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占林

本站原创 佚名 2005-12-28发布

一个春日的上午,记者通过同乡的引见,有幸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甘肃记者站如约采访到了牛占林。

初见牛占林,给记者的印象是朴素、平易,言语不多。再见牛占林,是几天后的一个下午,那天他很忙,经记者一再要求,终于很谦虚地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他在西藏阿里那个"生命禁区"的经历和他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

(一)

牛占林同志1942年出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名叫诺仁谦·尕藏。1964年从西北民院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阿里地委搞宣传工作。后调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从事新闻工作。1980年调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西藏记者站站长。1989年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甘肃记者站工作。在漫长的岁月中,他是从最基层单位、由区(乡)到县、由地区到省,再到中央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

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来,他爬雪山,卧冰川,走南闯北,历经磨难,几乎跑遍了西藏和甘肃的山山水水,仅在西藏高原:-干就是26年,平均每年给国内外供各类新闻播出稿70多篇,其中绝大多数新闻稿上了中央台的重点节目《新闻联播》和《新闻报摘》。由于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广阔的领域里辛勤耕耘,所采写的新闻及时准确、客观真实,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几乎每年都有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评选的好稿。

他爱好广泛,兴趣多样,骑马、打猎、驾车、摄影、打字样样都会。少年时代就是草原上有名的骑手。后来从事新闻工作时,他经常驾车深入农村牧区采访。他的摄影技术不亚于专业摄影记者的水平,《神秘的岗底斯》、《圣湖恋》、《扬鞭戏牧》、《古格王国遗址》等摄影作品,由中国美术出版社于1980年收集出版,发行全世界。这些作品,是他早年在世界屋脊--阿里拍的珍贵照片,也是他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的见证。

(二)

1980年5月,牛占林同志调到西藏记者站建站时,地无分寸,房无片瓦,在西藏广播电视厅破烂不堪的招待所租了一个床位,他就在那里办公写稿。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工作在基层,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时一村一户地了解新闻素材,统计各类调查数字,自己计算百分比,在那风雪弥漫的牛毛帐蓬里,在那昏暗的煤油灯下,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中央台、国际台播出的他的每一篇稿件都是他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当时,西藏记者站只有两名记者。常常是白天出去采访,晚上趴在床头在煤油灯下写稿,一趴就是三四个小时,甚至熬到通宵,饿了啃点干馒头,困了趴在床头打个盹。第二天一早,步行三四公里到拉萨东郊的邮局去电话传稿。有时因线路不好,一篇稿得传半天,甚至一个通宵。即使这样,他也把重要稿子发在中央驻西藏所有新闻单位的前面,常常是早上发的稿子下午上《联播》,下午发的稿子第二天《报摘》播,基本上做到了重要消息无遗漏。

艰难的岁月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1981年6月,原广电部部长吴冷西、中央台分党组、国际台的台长给他们发来了贺电和贺信,这贺电和贺信既祝贺他们在宣传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又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随着记者队伍的扩大,他组织全站同志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组织了四大战役性的报道。这些战役性的报道是:"班禅大师重返故土"、"四十三项援藏工程"、"和平解放西藏二十周年大庆活动"和"平息拉萨骚乱"。在这四大战役性的宣传报道中,中央台《联播》、《报摘》节目和国际台采用他的各类单发稿达四十多篇,不但在宣传报道方面赢得了中央台、国际台和地方党政部门的好评,而且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等方面,为中央台和地方新闻单位树立了榜样,带了个好头。从建站开始到他调离西藏之日,西藏记者站连续九年被广电部、中央台和西藏自治区党委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在1985年庆祝地方记者站成立20周年时,被中央台评为优秀站长。

