课”。

丹巴尖措在展示高科技制药器械

        卡加曼寺藏医院的建筑是典型藏式风格,红色的柱子,黄色的外墙,虽面积不大,但各种制药车间一应俱全。“配料车间”、“贵细料库”、“药粉灭菌间”、“粉碎车间”、“外包车间”等门上标签全都由汉藏双语注明,车间内还有一些高科技制药机械。        丹巴尖措告诉记者,藏医院的制剂配方都沿袭了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利用现代技术,这符合藏医药的发展方向,而且规模化生产后,会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藏医药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全国第一家藏医药科研机构就在此成立。长期以来,藏传佛教寺院是藏医药民间传承和发展的一个主渠道,甘南州的120家寺院中有30多家从事藏药制剂的配制和使用。        “在藏区,寺院是文化中心,不仅学习医学,还学习佛学、哲学等,因此,老百姓都很信任寺院的僧人。”丹巴尖措介绍说。        卡加曼藏医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着佛家慈悲为怀之心,丹巴尖措经常为无力支付药费的病人免费治疗,他还先后花费十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为当地学校建设捐款,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灾害中,更是出钱出力。        卡加曼乡是半农半牧区,经济条件不好,很多农民种地一年才收入四五百元人民币,丹巴尖措便利用藏医院带动周边民众致富,让农民为藏医院种药材,高价收购,如今农民一亩地就可收入二三千元。        采访期间,丹巴尖措多次说,“做一些善事,修功德,保持传统文化不消失,为国家,为社会作点贡献”。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9133阅读 97 编辑:Largo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