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了解,唯有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和对修行的热诚才能引领我们解脱痛苦。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让我们出离轮回。对佛法生起深信不疑的心后,就必须以全然真诚的虔信和极大的毅力不断去实修。当我们有烦恼业障,也就是痛苦的根源时,便注定要受苦.如果我们能消除这些障碍,便能克服痛苦.了知这点后,我们要再进一步,也就是学习如何在法道上应用善巧方法。法道包括许多可以净除一切业障习气的内在修行法门;而修行时能自动自发,同时虚怀若谷是最首要的条件。以往和现在,经由修行而达高度证悟者大有人在,这是一个法道不虚的明证。没有证据显出任何真正在修行的人会坠入恶趣,因此,个人的精进和毅力是决定在法道上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 一、五道 在修行佛法的道上有五个不同的阶段,我们称之为五道。 首一是资粮道。我们一旦对准方向,踏上通往解脱之路时,便上了资粮道。 第二阶段为加行道。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天到晚制造念头,妄想纷飞,产生极大的恼障。当我们了解到自己的迷惑,并开始移转到不惑的状态时,便上了加行道。此时我们烦恼的心与清明的心联结在一起,好比驶出一条与大马路相连的小巷。 第三个阶段是为通达道。“通达”在此意指一种体验,悟到以前我们从未经验过的。 第四阶段为修习道。在修习道中,我们继续开展在前一道所体验到的种种功德,就像月亮正满,由半月至正圆。我们在通达道所体验到的,在修习道中继续开展,直到圆熟。 最后,我们来到了第五阶段——究竟道(无修道)。事实上是没有像无修道这样的东西的,我们只是借用这个名词,让一般人也能有所领会。在此阶段,我们一切心灵的恼障、毛病、染污、无明、迷惑完全净除了,而同时所有一切善功德,如智慧、觉性,则完全开展,彰显了出来。由于善功德,如:智慧的开展以及恼障的净化均已到达极致,无复再需开发或净化,因此,最终的这个阶段便称为无修道或究竟道。在大乘此称为“开悟”,在小乘则称为“证罗汉果”。总之,究竟道在两乘中,皆指无有再较此为高的成就。 资粮道细分为三,即下、中、上等层次。下阶段资粮道包括四种观修,或曰“四念处”,即观视我们身体、情识、心,以及心的对象。这与上章所讨论的为同一类东西,已在前面讲得很清楚了。我们理性的审视这四项东西,以消除对它们根本上的疑惑。 我们现在来到第二个阶段,加行道。在资粮道,我们以世间法来修善行;在加行道,我们将此入世善行与觉者——例如:阿罗汉的佛行——融合为一。同样的,我们在资粮道所获得的一切世问层次的体验,与通达道的体验(我们以前从未有的一种体悟)结合为一。加行道即是融合世间与出世间两种层次东西的法道。 通达道(或译观察道)——空性的体悟,或曰“究竟菩提心”,对我们来说是个崭新的经验,就此我们进入了通达道。只要我们能住于此种悟境“科契”(藏文,刹那之意),便已除去了一百一十二种烦恼和邪见。做为一个凡人,我们有数不尽的烦恼迷惑,我就不在此一一细说了。但只要藉著彻视的内观能力,便能将心情净了大半。 我们现在来到了修习道,继续刚刚飞机的例子。假如通达道像飞机在起飞,修习道便是飞在云端上。同是一架飞机,但由陆地起飞跟飞在云端上是有些不同的.同理,通达道和修习道也有少许不同。在修习道上,我们开展在通达道所获得的空性或究竟菩提心的体悟。 达到了修习道层次的人,便可真正称为一位老师、或是僧宝、或是尊者。你或许对皈依文很熟悉,上面说:“皈依佛宝、皈依法宝、皈依僧宝。” 我们要向其皈依的,就是这个尊贵、至上、无可比拟的圣僧,而非凡夫憎。一个到达通达道和修习道的人,才有能力引领众生,利益他们,而这也是为何他们被称为珍贵无比的僧宝的原因了。 在到达此阶段之证悟后,一个人便可藉由各种善巧方法、藉由智慧以及不同身相的化现,以极大的力量来利益众生。由于达此层次的人已无过失,完全清净无瑕,因此利他的能力便完全开显了出来。在大乘的修行法门,我们的老师常不断地强调,每一个人都必须发展无私的心态,要将一切修行的成果回向利益众生。现在,我们就在训练自己的心,增强自己帮助他人的愿力,这样录我们到达修习道时,才能自然、毫不费力地做到。 从一到六地的菩萨开展出所谓的“七觉支”。 第一觉支是完整的记忆力。此种记忆是如此深强,就算别人想办法让我们忘掉,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忘记什麽,我们不仅记得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也记得等下要做的,以及以前曾做过的,非常准确,且丝毫不差。 第二觉支是透视一切现象本体的智慧。