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松扎西:麻秀村校长的故事

本站原创 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洪波 2016-09-05发布

我这次青海一趟下来,走访了几十所乡村学校,在和基层老师们深入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他们的坚守和努力,以及他们给予孩子们的爱与温暖所感动,也正是这份感动促使我要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请听我来讲嘎松扎西的故事,他是其中最让我敬佩的校长之一。

嘎松扎西从小在玉树州府结古镇长大,03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先后在曲麻莱一完小以实习生身份工作了1年半,那时候工资才200多元每个月,后来在县民政局帮忙了1年多,2006年两基攻坚的时候,嘎松被玉树州教育局统招到麻秀村小任教,当时工资每个月也就只有600元。我就是从2009年去曲麻莱麻秀村小做助学开始认识嘎松扎西的,之后格桑花一直在曲麻莱各校做项目,我们多次去麻秀村小并且关注他。

麻秀村小坐落在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巴干乡的西北部。曲麻莱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发源的地方,但是这里高寒缺氧、空气稀薄,麻秀也是曲麻莱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海拔4516米,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16度和零下28度,麻秀村有700牧户,人口1700人。从县城去学校是没有公共交通的,只能骑摩托和扛大箱,在草原上的土路上需要4个小时才能到达。

麻秀村小是当年麻秀村牧民们自己兴建的,全部是土房子不说,因为牧民对建房缺少经验,房子建在了湿地上,墙体受潮不断下沉,教室与教室之间的隔墙裂开一条大缝,从一年级可以看到三年级,开裂的墙壁上用木头顶着,就是怕墙什么时候会倒下来。那时候教室窗户连玻璃都没有,蒙着塑料布,教室里光线昏暗,漆黑麻乌,学校没有电,没有信号,与世隔绝。看见这样的学校,有的新分来的老师被吓坏了,没过多久都想办法要离开。嘎松留下来了,他说苦熬不如苦干,既然留下了,就好好地当一个老师吧。

06年-08年国家在抓两基验收,适龄儿童必须完成9年义务教育,当时有不少从小生活在牧场放牛放羊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也不愿读书,经常偷偷地从学校逃跑,他作为老师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深知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他回忆有一次去追学生,他追着学生跑,一路追喊,学生不愿回学校,他追了十几公里,翻了几个山头,终于追到学生的时候,师生二人都累瘫到草地上大口喘气说不出话来,学生最终乖乖地跟着他回到学校。

嘎松清楚地记得06年来到麻秀以后,为了吸引孩子们留在学校,他想给孩子们过历史上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他记得那年,他自己工资也才600元,除去生活费,和他给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们买些学习用品之后也所剩无几,为了给孩子们过节他回到县城去化缘,本来他是个不善言辞的康巴汉子,一想到孩子们,就鼓足勇气去找县城的各个部门,他记得武装部给了50元,武警支队给了脸盆架子,那个架子一直用到现在,也是在那一次的六一节,麻秀草原上的孩子们第一次吃到了西瓜。

他的妈妈住在玉树结古镇,离麻秀村小有300多公里,妈妈有类风湿,身体不好,但是家里有什么困难,她也从不告诉嘎松,就是为了他能安心地在学校教书。有一次嘎松做了噩梦,醒来后非常担心家里,但是那时候麻秀也没有信号,也没办法给家里打个电话。

牧区学校没有星期六、星期日的概念,学校放月假的时候,总有五、六个学生家长因为牧场太远,牛羊没人照顾而不能来接孩子回家,孩子们留在了学校,嘎松也只能留下陪孩子们。这些年他几乎从不请事假,尽量多照顾同事,麻秀的老师们的家都在几百公里以外,他一个人还要带3门课,他总觉得自己能吃苦一些,又年轻,又是男人,应该更多担当。他甚至有一个学期没有出去过,没有去有信号的县城打上一个电话。

08年教育局筹集资金重新选址盖了几件瓦房,学校从土房子搬到了瓦房。好景不长,2010年又遇到玉树地震,校舍出现裂缝,又成为了危房,在灾后重建的几年里,嘎松不仅要时时考虑孩子们的安全,在过渡时期还要坚持办学。

09年嘎松已经成为麻秀最年轻的校长,他会经常思考“如何让孩子们不厌学,如何提高牧民孩子的入学率”,并付诸行动——办好食堂,照顾好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安心留在学堂。针对牧区地广人稀,孩子从小就要离开父母去学校寄宿的情况,嘎松校长和学校老师、后勤人员们想尽了办法:麻秀食堂的面片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盼开学也是因为家里吃不到那么好吃的面片,格桑花助学协会一直也在支持麻秀,嘎松还记得格桑花曾经给麻秀村小建了校园牧场,每年孩子们可以有9头牛来改善伙食,还有牛奶早晨供应给孩子们,冬天有牛粪给孩子们烤火取暖,让家长们放心孩子们在学校能吃饱、不受冻。

