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嗔心并进行对治

《大乘精髓及日常实践》 土丹却准 2014-04-01发布

嗔夸大对象的缺点或主观地想象不存在的缺点,然后就对它不能忍受,而想要离开它或毁坏它。

嗔并不是外在的行为,而是内心的不能忍受的态度。我们嗔怒时,有时会在行为上表露出来,如大发雷霆,有时则不显露出来,自己因为愤恨之极而不能与人共处或说话,而采取退缩的态度。

和贪相类似的是,嗔也是一种不现实的态度,嗔怒时不会承认对方是正确的,而只会坚持自己是对的。自己发生嗔恨时应当要认识到它,必须抱有诚实的态度。有时我们起嗔心时,内心有一部分会想:“你不应该生嗔,生嗔不好。”这样我们对此就会有负疚感,于是把它硬下去,假装没有发怒,但是内心却绷得很紧。所以承认嗔非常重要,不然就很难对付它。

同样,嗔有许多过患。首先,嗔恨时完全处在苦恼和不快之中。嗔恨时不能与人很好地交流,所以与别人相处得不好。不能很好地交流的原因,一是嗔心重时无法与人交谈,二是因为高声吆喝而很难进行沟通。另外自己对于嗔恨时做出的言行(比如伤害别人)会感到十分后悔,对方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另外,嗔心会焚毁自己所造的善业,我们可能会花很长时间来积善,但是如果不及时回向,而后产生了嗔心,这就会障碍善业成熟。死时如果生嗔则是极坏的征兆,因为这样什么业会成熟?我们会投生在哪里呢?嗔恚破坏了我们许多人际关系,建立信任和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我们对亲戚、师长、朋友发生嗔恚就毁坏了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检查这些嗔的过患,观察它在我们的生活所起的作用。

我们必须下决心认识嗔,并且对它进行对治。对治嗔心的方法是修习安忍,修忍的方法有许多。方法之一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来看情况,换句话说,如果我是对方,具有这个人的需要、忧虑和家庭环境,我会怎么样来看这个情况。如果这样做,我们就能看到对方的背景以及他们的不快,这样我们的嗔心就会快消失。另外一个方法是想自己处在这个情形之下。是由于自己以前造了不善业,所以我们不快乐并不是由于对方、对方的行为或环境,我们在那里碰到这个人和这个情况是因为我们以前造了不善业,所以我们就把自己的我爱执心认作是问题的原因。

受到别人批评时。有一个不起嗔心的好办法。在这里我们问自己别人的批评是否符合事实,如果检查后发现批评是正确的,那就没有必要生嗔,这是因为他们的话是对的。并且他们所批评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有人来对我们说:“你的脸上有鼻子。”这时我们不会生气,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所说的是对的。同样,如果有人来批评我们,并且我们的确做了那事——他所说的是对的,那么就没有道理发怒,这是因为事情的确属实,就如我们的鼻子。相反,如果检查以后发现批评是不符事实的,那么同样没有理由发怒。比如,有人来对自己说:“你头上有角。”这时没有必要对他发脾气。我们检查后发现自己没有角,所以他的话是不对的,何必要发怒呢?同样,如果有人来批评我们没有做的事,这就象说我们头上有角,因为说得不对,所以没有理由动怒。

对付嗔的另一个方法是看到刺激自己的人是很宝贵难得的。这是因为为了成佛,我们必须修习安忍,为了修忍,我们需要有人来损害自己,而对于友善的人是不可能修忍的。

上面只说了对治嗔心的几个方法。这些描述不仅仅是为了使大家对贪嗔产生理性的认识,而是帮助在心中产生烦恼时认识他们,因为如果不能认识它们就无法消除它们。所以,如果我们到处说自己贪心重,而当别人问自己:“你贪什么?举一个例子出来。”却想不出来,这就说明法没有到我们心里去。有时我们在发很大脾气,有一个走过来说:“你好象在发火。”我们会气急地说道:“我没有发火!这不干你的事!”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嗔怒,而当别人指出来时还会对此人发脾气,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去接触自己的感受。又如,自己起了贪心坐在那里幻想,内心追逐贪欲境时,师长过来对自己说:“你今天在贪上出了问题。”我们会矢口否认,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注意到心里的贪欲。

所以,认识心中的烦恼很重要,并且我应当在烦恼还很小、没有无限扩大的时候认识到它们,因为贪嗔增长后就很难控制。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感受,应该保持正念或敏感,在烦恼尚小时就应该认识到它们。

