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把古老的久河卓舞推向全世界

西藏日报 王莉 2016-01-19发布

久河卓舞从公元七世纪形成并流传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的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2014年,久河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779年在桑耶寺举行隆重的竣工大典,西藏琼结县久村(即现在的久河村)的卓舞队参加了竣工大典的表演。琼结县的卓舞,在内容上其实与西藏山南的其它卓舞表演队内容基本一致,都是以反映公元8世纪修建桑耶寺的劳动过程为主,但是受到特殊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琼结卓舞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卓舞是久河村的魂。去久河村的路上,天上飘着薄薄的雪花。远远地,便听到串铃发出“啜啜啜,啜啜啜”的声音,随着串铃声渐渐清晰,陪同的人告诉我们,久河卓舞的传习所到了。传习所,实际就是一个占地四五百平方米的露天院子。院子的正前方有一个戏台,四周有几间堆放道具和服装的屋子。卓舞的演员们正在戏台上专心致志地排练着,天气虽冷但并没有影响到他们。

久河卓舞由几十个人组成,动作整齐划一,豪放而大方。开场时由一位身披羊皮、头顶面具的“卓本”(卓舞的领队或指挥者)带队出场,站在中央指挥舞蹈的次序和击鼓的方法。舞者边歌边舞,由慢渐快,慢时端庄肃穆,快时粗犷奔放,达到高潮时犹如急风暴雨,如醉似狂,那披散的发型,多折式的裙子,飘动的彩带,摇转的鼓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排练现场,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陪同人员告诉我们,那位是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老人。

尼玛是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人,今年80岁,从小在父亲以及洛桑等民间老艺人的精心传授下,学会了表演卓舞,25岁成为舞师,是这项非遗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对久河卓舞的历史渊源、文化表现形式、艺术特色、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了解和造诣。

据介绍,尼玛老人在久河卓舞表演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卓舞过程中,他自己不仅是个表演者,还担当起“卓本”(领舞者)的角色,指挥着整个舞蹈动作和节奏。现在,久河卓舞队有80余名队员,均由尼玛等民间老艺人培养、传授卓舞技艺。

久河卓舞队演员晋美告诉记者,他是2007年被尼玛老人招收培养的徒弟。他说,尼玛老人作为一名卓舞演员在平时卓舞表演过程中以身作则,不负众望地担负起传承人的责任,给年轻演员树立了榜样,同时为丰富琼结县基层文艺舞台,满足不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保护和传承西藏优秀民间歌舞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有幸被尼玛老人带到他家中做客,无意中看到他在外地演出时的各种合影留念。尼玛老人曾率自己的卓舞队先后参加了中央文化部晚会、《我要上春晚》栏目、CCTV舞蹈大赛、央视元宵晚会、中国非遗展演、自治区藏历新年晚会、藏博会,并到香港、台湾、四川、贵州等地参加了一系列演出活动。

“卓舞把我的人生改变了,它现在几乎已经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尼玛老人说。千百年来,卓舞只为当地人自娱自乐,“我从来没有想过,跳卓舞也能挣钱,以前家里主要靠种青稞、小麦生活,自从成为卓舞传承人后,不仅有国家的津贴,而且时不时有表演,一个月光这项收入就有一千多元了,家里现在电视机、藏柜、冰箱啥都有了。”尼玛老人腼腆地笑了。

尼玛老人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卓舞的传承人,我很高兴这一舞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关怀。我会把自己掌握的舞蹈技艺全部传授给我的学生,同时,加大对外交流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活动以及争取机会到区内外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久河卓舞’,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这一古老舞蹈的风采。”

尼玛老人表示,卓舞队所有成员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把久河卓舞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越远越好,让所有的人都能欣赏到这门艺术。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3349阅读 14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5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