因为孩子们生活在牧区,从小放牧,和牛羊在一起,很多孩子头上有虱子,嘎松想了各种灭虱子的办法:用底比冲(音译)、用喷雾杀虫剂,早上起来能看见孩子们床上有一层虱子尸体,他还用篦子给孩子们篦,虱子能堆成小山。为了培养学生定期洗头的卫生习惯,他从教育局要了一台显微镜,让孩子们在显微镜下看虱子,透过显微镜,虱子腿上的毛刺看得一清二楚,也加深了学生对寄生虫的印象。

针对牧区孩子的健康卫生状况,格桑花从2014年开始根据教育部的少年儿童健康教育大纲,开发了一套健康课件,并培训了西部一些学校的老师,嘎松校长是首批引进格桑花的健康教育课件,在学校里每周给孩子们上一次健康课,和格桑花一起经过3年的护花行动,孩子们逐渐养成了每天刷牙洗脸、定期洗头洗脚、消灭长黑指甲、饭前洗手、开窗通风换气等卫生习惯,降低了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嘎松和老师们也通过自学,在麻秀练就一门理发的好手艺,全校男生的头都是嘎松和老师们理的,从一开始剃光头,到2010年开始给孩子们剃锅盖头。

嘎松给孩子们用卫生纸上厕所已经有4年了,信任孩子,把卫生纸放在办公室,孩子们自己取,过去能做到这一点的学校并不多,到现在也还有学校没有做到,这些生活细节常常被忽视了。

去年开始,嘎松校长又专门腾出一间房间做了单独的护花室,提供热水给女孩子们做个人清洁。关爱女生不是一句口号,是落实和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孩子们就是高原上的格桑花,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虽然学校条件艰苦,除了做饭和取暖,没有更多的燃料每天为全校女孩子们提供热水做个人清洁,但是嘎松校长还是想尽办法,尽可能让女孩子们每周轮着洗一次。他们还为孩子们特意准备了热水袋,预防高年级女生来月经的时候肚子疼,给暖一暖,就是孩子们的家长也没有做到这么无微不至。

冬天感冒发烧的孩子多,有时候7、8个孩子同时生病,老师们背着孩子去村卫生所看病,严重的要送到县医院治疗,家长在牧场离得远没办法及时赶到学校,老师们整夜整夜的守护学生、照顾学生,老师的付出感动了医务人员,医院或医务所经常减免家庭困难学生的治疗费和医药费。

嘎松认为老师们应该照顾好学生,但是不能把自己定位成保姆,而应该成为教练,不能剥夺孩子们自我成长和锻炼的机会,不应该包办代替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在麻秀村小成立了学生会,让学生在健康卫士习惯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值周评分等校园管理全部是学生民主选举自主完成,全校学生没有一个孩子说脏话的。

不论是放假后的开学,还是老师去县城开会,每次嘎松和老师们一回到学校,104个孩子是一个个和老师贴脸,一个都不能少,孩子们想念老师,爱老师,结结实实的104个脸!

这学期老师们还在学校设立心语心愿墙,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心思、困惑和问题,想对老师说不好意思说的话还有一些小建议贴在这个墙上,老师也会把鼓励某个孩子的话贴在这个墙上,这个墙会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地方。

什么是教育?校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是被动等待外界的帮助,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利用现有条件去办法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教育。麻秀草原上有很多很浅的小河,是黄河源头的细小支流,夏天的时候,嘎松校长和老师们带领孩子们用编织袋装上土,在小河上筑坝拦水,提高水位,因为河底泥沙比较多,他们又铺上61节表演节目的化纤地毯,然后在小河上搭上帐篷,中午气温高的时候,太阳把水晒热,这个帐篷就变成了孩子们的游泳池和草原浴场,孩子们可以痛快的玩水,还可以把身上的脏好好搓一搓、洗一洗。

女孩子们在湖边、河边、天地间,在开满鲜花的草原上,用鲜花浴,清洗她们美丽的长发,再也不受虱子的困扰了,孩子们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就是孩子们的课堂,在开满鲜花的小河边,师生们开展护花行动,老师们给孩子们讲卫生习惯的养成、讲常见疾病的预防、讲如何自我保护......这样的画面感动着我,希望有一天能有人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

他教育学生,放假回到家要为家长做些事情,作为他们的假期作业,回到学校要讲。比如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健康知识、我们的护花课也要讲给家长听,他相信可以通过学生去影响家长,有的学生家里有很多兄弟姐妹,以前家里没有牙刷或者是大家共用一把牙刷,现在家长们也知道给每个孩子买牙刷了。

嘎松从09年他开始当校长,至今已经8年了,从06年到麻秀村小任教到2013年也已经在乡下8年了, 2013年他曾申请调到县城学校工作,但是没有被批准,事后才知道是村委会给教育局打报告,说家长们联名要求不让他离开麻秀村小。后来嘎松再没有提离开,他说家长们看得起他,信任他,就是他工作最大的动力。