当我们能洞悉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非它所显现的表相时,对于它们是对是错,便一点不迷惑了。 第三觉支是勤勉精进,尤其是为众生的福祉,努力不懈的工作。 第四觉支是不仅精进,且全然欢喜地去为众生工作。懒惰永远打不倒我们,我们可以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时,因为力量来自喜悦。 第五觉支是身心的喜乐安详,以及心智上的清明。在发展了详和情明和喜乐后,便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干扰、打乱我们的心,如此我们才能下断地去做度众事业。 第六觉支是三摩地,一种心灵完全清明、清净的甚深禅定状态。无论我们做什麽,走路、坐卧、睡觉或谈话……等,都能保持在三摩地的定境中。 第七觉支是完全的平等,平等的照顾众生,无一丝分别。当我们想帮助他人时,有些会接受我们的好意,有些则会拒绝;有些态度恶劣,有些则心存感激。我们不要在善意回应者和存心给予难堪者中间起分别。平等心完全开展了后,我们便随时都能自发地去利益他人——不管他们是褒奖我们,亦或是抑贬我们。当我们完全开显了这七种觉悟的功德时,也会同时发展出完美的慈悲心。由于我们具足了极深且真诚的慈悲心,因此,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我们去利众的决心了, 当我们到达通达道和修习道的层次后,便不需再依赖一位精神导师。资粮道和加行道非常强调依止一位上师的重要性,而且我们也常教导学生对上师虔诚和信赖的重要性。在此等层次,我们自身的明觉和智慧还未能引领我们走上正道,因此,必须依赖他人的指导。十地中的第一地,我们开展了许多功德,例如:可以化身上百不同身相的人以度化众生;刹那间,也可同时直接由上百佛菩萨处听授法教,这是一地的功德。在二地,我们可以化身上千以度众,而在刹那间,也可由上千佛菩萨处得到法教。同样地,在三地是一万……依此类推,一地到十地就是如此开展的。由于我们能直接由佛菩萨处得到教法和指导,因此,便不再需要一位肉身上师。 从一到六地,我们完全净除了贪、嗔、痴、慢、疑等烦恼障;从七地开始,我们要消除智慧上的障碍(所知障)。七地以上,我们开展出八种无上殊胜的证悟功德,或曰“八圆融圣道”,以净除所知障——其中第一和第二种可用来利益自己。 第一种功德是圆融无碍的知见,这表示我们的观念变得非常清晰,无一点疑惑。 第二种是圆融清明的思惟,意指能透视万法的究竟本质,无一丝谬误。 第三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言语辩才,本项可用来利益他人。在世间法上,我们常想用语言来向他人解说、说服一些事情,同时也期盼他们一定会了解我们所说的,但事实常与愿违——尤其是当对方使用与我们 不同语言的时候。倘若我们有圆融无碍的语言能力,则每一个在倾听我们的人,便都能以他们自己的语言,领略教法,并且在我们发音的同时,也都已了解到了意思。
第四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行止。在此层次行度众事业的人,其所做所为均找不出任何一点缺失。他的行为举止以及待人处世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一切事业活动,都是完美无缺且具大利益的。此等尊贵的人,无人能指出其任何过咎,因此称为圆融的行止。 第五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生活。在此等层次证悟的人,不必像我们依赖食物和水,而可只靠禅食为生,他们可以不食米、麦、肉等这些终究只会障碍我们心灵的东西——食肉卖肉都在造业。在此阶段的人已超越对食物的需求,但我们仍称此为圆融无碍的“生活”,只是藉此了解他们的层次而已。 第六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行事。在此层次的众生所做的每一项努力,都仅针对度众而来。他们不会浪费一点时间从事任何只对己有利,而对他人无益的事,这是它之所以被称做圆融无碍的行事原因。 第七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记忆。此等层次的众生能在刹那之问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千世,且记忆鲜明,历历在前,因此称为圆融无碍的记忆。释迦牟尼佛能描述他的许多过去世,例如有关五个人和八万天神的那一世——初转法轮时,佛陀便曾提到过。这是一个明证,在此阶段的人,确能记忆他们的一切过去世。 最后,第八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三摩地甚深禅定境界。