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实现梦想的《八万里》

醍醐微信平台 "来自喜马拉雅的" 2017-04-01发布

2017年3月30日,电影《八万里》全国公映

一部低成本制作电影,要从藏地走上全国院线,有多难?

《八万里》遇到了所有小成本电影都难以避免的困难——曾因资金不继而无法完成制作,直到今天尚未还清拍摄时的借款——导演柯克·阿旺丹增接受了醍醐君专访,坦陈没想到电影能真的公映,由衷感到自豪和高兴。

来听听这段披荆斩棘的艰难历程;赶在这几天,去电影院支持下这部电影与这支团队!

《八万里》以藏族首位奥运奖牌获得者切阳什姐为原型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竞走运动员切阳什姐夺得铜牌(后递补为银牌),成为藏族首位奥运奖牌获得者。(点这儿,查看醍醐君关于她的报道)

《八万里》正是以切阳什姐为原型,讲述了一位失意教练在藏区草原上发现一朵“好苗子”,与她一同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

今天,这部电影开始在全国47条院线同步公映。

切阳什姐的教练曾告诉她,“你只要跑上八万里就能拿第一”;“八万里”也成了电影的名字,凝聚着所有基层体育人的艰辛与汗水。

《八万里》也是柯克的第一部长片,在拍摄过程中,他不仅体会到了西部基层体育工作的不易,更感受到了小成本电影制作的艰辛——在醍醐君看来,能够遇到“贵人”相助,走向全国院线,不只是运气,也是上天对于这支团队跑完“八万里”的回报。

专访柯克

“没什么别的,就是一个坚持”

导演柯克

“不说制作,光是伙食都很艰苦”

醍醐君:影片的缘起,听说是在然乌湖畔?

柯克:是的。伦敦奥运期间,我们正好在西藏八宿然乌湖畔拍一个片,晚上得闲,与我的导师、也是《八万里》的编剧、男主角赵宁宇一块看电视,看到切阳什姐竞走夺铜牌那场,越看越激动。你知道,之前藏族运动员参加奥运比较少,网上连切阳什姐的个人信息都不太好找,我们就讨论怎么样能从体育的角度把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了解。

醍醐君:怎样把这个想法落实的?

柯克:我给青海广电的朋友打了电话,他们很感兴趣,我们3天里立即拿出了一个5000字的情节梗概。看了这个梗概,我就有信心了。在故事中,我们加入了教练这个虚构的角色,与切阳什姐的线索穿插,这和编剧赵宁宇有很大关系。他本就是老师,特别能体会西部基层体育工作者的状态——在艰苦条件下默默奉献——我们想把它呈现给观众。

醍醐君:拍摄条件听说很艰苦?

柯克:我们选择在切阳什姐呆过的多巴训练基地拍,这样能接地气儿。拍摄的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最高5000多,还是个运动题材;启动时候资金很紧张,相关单位能提供的资助有限,我和制片人仁青卓玛咬着牙去西宁借了钱回来拍,不说制作,光是伙食都很艰苦。六七十人的团队里,除了我们几位主创外,大部分都是初次上高原,也有不少人有反应。

主演、藏族知名演员德姬

醍醐君:海拔高,还是运动题材,拍起来一定有难度。

柯克:教练的角色,考虑到赵宁宇在中国传媒大学足球队踢球、有教练经验,本身也是演员,我说干脆你演就完了,我们钱也不够。德姬演切阳什姐,形体、姿势上,都有比较高要求,我就把他俩都塞去了多巴训练基地,跟运动员一块训练。基地领导特别支持,说要给最好的条件,我说别,运动员是什么条件,就给什么条件;吃到苦,才会有运动员的感觉。确实很辛苦,德姬给我打电话说起来,我这人脾气不太好,没什么别的,就是一个坚持。最后效果非常好,都有了表现上的体会,我们拍摄时候几乎都没化妆,他们和运动员一样天天风吹日晒,就是本色出演。

柯克 图片来源:藏人文化网

缺钱,差点没做完后期

醍醐君:整部电影的制作成本是多少?