这段时间他的获奖作品有:游记《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1985年被国家民委、广电部评为"民族团结"征文三等奖,此稿除中央台、国际台专题节目播出外,还被《民族团结》、《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系列报道《世界屋脊上的丰碑--记43项援藏工程技术人员的动人事迹》(合写三篇)1985年获中央台、国际台好新闻-等奖,这一系列报道经《报摘》节目播出后,又被《天津日报》、《浙江日报》及上海、江苏等地报纸转载;通讯《班禅大师回故乡》1983年获国际台一等奖;录音报道《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1986年获中央台好新闻二等奖,此稿在中央台的《新闻报摘》节目播出后,全国许多听众来信说,他们是含着眼泪听完这篇报道的。论文《我们是怎样在西藏高原开展新闻工作的》曾获中央台业务论文特等奖,并在浙江、内蒙、西藏等省区的《新闻业务》刊物转载,有的还加了编者述评或编者按。《浅论广播宣传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及《对外宣传与少数民族--浅析我国少数民族在对外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业务文章在中央台、国际台业务刊物上发表后,被西藏自治区记协刊物《新闻业务》转载。内参每年都有一至两篇作品获奖。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参稿,他主要及时地向中央反映了西藏的社会治安、群众情绪、宗教活动、干部状况、边境纠纷以及西藏在政治、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平均每年发稿7至10篇。不但使中央领导及时地了解西藏的最新情况,而且也给中央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西藏记者站的基本建设都是他亲自负责搞起来的。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一边采访发稿,一边搞基本建设。1983年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给记者站盖起了办公、宿舍大楼,并配齐了设备、车辆交通工具。在西藏记者站任站长期间,他竭尽全力,排除万难,为站里打开了局面,开通了渠道,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回想起来,他自豪地说:"我在西藏的记者工作没有辜负党和祖国人民的培养,我给我的总部--中央台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

1989年5月,他从西藏调到甘肃记者站任站长。甘肃虽然是他的家乡,但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既未受过苦,也未流过汗。"与其在陌生贫困的家乡工作,还不如去发达的地区去闯一闯"。这是他当时来甘肃前的思想。但既然是组织的安排,就得服从,因为他是共产党员,"既来之,则安之。横下一条心,开创新局面。"这是发自他内心的呼唤。

 

在甘肃记者站任职十年来,他遵照中央台从严治站、政治治站的方针,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新闻宣传和队伍建设上。针对本站的实际情况,他在1990年就提出了本站记者全方位品德修养的方案,并经全站同志讨论认可,加以实施,基本做到:抓新闻、抓纪律、抓建设、抓增收、抓后勤。以新闻宣传为突破口,带动全站工作一起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近年来,记者站年年超额完成宣传和增收任务。截止1999年,由甘肃记者站采写的《联播》、《报摘》头二条消息年平均都在10篇以上,人均发稿量80多篇。

到甘肃记者站十年来,他组织实施了四个战役性的报道。这些战役性报道是:1993年的《中国丝绸之路节》,1994年的大型系列报道《扶贫开发看三西》、《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和《大西北的脚步》。这些战役性的报道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这段时期他的主要获奖作品有:通讯《把梦想变为现实--记甘肃引大入秦水利工程》1993年获中央台好新闻三等奖,同年获宣传甘肃好新闻一等奖;系列报道《大西北的脚步》1994年获中央台好新闻特等奖;专稿《中国:西部的"旱码头"》1996年获国际台好新闻三等奖,同年获宣传甘肃好新闻一等奖;录音通讯《西部警魂--刘晓东》获得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1996年度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1996年1月10日上午,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对他说:"我是中央台的忠实听众。1月1日我从中央台的《新闻报摘》和《全国新闻联播》节目里听到了《西部警魂--刘晓东》的英雄事迹和中央台的短评后,感触很深,这是多年来中央台头一次隆重推出西部英雄模范人物。通讯写得好,品位高,弘扬了正气和时代的主旋律,给辛勤坚守在第一线的人民警察大长了志气。省上领导认这个英雄模范典型,中央台记者站抓得及时,宣传有份量、有力度,在全省已经产生了轰动效应。"

(四)

驻地方记者站受中央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双重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地方记者站顺利开展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无论是在西藏站还是在甘肃站,他始终坚持的重要-条,就是尊重、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遇事多请示汇报,在宣传上及时征求意见,取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了解和支持,并和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建立起亲密合作的关系。

