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巴:叩问“天机”的藏族天文历算传人

新华社 多吉占堆、白少波、薛文献 2016-09-20发布

(图片来自中国广播网)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叩问宇宙“天机”,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藏族先民就在世界屋脊上仰望星空,依据月亮的圆缺编制历法。

仲秋时节,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建院百年之际,一套厚达4200多页的《西藏万年历》在拉萨出版发行。全书共4册、424万余字,内容跨度达2100年,印刷精美,装帧古朴,填补了藏族天文历算无万年历的空白。

现行藏族天文历算,以西藏早期历算为基础,融合了农历五行算、印度时轮历、占音术以及时宪历等,根据九大行星在十二宫、二十八宿上的运行轨迹,推算出气候、天文等变化。

“如果用传统手工计算,至少要花费30多年时间。”作为万年历的主要编纂者,藏族天文历算自治区级传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副院长、天文历算研究所所长银巴,让现代科技为天文历算服务,发明“西藏天文历算数据运算系统”,使用它编纂了这部万年历,开创了先河。

在藏医院的办公室里,银巴在计算机上给我们演示他自己精心设计的“天文历算系统”:蓝天、雪山、白塔,一幅藏地风景出现在屏幕上,藏族天文历算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在通行的流派,累计有十几种,几乎都编写成了代码,实现了计算机运算。

银巴输入几个数字,一敲鼠标,2016年全年的历算数据两三秒就跳了出来,数据量多达52页。

藏族天文历算至今仍被藏族人民在农牧业生产、日常生活和藏医药诊治中广泛使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68年,银巴出生在甘肃省夏河县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时凤毛麟角的大学生。17岁那年的夏天,他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届天文历算培训班,从此和这一古老文化“结缘”。

当时,培训班上主讲的是拉卜楞寺历算专家西绕群培,银巴一学就会,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培训班结束,银巴到西北民族学院上学,跟随拉卜楞寺高僧、天文历算学大师桑珠加措系统学习天文历算,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功底。

1988年,银巴陪同桑珠加措来到北京,帮老师手写、记录、整理《藏历运算大全》,得到了大师毕生所学的精华。一年后,银巴从学校毕业,放弃留校机会,带着恩师的推荐信,来到拉萨,进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

藏医大师、藏医院时任院长强巴赤列,求贤若渴,推荐他拜纳连扎寺堪布、藏族天文历算大师次成坚赞和藏医大师措如·才朗为师。次成坚赞大师学识渊博、兢兢业业,天文历算造诣极深,无论是去讲学还是到寺庙、乡村,银巴都陪伴左右,耳濡目染,获得真传。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前身拉萨“门孜康”成立于1916年。100年间,一代代天文历算工作者传承古老技艺,每年出版一部藏历,坚持到现在。

天文历算,藏语简称为“孜”,是“计算”的意思。上千年的传承中,历代学者都是在一块长不足1米,宽不到20厘米的木盘上,细沙做纸、铁钎当笔,进行演算。这块长条状沙盘可以人工计算数十位的数据,堪称最古老的“计算机”。

传统藏族天文历算学家最枯燥的工作就是在沙盘上做数据演算,要推算出一年的藏历,要进行无数次的计算和验证,不仅耗时长而且极易疏忽出错。上世纪90年代,计算器被引入藏族天文历算中。但是,由于一些数据堪称天文量级,普通计算器难堪大用。

“如果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就好了!”银巴创新藏族天文历算的念头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萌发,那时计算机刚在拉萨出现,银巴就到夜校学习计算机入门知识,从内地购买电脑,先后买了几十本教材,自学计算机编程语言,反复琢磨、尝试,最终开发出了“西藏天文历算数据运算系统”。

对于这套系统,银巴充满自信:“这些年,我反复验证,不断修正、改进,传统的各种算法,电脑都能进行。而且这个系统一直在完善中,没有止境。”银巴的工作让藏族天文历算的数据推演,从原始“沙盘”跨越到了现代计算机“键盘”上。

作为藏族古老文化技艺的传承人,传统与现代在银巴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门孜康”百年之际,西藏举行了多场藏医药国际学术会议及国际论坛,银巴用汉、藏、英三种语言主持会议、翻译发言,获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由自学英语到运用自如,而且涉及的是非常专业、深奥的藏族天文历算,银巴的学习能力让记者非常惊讶。他却连说惭愧:“这几年用得少,我的英语水平已经退步了很多。传统文化要发展,决不能固步自封,要走向世界,就必须使用国际语言。”

目前,银巴有一个新的梦想--在拉萨建造一座天文馆,“让人们通过望远镜,更清楚地看看头顶的星空,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3693阅读 16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