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仓·罗桑华丹:悲智双运 情怀人间

雪域文讯微信平台 德吉草 2018-06-25发布

——记藏族著名学者、教育家赛仓·罗桑华丹教授

“辨析精微理义的智慧/化现深奥妙邃的实修/巧立锦绣华章的神韵/堪称世间文质三珍宝。”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在距今六百年前写下这首诗歌后,各教派的高僧大德将智慧、实修与锦绣文章作为衡量一个真正的传统学者必备的三条标准。古往今来,藏传佛教的精英阶层在其终身修学的佛教理论的阐释与解读中,不仅把无碍的辩才与智慧化作灌注自己精神沃土的甘露,更是在一篇篇流芳百世的著作中,展示了生命的丰富与精神的圆融。当我们的目光停留在赛仓•罗桑华丹大德撰著的一部部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时,联想起的就是这段诗文。与藏族历代的学术大师一样,他和他们精神贯通、承继不绝;他和他们彼此穿越时空的阻隔,心脉相袭。

学识与人品构建的高塔

赛仓•罗桑华丹又称第六世赛仓,1938年1月出生在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泰吾村,1940年被认定为甘南州夏河县南木拉德尔隆寺的第五世赛仓活佛的转世灵童,同年9月坐床。德尔隆寺位于甘肃夏河县境内,寺名汉意为“宝藏谷”,曾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师、藏法佛教能断派创始人玛吉拉尊埋藏宝藏的地方,故因此得名。13世纪后,一些止贡派僧人来此建寺修行,17世纪,格鲁派大学者拉卜楞寺第一世嘉木样活佛阿旺尊智令弟子维修寺庙,并命名为德尔隆意嘎却增寺。从第一世赛仓开始驻锡此寺,成为寺主后,历代赛仓均以该寺为根本道场。赛仓这一活佛系统,一直在藏区享有较高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历辈赛仓名人辈出:一世赛仓阿旺扎西在西藏求学多年,后追随一世嘉木样活佛,协助创建拉卜楞寺,并担任该寺法台30余年;三世赛仓弘法蒙古,曾赴北京受到清帝册封。六世赛仓罗桑华丹是由九世班禅亲自主持认定的转世灵童,并取名为罗桑华丹却吉多杰。赛仓大师3岁坐床,7岁拜师学习藏文与佛教经典,因天资聪颖,精进勤勉,很快掌握了拼读、文法及正字学等藏族传统文化知识。1952年,15岁的赛仓赴西藏求学,进入藏传佛教格鲁派大寺哲蚌果莽扎仓,在这里完成了格鲁派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五部大论的学习,广研经典,精进勤修,获得了格西学位。1955年,赛仓从拉萨返回青海隆务寺,继续学习佛学经典。

赛仓•罗桑华丹不仅是一位博才多学,名贯藏地的学者,更是一位心怀慈悲、大爱无疆、持戒严谨、爱国爱教的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当年,有记者采访赛仓问及他记忆中最深的人和事时,赛仓活佛说,在拉萨哲蚌寺学习的过程和启蒙老师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他概括自己的童年生活:刻苦求学,严师可畏。“为学莫过于尊师”,在郭莽学派讲求闻思修并重,讲辩著并举的传统学风影响下,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架构了赛仓在学术领域的开拓与创造力。也正是在诸多藏传佛教大师及学者的精心持教和言传身教下,赛仓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那就是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而不断努力工作。他严持戒行、品德高尚、耗尽心血教书育人。赛仓活佛有许多头衔,但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这一职业。1979年他曾以“民办”教师的身份应聘到甘南州民族学校任教。那时,从“文革”浩劫中刚刚复苏的民族教育事业百废待兴,他面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精心准备了两套教案,用两种不同的教材因材施教。晚上,他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给学生补课,批改作业时坚持与学生面对面的批阅。为了夯实基础,他将传统寺院里的一些行之有效且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借鉴过来,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在他和众多同仁的言传身教之下,曾经中断而被搁置的一些传统学科逐渐得以恢复,那些曾在“文革”浩劫中丧失的学术治学精神与人格教育逐渐在这里得到培植。许多毕业于民族学校,现在在藏学研究领域中施展才华的一大批学者,谈及当年聆听赛仓的教诲时,无一不从内心深处感谢这位活佛教授对他们的精心栽培,许多学生就是在他的引领下,走上了治学的道路。赛仓对知识的崇尚,对智慧的敬仰,为我们展示了一代藏传佛教高僧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1985年,为了加快甘南州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国家教育部和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成立甘南历史上第一座高校—―合作高等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赛仓•罗桑华丹正式调入该校,并参加了学校的筹建工作。为落实建校资金,他和学校其他领导一起,顶着严寒、冒着酷暑、拖着多病的身体,上兰州、进北京,筹备各项建校资金。当一座座太阳能取暖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时,学校的各项现代化教学设备也配套完善,相继建成。这座曾经的甘南州地标建筑群,凝聚了多少像赛仓这样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的心血。如今登高远望,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于建设者们来说,都有一段难忘的回忆。