柯克:我们现在算下来,总共360多万,其中从西宁借款就有280多万,到现在还在还账。2013年拍完钱就不够了,当年和次年都没钱做后期,直到2015年,从各个方面筹措了一些资金,才算把后期、音乐、调色等做完了。

醍醐君:做的时候,想过未来能上全国院线吗?

柯克:哪有!根本没想到。做的时候,把发行想得相对简单,但实际上,要有渠道、有人脉才行。不过,因为《八万里》是我的第一部长片,我当时就决定,它一定不是电视电影,所以全片是按院线电影的方式、大银幕的标准制作的。

醍醐君:是怎样找到机会全国公映的呢?

柯克:也很巧,电影做完后,我去年夏天在拉萨做了一轮点映,正好是里约奥运会的时候,希望给两位藏族选手切阳什姐和多布杰打个气,也引起政府、社会对文艺、体育的关注——说白了,连点映的票都是我掏钱买的,希望为民族、为国家加油呐喊。点映牵动了各方的关注和支持,有朋友推荐了北京义广星嘉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老总,他看了后很感动,说这才是真正的电影,跟商业娱乐片不一样,能够给人启迪、感动。

醍醐君:走上院线,最大的难点在哪?

柯克:难就难在宣发成本上。我们这部电影的制作费才360多万,但光是在全国3000多家电影院发拷贝、做一些简单的易拉宝等宣传物,差不多就要900多万。我们很感动,义广星嘉愿意帮我们垫资发行,覆盖全国47条院线、一二三四线所有城市的影院,虽然可能排片不会像商业片那么多,但对我们这样一部电影来说,已经是巨大的推进。我们非常感激发行方的责任心,和对文艺电影的支持,作为置换和回报,我们把网络版权给了他们,不能让他们亏损太多,大家都不容易。

醍醐君:确实。在宣传方面,可能也很难有更多投入了。

柯克:确实,发行方也是比较新的企业,与我们抱团取暖。宣传如果要做,起码要一两百万成本,实在做不到,所以只能靠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媒体,以及我们自己刷脸宣传了。(笑)

记录时代,对抗遗忘

醍醐君:您刚才提到,影片制作的欠款,至今还没偿清?

柯克:是的,文艺片的排期可能不会太多,所以票房未必太高,看看是否再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一些收入,一点点再还。

醍醐君:之前参加意大利、巴西、马来西亚的电影节活动,是否有所帮助?

柯克:这几次海外参展经历,都提升了影片的影响力,同时也有了交流的机会。《八万里》在北京的国际体育电影周上拿了最佳故事片,所以被选送去了意大利米兰的国际体育电影节,那次参展时,我们和国际奥组委秘书长等都有交流,关于体育电影的困境,关于如何更好地走向市场。从《八万里》的情况看,社会效益做到了,经济效益还不是太好。

柯克在2007年藏历新年晚会导播台工作 图片来源:藏人文化网

醍醐君:经历过这一路披荆斩棘,还敢做体育电影吗?

柯克:还要做,我手头有一个本子下一步就要拍,叫《一往无前》,是关于藏族摔跤选手西洛卓玛的,和竞走不同,有对抗,更激烈。有些东西要这么考虑: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怎样让这个时代、这项运动,或者说这个人,不被遗忘,甚至还能激励一些人,传递正能量?这是我们要去做的。

“影片《八万里》历时四年长跑,经历了所有非商业片的小成本电影运作都将遇到的困境。但是,作为民族题材的电影,少数民族主创,我们必须带着学习的态度坚持到终点,让电影完成它的一个旅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一部电影完整的操作,包括受众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创作出适应当下的影视作品”。——《八万里》制片人仁青卓玛

柯克和他的紫外线乐队(成立于1993年) 图片来源:藏人文化网

柯克·阿旺丹增简介

祖籍青海海南,出生在果洛,现居拉萨;系西藏电视台导演、西藏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影视部总经理、西藏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

1987年至今,任主持、记者、摄影、摄像、广告策划、纪录片导演及西藏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策划及导演工作。2013年完成了导演处女作电影《八万里》。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3557阅读 18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