当此层次的人证入圆融无碍的三摩地时,便能在刹那问进入一千种三摩地定境。 我已把从初道的资粮道到第四道的修习道所显发出来的功德讲解了一遍,但还有第五道,也就是成果——真正完整的结果。从初道到第四道,我们共开展了三十七种功德。为了解释这些,我先讲了四种观修的方法(四念处),其次是四种圆满自我的方法(四正勤)。然后,我描述了四神足,加起来共有十二种功德。五很和五力合起来有十种功德.接著,我讲到七觉支,以及最后佛菩萨的八种无上功德(八圆融圣道)。如果把他们加在一起,总数便有三十七个了。由资粮道到修习道,我们开展了三十七种菩萨的圆满功德,也圆融了佛法。越过了此,在第五道便是完全的开悟了。 第五道是究竟道。此道若要完整的解说,所费时间必然很长,但我想简要并且尽可能清楚地来说一遍。究竟道是第十一地,称为[业净无馀地],这与“桑给”(藏语佛陀)的第一个音节“桑”是相当的。我现在要进一步讨论第二个音节“给”——就是功德的开展。 除了我们所描述的三十七种功德外,佛也证悟了三身。法身或智慧的证悟是佛对究竟智慧的了悟。之后,为了度化利益无尽众生,佛便化现报身(大乐身)以及化身。后二者是为了度众所做的化现,而法身则是为己而证悟的。报身佛可以利益教导一到十地的菩萨,我们凡夫是无法由报身佛得到法教的。因此,为了度化像我们这种未悟的凡夫,佛便以化身示现世间。 历史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是曾来到世间教化众生的第四尊佛。依照授记,在我们的这个贤劫,将有一千尊佛要化身降生到世间来转法轮。千佛之中已有四尊来过,而这意指还有九十六尊要来。化身佛到我们世界来度众,由于他们是正等觉者的化现,因此出生时多有神奇的异相。我已说过释迦佛是由母亲的右胁出生,脚所踏触的地方均开出花朵来。这就是一位觉者化身到世间度众时所示现的神变力量。 化身佛有三种功德。首先,他们身相有一百一十二种功德,当众生看 到他们时,仅靠著他们的身帽便能消除很多烦恼、痛苦和疾病。当我们看到他们时,仅靠著他们的身相便能消除很多烦恼、痛苦和疾病。当我们看到佛的那一刻,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他们是如此庄严完美纯净,我们只会瞪瞪地望著。 第二,化身佛在语言上有六十四种功德。例如,只要讲出一句话,每位听者在他们的心里,就会感觉佛己回答了他们所有的问题,且完全切合他们的需要。当一位化身佛讲话时,每个人都能以他们自己的语言了解其中意思,而且不管听者离得多近或多远,都能一样清楚地听到佛的声音。 第三,化身佛的心已开展出三种功德,即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体,以及了知一切事物的显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体,表示化身佛不仅可以看到自己,也包括他人的许多过去世,同时也知道未来他们将发生的事;了知一切事物的显现,表示化身佛不必说话,便能了知每一位众生的需要。了解他人所需,让一位化身佛更能帮助众生,一切所为也更有效益。 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们会经历很多体验,有些是很好而且愉快的,有些则令人无法忍受且不快。有时你会体验到暖热感,有时是空性,有时是一片清明。不管你体验到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执著下放,而应了解这种愉悦或不快的感觉随时会变。倘若你体验到快乐的事,就看著它。但不要去攀执它;同样地,假如你有任何不快的体验,也不要害怕,或想把它推走,一样地看入它。要修行成就这些功德,势必要克服很多快乐或不快的体验。因此,不要疑惑,也不要迟疑不前,开展的部分过程,就是要在禅修中克服一切障碍的。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智慧为力量,把心安住在法道上,使之正而不邪,2.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3.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动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4.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此处堪布仁波切则讲暖位的修行来自五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恨、慧根。5.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6.