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措林寺,在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北、彭措林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62公里,海拔4100米。 彭措林寺是在藏巴汗(即:第悉藏巴·彭措南杰)的支持下,由多罗那他于1614年创建。寺庙建成后起名为“达丹彭措林寺”,曾是觉囊派的重要道场。1649年后,在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改宗格鲁派,更名为“甘丹彭措林寺”,简称“彭措林寺”。据传,该寺创建以前,在其西北方雅鲁藏布江对岸的山尖有一小寺名“当嘎拉孜”,当时的住持就是多罗那他,由于地形限制当嘎拉孜寺不宜发展,多罗那他意欲移址,恰在此时有一只乌鸦将他的盘子叨走,他紧追至现地后山顶方得到盘子,遂决定在此建寺,那现在的彭措林寺。 据藏文史书记载:多罗那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著名高僧和佛学家,也是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最大转世活佛哲布尊丹巴转世系统的实际奠基人。他原名“衮噶宁波”,藏历第十绕迥之木猪年(1575)生于卫藏交界处喀热琼尊地方一个佛学翻译世家。幼年在觉囊寺出家,学习显密经论。青年时期,师从多位来藏印僧听闻佛法、研习梵文,受益极大,成为名噪一时的知名佛学家。彭措林寺的建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修建了集会殿;第二阶段修建了16座小佛殿和部分僧舍;第三阶段修建了山顶的土布坚拉康和山上的部分小殿堂,历时十二年完成。以后历年又有增修和扩建。兴盛时期有喇嘛3000人,现有41人。 彭措林寺规模宏大,上围修有围墙,正门北开,仅院内占地面积达37800平方米。以集会殿为主体,周围内有16座小拉康,还有印经院及僧舍。建筑形式似密宗坛城(曼荼罗)。其他附属建筑多建于外围,然后向山上发展,最后在山顶建土布坚拉康等,组成了一座庞大、宏伟、雄壮、完整的建筑群体。根据寺庙建筑分布的地形可分为山下建筑群和山下建筑群两部分。 彭措林寺不仅拥有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和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寺内保存的各类文物造像亦很丰富,主要有玉器、石刻造像、金铜造像、木雕等,弥足珍贵。玉器;主要是玉锛。原有7件,现仅存3件。通体磨光,加工精致,是了解这一地区史前文化遗迹的重要线索。 石刻造像:总数约150尊。主要放置于集会殿外围一周,多取青灰色板岩,采取浅浮雕技法,刀法圆润,线条流畅,风格浑厚。其内容主要有三世佛、五方佛、一佛二弟子(释迦牟尼与迦叶、阿难)、十六罗汉、度母及许多大译师、轨范师等。此外,1990年在密宗殿地下挖出的大威德、空行母、胜乐金刚等像采用了半圆雕技法,刻工精细,为石刻造像中的精品。 金铜造像:总数约一百六十余尊。大部分为铜质,有的表面鎏金。内容有各类佛、菩萨、度母、金刚、护法神及祖师等,其中该寺第二代活佛等像较为别致精美。 瓷器:主要为青花瓷,数量不多,其中2件瓷碗和1件瓷壶图案比较新颖。 木雕:主要为经书板,数量不多,但很精致,一般是采取浮雕法,刻有释迦牟尼传记故事中的小情节。 寺存“四宝”:一是堆波瓦·喜饶坚赞的打结拐杖,约1米长;一是多罗那他的手杖,据说是蒙古人所赠,手杖上雕刻有蒙文和藏文,手柄上雕刻有一龙头,上部雕有米拉日巴(1040~1123)正在修行的形象,其下盘雕一条张牙舞爪龙,雕刻的图案有海螺、雕工细致,构图巧妙,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三是多罗那他的法钹,相传众生闻到其声,便能解脱苦海;四是一对宝石,一个形似鸡蛋呈白色,上面有天然形成的“嗡啊吽”咒语和字形符号。另一个形如杏仁,中间有一道明显的白线,据说这对宝石是纳木龙王赠献给多罗那他之护法神贡布扎协的供品。 彭措林寺每年藏历12月27日要举行跳神活动;藏历10月8日要举行朝拜度母仪式,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