并且,我们在强烈的贪嗔生起之前,就要训练对治法。所以回去以后应该思惟这些贪嗔的对治法,回忆起自己生活中发生贪嗔的实例,然后运用这些对治法,或者用它们来对付当下自己心中所生起的烦恼。尤其自己心里有很大的疙瘩,如对很久以前发生的某事愤恨难平或失望、不快,那么就应该把事情拿出来重新观察、运用对治法,而不要让自己一生都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受到别人批评时。有一个不起嗔心的好办法。在这里我们问自己别人的批评是否符合事实,如果检查后发现批评是正确的,那就没有必要生嗔,这是因为他们的话是对的。并且他们所批评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有人来对我们说:“你的脸上有鼻子。”这时我们不会生气,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所说的是对的。同样,如果有人来批评我们,并且我们的确做了那事——他所说的是对的,那么就没有道理发怒,这是因为事情的确属实,就如我们的鼻子。相反,如果检查以后发现批评是不符事实的,那么同样没有理由发怒。比如,有人来对自己说:“你头上有角。”这时没有必要对他发脾气。我们检查后发现自己没有角,所以他的话是不对的,何必要发怒呢?同样,如果有人来批评我们没有做的事,这就象说我们头上有角,因为说得不对,所以没有理由动怒。

对付嗔的另一个方法是看到刺激自己的人是很宝贵难得的。这是因为为了成佛,我们必须修习安忍,为了修忍,我们需要有人来损害自己,而对于友善的人是不可能修忍的。

上面只说了对治嗔心的几个方法。这些描述不仅仅是为了使大家对贪嗔产生理性的认识,而是帮助在心中产生烦恼时认识他们,因为如果不能认识它们就无法消除它们。所以,如果我们到处说自己贪心重,而当别人问自己:“你贪什么?举一个例子出来。”却想不出来,这就说明法没有到我们心里去。有时我们在发很大脾气,有一个走过来说:“你好象在发火。”我们会气急地说道:“我没有发火!这不干你的事!”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嗔怒,而当别人指出来时还会对此人发脾气,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去接触自己的感受。又如,自己起了贪心坐在那里幻想,内心追逐贪欲境时,师长过来对自己说:“你今天在贪上出了问题。”我们会矢口否认,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注意到心里的贪欲。

所以,认识心中的烦恼很重要,并且我应当在烦恼还很小、没有无限扩大的时候认识到它们,因为贪嗔增长后就很难控制。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感受,应该保持正念或敏感,在烦恼尚小时就应该认识到它们。

并且,我们在强烈的贪嗔生起之前,就要训练对治法。所以回去以后应该思惟这些贪嗔的对治法,回忆起自己生活中发生贪嗔的实例,然后运用这些对治法,或者用它们来对付当下自己心中所生起的烦恼。尤其自己心里有很大的疙瘩,如对很久以前发生的某事愤恨难平或失望、不快,那么就应该把事情拿出来重新观察、运用对治法,而不要让自己一生都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受到别人批评时。有一个不起嗔心的好办法。在这里我们问自己别人的批评是否符合事实,如果检查后发现批评是正确的,那就没有必要生嗔,这是因为他们的话是对的。并且他们所批评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有人来对我们说:“你的脸上有鼻子。”这时我们不会生气,这是因为我们知道他所说的是对的。同样,如果有人来批评我们,并且我们的确做了那事——他所说的是对的,那么就没有道理发怒,这是因为事情的确属实,就如我们的鼻子。相反,如果检查以后发现批评是不符事实的,那么同样没有理由发怒。比如,有人来对自己说:“你头上有角。”这时没有必要对他发脾气。我们检查后发现自己没有角,所以他的话是不对的,何必要发怒呢?同样,如果有人来批评我们没有做的事,这就象说我们头上有角,因为说得不对,所以没有理由动怒。

对付嗔的另一个方法是看到刺激自己的人是很宝贵难得的。这是因为为了成佛,我们必须修习安忍,为了修忍,我们需要有人来损害自己,而对于友善的人是不可能修忍的。

上面只说了对治嗔心的几个方法。这些描述不仅仅是为了使大家对贪嗔产生理性的认识,而是帮助在心中产生烦恼时认识他们,因为如果不能认识它们就无法消除它们。所以,如果我们到处说自己贪心重,而当别人问自己:“你贪什么?举一个例子出来。”却想不出来,这就说明法没有到我们心里去。有时我们在发很大脾气,有一个走过来说:“你好象在发火。”我们会气急地说道:“我没有发火!这不干你的事!”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嗔怒,而当别人指出来时还会对此人发脾气,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去接触自己的感受。又如,自己起了贪心坐在那里幻想,内心追逐贪欲境时,师长过来对自己说:“你今天在贪上出了问题。”我们会矢口否认,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注意到心里的贪欲。

所以,认识心中的烦恼很重要,并且我应当在烦恼还很小、没有无限扩大的时候认识到它们,因为贪嗔增长后就很难控制。所以我们对于自己的感受,应该保持正念或敏感,在烦恼尚小时就应该认识到它们。

并且,我们在强烈的贪嗔生起之前,就要训练对治法。所以回去以后应该思惟这些贪嗔的对治法,回忆起自己生活中发生贪嗔的实例,然后运用这些对治法,或者用它们来对付当下自己心中所生起的烦恼。尤其自己心里有很大的疙瘩,如对很久以前发生的某事愤恨难平或失望、不快,那么就应该把事情拿出来重新观察、运用对治法,而不要让自己一生都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7087阅读 122 编辑:baimalamu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