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李林 摄
身穿五彩斑斓的卓舞服,右手敲响腰间的鼓,雪白的发辫随鼓点飞速旋转……在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今年79岁的尼玛旺久作为“卓本”(领舞者)与数十位年轻舞者表演久河卓舞。尼玛旺久把久河卓舞从田间带到了更大的舞台。资料图为尼玛旺久作为“卓本”(领舞者)表演久河卓舞。贡桑拉姆 摄
久河卓舞发源于西藏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2014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尼玛旺久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前,他们一家是当地农奴,平日里除了为贵族家庭放牛羊、耕地外,还要替贵族跳“卓舞”支差,生活苦不堪言。
“我从小跟着父亲学跳卓舞,已经跳了60多年了。”尼玛旺久回忆,在旧时,每逢寺庙大型活动时,卓舞队要从村头一路跳到山上的寺庙,再从寺庙跳回到村里,“往返跳数公里,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西藏民主改革后,为了家庭的生计,尼玛旺久到山南市加查县打工养家,但“卓舞”表演才艺出众的他,很快被加查县文艺宣传队选中,由此他又带着“卓舞”出现在各种表演场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总能提及的“名人”。
图为演出结束后尼玛旺久登台谢幕。贡桑拉姆 摄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久河卓舞和我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忆起曾经的曲折生活,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感慨不已。1992年,山南市筹备首届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久河卓舞成为被主办方选中的“重头戏”之一。“当时琼结县派人到加查县找我,让我回去教年轻人卓舞。”尼玛旺久说,那年是久河卓舞第一次登上大舞台表演。
在1992年8月,尼玛旺久带着由80多名村民组成的庞大表演队登台亮相,“深居”乡间的古老舞蹈由此走进观众的视野。尼玛旺久感言:“久河卓舞被救活了。”
官方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2018年,尼玛旺久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久河村也有了“卓舞”传习所,相关保护经费被列入了国家预算。“传承人补助、务工补贴也是我们家庭的收入来源之一。”尼玛旺久说。
“卓舞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我也主动担负起了责任。”尼玛旺久称,至今他已培养了80多名学生,并带着他们先后赴内地多个省市表演,2011年央视春节元宵晚会上的表演和在香港、台湾等地的表演,让世界亿万观众感受到这项非遗文化的魅力。
如今,尼玛老人年事已高,除了有重要演出外,平日他在家里安度晚年,家人每天为其备上酥油茶、糌粑,还有老人最爱喝的青稞酒。
图为尼玛旺久带着“徒弟”在当地幼儿园给孩子们教卓舞。伦珠泽仁 摄
今年15岁的次仁顿珠是尼玛旺久的外孙,在琼结县中学读书。随着“非遗进校园”,小顿珠开始活跃在校园里,他把外祖父教会的“卓舞”带进学校,并在学校的支持下组建了卓舞队。
“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够把古老的文化代代相传,我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尼玛旺久如是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喜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