1984年11月,他在西藏工作时,一次跟随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阴法唐到海拔4700米的勒布边防哨卡视察。在归途中,到海拔6000米以上的勒布大板时被大雪围困,当时携带的干粮所剩无几,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和阴法唐同志的秘书,在零下近40度的气温下,在一米多深的雪地里摸爬滚打,整整步行了两天一夜,才找到措那县委,使被大雪围困了三天三夜的阴法唐同志得救。从此阴法唐同志待他如兄弟,还聘请他当参谋。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他献计献策,受到了阴法唐的好评,并几次做批示,在全区新闻系统会议上表扬他:"牛占林同志深入实际最多,发稿数量最多,为宣传西藏的开放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阴法唐同志发现他没有交通工具,就主动调配一辆小车供记者站使用,还无偿批给记者站一块地皮,建起了西藏记者站办公、住宅大楼。后任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伍精华也很信任他、支持他。他在西藏工作期间,伍精华书记曾多次动员他下地方帮助工作。但由于夫妻长期分居,子女幼小无人关照,被他婉言谢绝了。

1989年,他调到甘肃记者站工作,仍坚持以宣传报道开路,很快在甘肃打开了局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原省委书记顾金池在甘肃工作时,还亲笔写了一张条幅"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赠给他。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在甘肃工作,他都十分重视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以自己的苦干、实干精神赢得了地方党政领导的好评。 1991年和1996年他被甘肃省广播电视系统两次评为优秀党员;1992年由中央台和广播电影电视部推荐,他被收入国家民委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名人辞典》,并任甘肃省记者协会和新闻学会的常务理事。

(五)

2000年的春天,金城窗外春光正好。牛占林点燃一根香烟,仍沉浸在对西藏阿里那段历史的回忆中,他动情地说:"能到西藏去,我就能到阿里去;能到阿里去,我就能到海拔5000米、含氧量只有40%的改则。人越是艰苦,就越是一个心眼要走好路,走下去,一定要走好,不能出偏差。当时的磨炼,现在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我艰苦的经历,是一部很好的教材,艰苦的磨炼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很有帮助。阿里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怀念阿里,怀念阿里的老百姓!"。

这也许就是他一生最好的诠释和写照,牛占林同志一生艰苦,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最基层做起,终于走到中央台。如果没有他那种艰苦奋斗、拼博不息的精神,也许如今他仍然默默无闻。回忆起母校--西北民族学院,他说他很感谢那些老师、教授、领导对他的培养。毕业这么多年,从没辜负过母校。

采访的最后,当记者问及他对这么多年新闻工作的看法时,他说:"我这个人不管走到哪儿,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我干新闻工作绝不含糊,如果说有什么业绩的话,那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鼓动激励全国人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国家的长盛不衰。"

是呵,"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也许我们的老校友牛占林对这句话体会得更为深刻些,因为这是他作为西北民院学子一生的使命。

(来源:2000年出版《西北民族学院名流风采录》)

在甘肃记者站任职十年来,他遵照中央台从严治站、政治治站的方针,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新闻宣传和队伍建设上。针对本站的实际情况,他在1990年就提出了本站记者全方位品德修养的方案,并经全站同志讨论认可,加以实施,基本做到:抓新闻、抓纪律、抓建设、抓增收、抓后勤。以新闻宣传为突破口,带动全站工作一起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近年来,记者站年年超额完成宣传和增收任务。截止1999年,由甘肃记者站采写的《联播》、《报摘》头二条消息年平均都在10篇以上,人均发稿量80多篇。

到甘肃记者站十年来,他组织实施了四个战役性的报道。这些战役性报道是:1993年的《中国丝绸之路节》,1994年的大型系列报道《扶贫开发看三西》、《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和《大西北的脚步》。这些战役性的报道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这段时期他的主要获奖作品有:通讯《把梦想变为现实--记甘肃引大入秦水利工程》1993年获中央台好新闻三等奖,同年获宣传甘肃好新闻一等奖;系列报道《大西北的脚步》1994年获中央台好新闻特等奖;专稿《中国:西部的"旱码头"》1996年获国际台好新闻三等奖,同年获宣传甘肃好新闻一等奖;录音通讯《西部警魂--刘晓东》获得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1996年度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1996年1月10日上午,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对他说:"我是中央台的忠实听众。1月1日我从中央台的《新闻报摘》和《全国新闻联播》节目里听到了《西部警魂--刘晓东》的英雄事迹和中央台的短评后,感触很深,这是多年来中央台头一次隆重推出西部英雄模范人物。通讯写得好,品位高,弘扬了正气和时代的主旋律,给辛勤坚守在第一线的人民警察大长了志气。省上领导认这个英雄模范典型,中央台记者站抓得及时,宣传有份量、有力度,在全省已经产生了轰动效应。"