麻秀村小连续4年县教育局数学统考第一,综合统考全县14所学校前5名,连续4年乡村学校第一。如何才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

嘎松谈到教师团队的人性化管理。比如说因为老师们在麻秀教书,都远离亲人,母子分离、夫妻分居、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心里难免会牵挂着家人,遇到家里有事,老人孩子病了之类,老师们不得不提出请假,老师请事假是玉树地区所有乡村校长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如果批准,老师要缺课,教学任务完不成,如果不批准,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无法安心教学。嘎松校长采用的是更人性化的办法,他会批准,但是要求老师回来之后要更加努力去教好孩子,以心换心,现在5个年级13个老师互帮互助,一个老师的困难大家一起帮忙来克服,既解决了老师家里的现实困难,又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老师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的团队氛围已经形成。嘎松校长经常在每个年级听课,他和老师们说我们不能保证每堂课都是成功的,我们可能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想到孩子们在这堂课要学的知识,我们必须学会自我调控。他说当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在课堂上讲课有一种浑身发热的那种感觉,我想那时候孩子们一定看见老师眼中有光,全身散发出吸引人的光芒。

牧区孩子的生活缺少汉语环境,入学之后连起立坐下都听不懂,如何帮助孩子们学习汉语文,嘎松校长利用格桑花推荐的在观影中成长项目,在没有信号与世隔绝的日子里,老师们到县城上网,下载格桑花给孩子们推荐的电影,回到学校给孩子们播放,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他们学校的墙壁上都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画的电影里的角色和他们的故事,校长有天赋,热情、鼓励孩子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做他的学生真的好幸福。这2年多来,老师们一周给孩子们放两次电影,孩子们在观看世界经典影片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字句表达、锻炼了语言能力,还通过这些适合少年儿童人格培养的好电影来理解这个世界,开阔视野,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讲到教育,不仅是识字,嘎松校长对乡土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讲到我们的故乡、我们的根、热爱自己的家乡,这些都是和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分不开,孩子们除了学习人教版的教科书,还应该有对自己家乡各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比如家乡的草原上有多少种动物植物,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有哪些特点,那些美丽的花都叫什么名字,用什么药效,有多少座神山,分别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传说,有哪些矿藏,有多少河流,他们从哪里汇入长江黄河,分水岭在哪里......上天赐予我们这片土地,我们该如何去守护它?

除了教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嘎松校长认为孩子的能力培养也非常重要,比如学校附近的牧民定居点,存在哪些问题,孩子们可以走进社区,去发现问题,调查了解,看看孩子们能给为社区做些什么。学校教育不仅是识字教育、算数教育,更是培养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有些问题是完全可以依靠当地人自己去解决的,不一定要向外界求助,要相信人们的潜能、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孩子们,如果从小就去锻炼培养这种能力,遇到问题,孩子们会更自信地先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等靠要的思想。

他和我说到他的设想,和孩子们一起来参与社区的健康教育的普及推广,尝试去做玉树版本的藏文科普宣传画。

他说每次回到县城,走在马路上,看见任何东西都忍不住会想一想学校是否需要,只要能用上,哪怕是一颗螺丝。他在用心打造孩子们的家,过去麻秀村小的房子破破烂烂,但是也被他们收拾的好干净、好整洁。玉树地震之后,麻秀灾后重建,从摇摇欲坠的危房又搬进了崭新的校园,他再也不用担心危房,孩子们学习生活条件得到非常大的改善,他有个梦想要和孩子们一起把麻秀村小建成高原上最美的学校,他说越美的学校越会让孩子们热爱和向往,嘎松校长擅长舞蹈、热爱画画,他想建一个舞蹈房、四周有大镜子,让孩子们可以看见自己的动作舞姿,但是学校路途遥遥,玻璃镜子运输困难,不知道能否买到那种打不碎的镜子?他还在构思他们学校的阅读空间打造、宿舍文化、走廊文化展示......

现在麻秀也有了信号,学校也成立了家长微信群,家长们一边放牧,可以一边上微信,老师们把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微信群发给家长们,食堂炊事员也会把每天孩子们吃的菜发到微信群,还有孩子们上健康课、做个人卫生、上电影课、写作业、考试、唱歌、跳舞、打球的照片都在群里与家长们分享,家长们也经常给老师们点赞,还有要发红包给老师们来表达心意的,并且特地注明是给老师的,其他人不要抢,这样的家校联系丰富而有趣。

现在麻秀的家长们逐渐重视教育,乐意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也放心把孩子们交给学校,知道孩子们在学校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学到怎么做人做事。乡亲们信任老师,感谢老师,而嘎松初心不改,他说作为老师是造福积德的事情,做一个好老师是此生最大的福报。

2016年第32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用讲述嘎松的故事来表达对千千万万像嘎松一样坚守在偏远牧区和大山深处的一线乡村老师们的敬意和感谢!你们辛苦了!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3500阅读 20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