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泽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7.八圆融圣道来自八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语言。(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第四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行止。在此层次行度众事业的人,其所做所为均找不出任何一点缺失。他的行为举止以及待人处世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一切事业活动,都是完美无缺且具大利益的。此等尊贵的人,无人能指出其任何过咎,因此称为圆融的行止。 第五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生活。在此等层次证悟的人,不必像我们依赖食物和水,而可只靠禅食为生,他们可以不食米、麦、肉等这些终究只会障碍我们心灵的东西——食肉卖肉都在造业。在此阶段的人已超越对食物的需求,但我们仍称此为圆融无碍的“生活”,只是藉此了解他们的层次而已。 第六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行事。在此层次的众生所做的每一项努力,都仅针对度众而来。他们不会浪费一点时间从事任何只对己有利,而对他人无益的事,这是它之所以被称做圆融无碍的行事原因。 第七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记忆。此等层次的众生能在刹那之问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千世,且记忆鲜明,历历在前,因此称为圆融无碍的记忆。释迦牟尼佛能描述他的许多过去世,例如有关五个人和八万天神的那一世——初转法轮时,佛陀便曾提到过。这是一个明证,在此阶段的人,确能记忆他们的一切过去世。 最后,第八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三摩地甚深禅定境界。当此层次的人证入圆融无碍的三摩地时,便能在刹那问进入一千种三摩地定境。 我已把从初道的资粮道到第四道的修习道所显发出来的功德讲解了一遍,但还有第五道,也就是成果——真正完整的结果。从初道到第四道,我们共开展了三十七种功德。为了解释这些,我先讲了四种观修的方法(四念处),其次是四种圆满自我的方法(四正勤)。然后,我描述了四神足,加起来共有十二种功德。五很和五力合起来有十种功德.接著,我讲到七觉支,以及最后佛菩萨的八种无上功德(八圆融圣道)。如果把他们加在一起,总数便有三十七个了。由资粮道到修习道,我们开展了三十七种菩萨的圆满功德,也圆融了佛法。越过了此,在第五道便是完全的开悟了。 第五道是究竟道。此道若要完整的解说,所费时间必然很长,但我想简要并且尽可能清楚地来说一遍。究竟道是第十一地,称为[业净无馀地],这与“桑给”(藏语佛陀)的第一个音节“桑”是相当的。我现在要进一步讨论第二个音节“给”——就是功德的开展。 除了我们所描述的三十七种功德外,佛也证悟了三身。法身或智慧的证悟是佛对究竟智慧的了悟。之后,为了度化利益无尽众生,佛便化现报身(大乐身)以及化身。后二者是为了度众所做的化现,而法身则是为己而证悟的。报身佛可以利益教导一到十地的菩萨,我们凡夫是无法由报身佛得到法教的。因此,为了度化像我们这种未悟的凡夫,佛便以化身示现世间。 历史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是曾来到世间教化众生的第四尊佛。依照授记,在我们的这个贤劫,将有一千尊佛要化身降生到世间来转法轮。千佛之中已有四尊来过,而这意指还有九十六尊要来。化身佛到我们世界来度众,由于他们是正等觉者的化现,因此出生时多有神奇的异相。我已说过释迦佛是由母亲的右胁出生,脚所踏触的地方均开出花朵来。这就是一位觉者化身到世间度众时所示现的神变力量。 化身佛有三种功德。首先,他们身相有一百一十二种功德,当众生看 到他们时,仅靠著他们的身帽便能消除很多烦恼、痛苦和疾病。当我们看到他们时,仅靠著他们的身相便能消除很多烦恼、痛苦和疾病。当我们看到佛的那一刻,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他们是如此庄严完美纯净,我们只会瞪瞪地望著。 第二,化身佛在语言上有六十四种功德。例如,只要讲出一句话,每位听者在他们的心里,就会感觉佛己回答了他们所有的问题,且完全切合他们的需要。当一位化身佛讲话时,每个人都能以他们自己的语言了解其中意思,而且不管听者离得多近或多远,都能一样清楚地听到佛的声音。 