(四)

驻地方记者站受中央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双重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地方记者站顺利开展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无论是在西藏站还是在甘肃站,他始终坚持的重要-条,就是尊重、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遇事多请示汇报,在宣传上及时征求意见,取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了解和支持,并和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建立起亲密合作的关系。

1984年11月,他在西藏工作时,一次跟随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阴法唐到海拔4700米的勒布边防哨卡视察。在归途中,到海拔6000米以上的勒布大板时被大雪围困,当时携带的干粮所剩无几,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和阴法唐同志的秘书,在零下近40度的气温下,在一米多深的雪地里摸爬滚打,整整步行了两天一夜,才找到措那县委,使被大雪围困了三天三夜的阴法唐同志得救。从此阴法唐同志待他如兄弟,还聘请他当参谋。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他献计献策,受到了阴法唐的好评,并几次做批示,在全区新闻系统会议上表扬他:"牛占林同志深入实际最多,发稿数量最多,为宣传西藏的开放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阴法唐同志发现他没有交通工具,就主动调配一辆小车供记者站使用,还无偿批给记者站一块地皮,建起了西藏记者站办公、住宅大楼。后任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伍精华也很信任他、支持他。他在西藏工作期间,伍精华书记曾多次动员他下地方帮助工作。但由于夫妻长期分居,子女幼小无人关照,被他婉言谢绝了。

1989年,他调到甘肃记者站工作,仍坚持以宣传报道开路,很快在甘肃打开了局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原省委书记顾金池在甘肃工作时,还亲笔写了一张条幅"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赠给他。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在甘肃工作,他都十分重视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以自己的苦干、实干精神赢得了地方党政领导的好评。 1991年和1996年他被甘肃省广播电视系统两次评为优秀党员;1992年由中央台和广播电影电视部推荐,他被收入国家民委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名人辞典》,并任甘肃省记者协会和新闻学会的常务理事。

(五)

2000年的春天,金城窗外春光正好。牛占林点燃一根香烟,仍沉浸在对西藏阿里那段历史的回忆中,他动情地说:"能到西藏去,我就能到阿里去;能到阿里去,我就能到海拔5000米、含氧量只有40%的改则。人越是艰苦,就越是一个心眼要走好路,走下去,一定要走好,不能出偏差。当时的磨炼,现在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我艰苦的经历,是一部很好的教材,艰苦的磨炼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很有帮助。阿里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怀念阿里,怀念阿里的老百姓!"。

这也许就是他一生最好的诠释和写照,牛占林同志一生艰苦,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最基层做起,终于走到中央台。如果没有他那种艰苦奋斗、拼博不息的精神,也许如今他仍然默默无闻。回忆起母校--西北民族学院,他说他很感谢那些老师、教授、领导对他的培养。毕业这么多年,从没辜负过母校。

采访的最后,当记者问及他对这么多年新闻工作的看法时,他说:"我这个人不管走到哪儿,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我干新闻工作绝不含糊,如果说有什么业绩的话,那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鼓动激励全国人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国家的长盛不衰。"

是呵,"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也许我们的老校友牛占林对这句话体会得更为深刻些,因为这是他作为西北民院学子一生的使命。

(来源:2000年出版《西北民族学院名流风采录》)

在甘肃记者站任职十年来,他遵照中央台从严治站、政治治站的方针,始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新闻宣传和队伍建设上。针对本站的实际情况,他在1990年就提出了本站记者全方位品德修养的方案,并经全站同志讨论认可,加以实施,基本做到:抓新闻、抓纪律、抓建设、抓增收、抓后勤。以新闻宣传为突破口,带动全站工作一起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近年来,记者站年年超额完成宣传和增收任务。截止1999年,由甘肃记者站采写的《联播》、《报摘》头二条消息年平均都在10篇以上,人均发稿量80多篇。