赛仓•罗桑华丹在合作高等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执教近三十年,他先后担任过藏语系主任、藏学研究所所长和副校长等职务。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肩负着管理学校工作重任的同时,他始终坚持教学一线的工作,并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特别是在藏汉双语教学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风建设方面,他踏实行政,兢业治学,亲自主持编写教材。他博大的育人情怀,忘我的奉献精神和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学子,他也把自己人生的黄金时期奉献在学校的三尺讲台上。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面孔,他教育学生学会感受、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在众多藏族学生的眼里,他既是学识渊博的智者,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是他们心目中至高的尊者。1996年,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的领导集体向赛仓教授赠送了“藏学大师”的匾牌,以表达对这位大师级学者的敬意,校长张俊宗高度赞扬赛仓的业绩,他说:“大学应以大师为荣,依大师而立,您是合作民族师专的一面旗帜。”

赛仓教授经常说:“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以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民族教育,”他深深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教育工作者通过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换来的巨大成就感到欣慰。他坚持探索双语教学的前景,以学者的前瞻性眼光和宽阔的胸襟展望教育的未来,他说:“以双语教育为特色的民族教育事业经过两代人的辛勤努力,终于形成了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实属不易,我们有义务维护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环境,有义务促进民族教育与文化的持续发展。”这就是学者的胸襟,也是大师“有容,德乃大”的胸怀。

赛仓教授不仅是一名专家、学者,还是享誉甘、青、川广大藏区的佛教界领袖,他虽然在城乡各地都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他热爱民族教育工作,更热爱自己亲手创建的合作民族师专,情牵这里的一草一木,心系这里的各族学生。2002年,赛仓教授看到有许多来自贫困边远山区的学生,需要得到更多帮助时,他深知依靠个人的力量进行的资助毕竟有限,便开始筹集助学基金。他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上的巨大影响力,先后在合作师专设立了“香港——赛仓助学金”、“奇正——赛仓助学金”、“大明——赛仓助学金”、“百力、正茂——赛仓助学金”“赛仓文学奖”等一系列助学、奖学项目,每年资助贫困学生900余人,年资助金额超过20万元人民币。在助学过程中,他坚持不分民族、不分地区的原则,使大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子受到资助,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许多同学满怀感恩的心,深情感谢赛仓教授,祝愿他健康、长寿,并立志将得到的这份关爱,回报社会、回报母校。

有人说文化的终极之相就是慈爱相,是一种满怀悲怜,关爱他人的慈悲。所有的风范,都以此为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法中最至高的爱,正因为有了像赛仓教授这样的文化践行者,我们才感受到了藏传佛教文化中的生命温暖。