第三,化身佛的心已开展出三种功德,即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体,以及了知一切事物的显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体,表示化身佛不仅可以看到自己,也包括他人的许多过去世,同时也知道未来他们将发生的事;了知一切事物的显现,表示化身佛不必说话,便能了知每一位众生的需要。了解他人所需,让一位化身佛更能帮助众生,一切所为也更有效益。 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们会经历很多体验,有些是很好而且愉快的,有些则令人无法忍受且不快。有时你会体验到暖热感,有时是空性,有时是一片清明。不管你体验到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执著下放,而应了解这种愉悦或不快的感觉随时会变。倘若你体验到快乐的事,就看著它。但不要去攀执它;同样地,假如你有任何不快的体验,也不要害怕,或想把它推走,一样地看入它。要修行成就这些功德,势必要克服很多快乐或不快的体验。因此,不要疑惑,也不要迟疑不前,开展的部分过程,就是要在禅修中克服一切障碍的。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智慧为力量,把心安住在法道上,使之正而不邪,2.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3.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动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4.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此处堪布仁波切则讲暖位的修行来自五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恨、慧根。5.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6.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泽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7.八圆融圣道来自八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语言。(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 第四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行止。在此层次行度众事业的人,其所做所为均找不出任何一点缺失。他的行为举止以及待人处世的方法——可以说是这个人的一切事业活动,都是完美无缺且具大利益的。此等尊贵的人,无人能指出其任何过咎,因此称为圆融的行止。 第五种无上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生活。在此等层次证悟的人,不必像我们依赖食物和水,而可只靠禅食为生,他们可以不食米、麦、肉等这些终究只会障碍我们心灵的东西——食肉卖肉都在造业。在此阶段的人已超越对食物的需求,但我们仍称此为圆融无碍的“生活”,只是藉此了解他们的层次而已。 第六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行事。在此层次的众生所做的每一项努力,都仅针对度众而来。他们不会浪费一点时间从事任何只对己有利,而对他人无益的事,这是它之所以被称做圆融无碍的行事原因。 第七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记忆。此等层次的众生能在刹那之问回想起自己过去的一千世,且记忆鲜明,历历在前,因此称为圆融无碍的记忆。释迦牟尼佛能描述他的许多过去世,例如有关五个人和八万天神的那一世——初转法轮时,佛陀便曾提到过。这是一个明证,在此阶段的人,确能记忆他们的一切过去世。 最后,第八种无上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三摩地甚深禅定境界。当此层次的人证入圆融无碍的三摩地时,便能在刹那问进入一千种三摩地定境。 我已把从初道的资粮道到第四道的修习道所显发出来的功德讲解了一遍,但还有第五道,也就是成果——真正完整的结果。从初道到第四道,我们共开展了三十七种功德。为了解释这些,我先讲了四种观修的方法(四念处),其次是四种圆满自我的方法(四正勤)。然后,我描述了四神足,加起来共有十二种功德。五很和五力合起来有十种功德.接著,我讲到七觉支,以及最后佛菩萨的八种无上功德(八圆融圣道)。如果把他们加在一起,总数便有三十七个了。