到甘肃记者站十年来,他组织实施了四个战役性的报道。这些战役性报道是:1993年的《中国丝绸之路节》,1994年的大型系列报道《扶贫开发看三西》、《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和《大西北的脚步》。这些战役性的报道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这段时期他的主要获奖作品有:通讯《把梦想变为现实--记甘肃引大入秦水利工程》1993年获中央台好新闻三等奖,同年获宣传甘肃好新闻一等奖;系列报道《大西北的脚步》1994年获中央台好新闻特等奖;专稿《中国:西部的"旱码头"》1996年获国际台好新闻三等奖,同年获宣传甘肃好新闻一等奖;录音通讯《西部警魂--刘晓东》获得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1996年度全国好新闻"三等奖。

1996年1月10日上午,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对他说:"我是中央台的忠实听众。1月1日我从中央台的《新闻报摘》和《全国新闻联播》节目里听到了《西部警魂--刘晓东》的英雄事迹和中央台的短评后,感触很深,这是多年来中央台头一次隆重推出西部英雄模范人物。通讯写得好,品位高,弘扬了正气和时代的主旋律,给辛勤坚守在第一线的人民警察大长了志气。省上领导认这个英雄模范典型,中央台记者站抓得及时,宣传有份量、有力度,在全省已经产生了轰动效应。"

(四)

驻地方记者站受中央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双重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地方记者站顺利开展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无论是在西藏站还是在甘肃站,他始终坚持的重要-条,就是尊重、支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遇事多请示汇报,在宣传上及时征求意见,取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的了解和支持,并和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建立起亲密合作的关系。

1984年11月,他在西藏工作时,一次跟随原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阴法唐到海拔4700米的勒布边防哨卡视察。在归途中,到海拔6000米以上的勒布大板时被大雪围困,当时携带的干粮所剩无几,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和阴法唐同志的秘书,在零下近40度的气温下,在一米多深的雪地里摸爬滚打,整整步行了两天一夜,才找到措那县委,使被大雪围困了三天三夜的阴法唐同志得救。从此阴法唐同志待他如兄弟,还聘请他当参谋。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他献计献策,受到了阴法唐的好评,并几次做批示,在全区新闻系统会议上表扬他:"牛占林同志深入实际最多,发稿数量最多,为宣传西藏的开放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后来阴法唐同志发现他没有交通工具,就主动调配一辆小车供记者站使用,还无偿批给记者站一块地皮,建起了西藏记者站办公、住宅大楼。后任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伍精华也很信任他、支持他。他在西藏工作期间,伍精华书记曾多次动员他下地方帮助工作。但由于夫妻长期分居,子女幼小无人关照,被他婉言谢绝了。

1989年,他调到甘肃记者站工作,仍坚持以宣传报道开路,很快在甘肃打开了局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原省委书记顾金池在甘肃工作时,还亲笔写了一张条幅"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赠给他。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在甘肃工作,他都十分重视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以自己的苦干、实干精神赢得了地方党政领导的好评。 1991年和1996年他被甘肃省广播电视系统两次评为优秀党员;1992年由中央台和广播电影电视部推荐,他被收入国家民委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名人辞典》,并任甘肃省记者协会和新闻学会的常务理事。

(五)

2000年的春天,金城窗外春光正好。牛占林点燃一根香烟,仍沉浸在对西藏阿里那段历史的回忆中,他动情地说:"能到西藏去,我就能到阿里去;能到阿里去,我就能到海拔5000米、含氧量只有40%的改则。人越是艰苦,就越是一个心眼要走好路,走下去,一定要走好,不能出偏差。当时的磨炼,现在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我艰苦的经历,是一部很好的教材,艰苦的磨炼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很有帮助。阿里是我的第二故乡,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怀念阿里,怀念阿里的老百姓!"。

这也许就是他一生最好的诠释和写照,牛占林同志一生艰苦,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最基层做起,终于走到中央台。如果没有他那种艰苦奋斗、拼博不息的精神,也许如今他仍然默默无闻。回忆起母校--西北民族学院,他说他很感谢那些老师、教授、领导对他的培养。毕业这么多年,从没辜负过母校。

采访的最后,当记者问及他对这么多年新闻工作的看法时,他说:"我这个人不管走到哪儿,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我干新闻工作绝不含糊,如果说有什么业绩的话,那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鼓动激励全国人民,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国家的长盛不衰。"

是呵,"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也许我们的老校友牛占林对这句话体会得更为深刻些,因为这是他作为西北民院学子一生的使命。

(来源:2000年出版《西北民族学院名流风采录》)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686阅读 87 编辑:华锐·索南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