学富五明,著书立说

一个精神成熟的民族,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经历由一大批杰出学者组建的学术共同体,并传承文化的精神。藏传佛教经院教育中曾培育过许多这样的学者,通过讲学辩论和论著结合的方法,激发出他们的学术创作力量。而藏传佛教的哲学,尤其是格鲁派的哲学思想正是通过辩论和逻辑框范的形式,奠基了它在佛教哲学上的至高点。赛仓活佛秉承这样的思想文化传承,通过教学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传输给师生,培育学生对学术的敬畏感。他坚持藏族学者著书立说的传统,把自己对学术的思考,融入到民族文化的长河中表达自己的精神参与。2001年《赛仓文集》由民族出版社发行,这部著述长达13年,由300余万字组成的九卷文集,囊括了赛仓•罗桑华丹教授在藏传佛教哲学、语言文学、修辞学、音韵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被同行学者称为“雪域大智经典”。 这部文集凝聚了他毕生心血,不仅对于了解藏传佛教,规范使用藏语言文字,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对于传承、弘扬藏族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赛仓文集》中影响最大的两部代表作是《诗学修辞明鉴》和《格鲁派教义总论》。《诗学修辞明鉴》是目前国内民族高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教材和必读书,在这部著作中,赛仓以《诗镜》为理论依据,秉承藏族历代学者对《诗镜》的阐释,创新与发展的传统,对这部在藏区影响深刻而广泛的诗学著作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现代阐释,打破了过去旧的诗学注重格律繁富、修辞唯美的传统,化繁为简,用现代通俗的语言进行阐述,赋予旧体诗例新的生命力。书中的200余首脍炙人口的修辞诗例成为在校大学生、寺院僧侣及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推崇与喜爱,他也赢得了“诗人活佛”的美誉。有学者认为《诗学修辞明镜》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质量最好、流传最广的大学藏文专业教材。赛仓教授的另一部代表著作《格鲁教派史略》,曾入选为中国藏传佛教高级佛学院的教材。在这部著作中,赛仓展示了身为藏传佛教高僧深厚的佛学理论修养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尤其是格鲁派学者注重理性思维、善于辩证、精于概括的学风特点。藏族著名学者多识教授曾评价这部著作“高度概括了显密两教,显教部分突出了闻思修的全面修行过程并凸显了修学并重、教戒并重、显密并举的格鲁派特点。密乘部分,除解释四续部一般教义外,精辟地解说了宗喀巴大师思想精华的八大核心、密学的五次第精要义理。”他还认为这部著作信息量大,聚集精要,虽只读一本书却能起到阅读许多同类书籍的作用,高度赞扬了赛仓教书育人、清守戒律、以身示范的高贵品德。《诗学修辞明鉴》一书先后获“甘肃省政府优秀图书奖”、甘肃省教育厅“优秀教材奖”和第四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

1986年以来,赛仓教授还长期担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学校的客座教授。2001年应聘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对国家有“突出贡献奖”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这样说过:“人类最终的善良原则和道德原则,像星座一样高耀头顶,毋庸置疑必须绝对服从。”以爱和善良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教育,而一代代肩负文化使命的伟人、学者,正是用善良和慈悲的情怀拥抱和融化这个世界,我们从赛仓教授的人生轨迹上,就可以寻找到这样的支撑点。

行者的启示

赛仓教授曾对记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在拉萨求学,在高级佛学院执教,筹建合作师专并担任教学工作,还曾跟随十世班禅大师视察甘、青、川藏区。上世纪八十年代,赛仓跟随十世班禅大师曾经考察过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藏区的民族教育工作。班禅大师爱国爱教,心系民族教育,忘我工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跟随他考察的人。在那段日夜奔波视察基层的日子里,赛仓教授亲自感受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民族平等团结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保证。在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初期,像班禅大师这样的大师,不断行走在藏区的土地上,思考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跟随大师一起考察的赛仓和许多拘宥于经院、拘泥于书本经验的传统学者不同,他面对了更多的现实,感受到了藏族文化的丰富与博大,感受到了这个博大背后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以及它的脆弱与易失。也是在这样的一次次行走,一次次面对中,赛仓树立了自己心目中的文化坐标,那就是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对话与沟通,他认为这是文化的纽带。只有胸怀他人,心中有爱,文化的生命力就不会衰竭。多年来,赛仓作为甘肃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理事会、甘肃省佛教协会前会长,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方面,带头践行自己的职责。无论在学校任教,或去省、州考察开会,他都像当年班禅大师那样呼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向广大师生、干部和各族僧侣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他从民族文化的根脉中寻找最有说服力的事例,结合个人的人生经验,阐发对文化、对民族的认识,每到一地,他都把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放到重要的位置,以身垂范,为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赛仓•罗桑华丹教授作为一名在国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并取得辉煌成就的著名学者和民族教育家,为我们诠释了一个藏族学者的风范。那是长期被书卷熏陶出来的一种气质:衣衫整洁、声音浑厚、面容慈祥。绛红色的袈裟代表着他深层次的生命皈依,他不同于许多智者,身上所有的风范源自他身语意三门自幼浸润的爱的教育。慈悲的力量从他身上散发出来,令人敬仰,更令人铭记于心。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5229阅读 118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