由资粮道到修习道,我们开展了三十七种菩萨的圆满功德,也圆融了佛法。越过了此,在第五道便是完全的开悟了。 第五道是究竟道。此道若要完整的解说,所费时间必然很长,但我想简要并且尽可能清楚地来说一遍。究竟道是第十一地,称为[业净无馀地],这与“桑给”(藏语佛陀)的第一个音节“桑”是相当的。我现在要进一步讨论第二个音节“给”——就是功德的开展。 除了我们所描述的三十七种功德外,佛也证悟了三身。法身或智慧的证悟是佛对究竟智慧的了悟。之后,为了度化利益无尽众生,佛便化现报身(大乐身)以及化身。后二者是为了度众所做的化现,而法身则是为己而证悟的。报身佛可以利益教导一到十地的菩萨,我们凡夫是无法由报身佛得到法教的。因此,为了度化像我们这种未悟的凡夫,佛便以化身示现世间。 历史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是曾来到世间教化众生的第四尊佛。依照授记,在我们的这个贤劫,将有一千尊佛要化身降生到世间来转法轮。千佛之中已有四尊来过,而这意指还有九十六尊要来。化身佛到我们世界来度众,由于他们是正等觉者的化现,因此出生时多有神奇的异相。我已说过释迦佛是由母亲的右胁出生,脚所踏触的地方均开出花朵来。这就是一位觉者化身到世间度众时所示现的神变力量。 化身佛有三种功德。首先,他们身相有一百一十二种功德,当众生看 到他们时,仅靠著他们的身帽便能消除很多烦恼、痛苦和疾病。当我们看到他们时,仅靠著他们的身相便能消除很多烦恼、痛苦和疾病。当我们看到佛的那一刻,眼睛眨都不眨一下。他们是如此庄严完美纯净,我们只会瞪瞪地望著。 第二,化身佛在语言上有六十四种功德。例如,只要讲出一句话,每位听者在他们的心里,就会感觉佛己回答了他们所有的问题,且完全切合他们的需要。当一位化身佛讲话时,每个人都能以他们自己的语言了解其中意思,而且不管听者离得多近或多远,都能一样清楚地听到佛的声音。 第三,化身佛的心已开展出三种功德,即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体,以及了知一切事物的显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体,表示化身佛不仅可以看到自己,也包括他人的许多过去世,同时也知道未来他们将发生的事;了知一切事物的显现,表示化身佛不必说话,便能了知每一位众生的需要。了解他人所需,让一位化身佛更能帮助众生,一切所为也更有效益。 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们会经历很多体验,有些是很好而且愉快的,有些则令人无法忍受且不快。有时你会体验到暖热感,有时是空性,有时是一片清明。不管你体验到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执著下放,而应了解这种愉悦或不快的感觉随时会变。倘若你体验到快乐的事,就看著它。但不要去攀执它;同样地,假如你有任何不快的体验,也不要害怕,或想把它推走,一样地看入它。要修行成就这些功德,势必要克服很多快乐或不快的体验。因此,不要疑惑,也不要迟疑不前,开展的部分过程,就是要在禅修中克服一切障碍的。三十七道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数共三十七品,为修道的重要资粮,故名三十七道品。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智慧为力量,把心安住在法道上,使之正而不邪,2.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3.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动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4.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此处堪布仁波切则讲暖位的修行来自五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恨、慧根。5.五力: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6.七觉支又名七菩提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泽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7.八圆融圣道来自八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语言。(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