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身着华丽藏袍的男女老少正欢快地跳着传统锅庄舞,过往游客常会忍不住也即兴加入,看着这一幕,阿新的心里满是欣慰。
阿新全名益新卓玛,曾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副主任。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民间艺人展演民族民间传统歌舞,正是她发起的保护“非遗”的方式之一。
早在11年前,阿新全家就荣获了迪庆州州级、云南省省级“和谐家庭”荣誉称号。
云南省总工会授予阿新家“云南省和谐家庭”荣誉称号 云南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供图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说起阿新与“非遗”的缘分,离不开父亲的牵线搭桥。她的父亲鲁茸品初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在他从小的熏陶下,阿新也很早就对当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组织和研究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7年,阿新调动到迪庆州文化局文化馆做非遗工作,2013年迪庆州非遗中心机构单独成立,她就又被调到了迪庆州非遗保护中心工作。期间,周末下乡调研,挖掘、搜集和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夜晚挑灯撰写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材料,加班加点、日夜兼程是阿新工作的常态。每每感到疲惫、困惑之际,父亲的支持就是阿新不断前行的指明灯。
“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阿新说道。
2013年家乡地震,当时阿新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正要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修,没能及时回去看望灾区的亲人是她一直埋在心里的痛。2017年年关将至,阿新的父亲去世,按照当地习俗,作为女儿的她必须守孝49天,守孝期不能参与任何歌舞庆祝活动。但偏偏就是这么巧,之前已通知筛巴全片区在大年初十开始举办“筛巴地域歌舞展演”活动,而这个活动是阿新组织的,对民族民间传统歌舞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阿新全家福 云南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供图
农村的歌舞活动是很难组织的,因为平日村子里基本都是空巢老人,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们住校读书,只有到了春节才能把大家聚集到一块儿。半夜,阿新躺在床上,听着窗外不断飘进来的歌舞排练声,脑子里思绪万千。她的眼睛里流着泪水,脑海里闪过的却是一张张老百姓期待的脸庞。几番挣扎后,她最终选择把丧父之痛埋在心里,在父亲忌日过了7天后,阿新打起精神,按期举办了歌舞展演活动。
此后,有了阿新开头,村子里年前有白事就不能组织歌舞活动的习俗慢慢被打破,谁家年前有白事,村干部就到办丧家庭敬献哈达慰问,请求举办活动。阿新就这样在家乡筛巴地域连续举办了3年活动,家乡即将流失的“筛巴学勒”歌舞也因此得到了抢救和弘扬传承。
多年来,阿新始终如一、坚持工作的态度虽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级领导的好评,可是她的心里却一直内疚着。父亲生病卧床不起,她却不能尽孝床前,也不能随时陪伴在老公孩子左右,在非遗中心出勤考勤本上,阿新每年的休假时间都献给了单位。她明白,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父母、老公这些家人的支持,所以心里总觉得亏欠他们太多。
“非遗”路上追赶太阳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变异速度让人心惊。这些年,为了“抢救”文化,阿新殚精竭虑,丝毫不敢懈怠。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把‘非遗’工作当成是追赶太阳的事业”,夸父逐日的精神也不过如此。
阿新参加歌舞展演 云南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供图
她走遍迪庆,探访了许多民间艺人,搜集了“筑墙歌”“打麦歌”等濒危的原生态歌曲,拍摄了当地民众的原生态舞蹈视频、照片,耗时5年,这部由她本人演唱,以藏族歌舞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唱专辑《筛巴布姆》问世。专辑对迪庆“非遗”的宣扬和传承所起的作用也得到了王文章等一众“非遗”文化研究专家的认可。
她撰写的50多篇文章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州级和一些专业刊物上发表,荣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5项和州县级奖项11项。2017年出版发行了《追寻传统文化之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集》一书,同年出版发行了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专著《筛巴学勒探秘》。
为了重建藏族传统歌舞文化的舞台,阿新提出了“非遗”歌舞文化常态化展演的方案,这也是她今生的梦想。从2017年起组织2支队伍(建塘锅庄舞和德钦弦子舞)尝试,通过总结经验,至2020年,3年时间,阿新总共组建了10支歌舞展演队,推广普及“夜夜有民族民间歌舞”展演活动。通过组织这些队伍定期到广场展演,不仅能让外地游客了解迪庆绚烂多彩的歌舞和服饰文化,同时也能让本地民众重塑民族自信,呼吁更多人走上传承的道路。
阿新对迪庆“非遗”保护和传承所作出的贡献,大概只能用“不胜枚举”来概括吧。
阿新赴中国艺术研究院访学时的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曾经在她的音乐专辑题词“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就像是在追赶太阳,日升日落,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永远赶不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流失的速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更多对文化有情怀、志同道合的朋友,众人拾柴火焰高。用团队的力量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阿新一直以来的初衷。
阿新参加当地文化宣传活动 云南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供图
退休不退岗的“非遗”工作者
如今,阿新已退休,但走过十多年的“非遗”传承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使命早已融入她的骨血,父亲的话语就是鼓舞她不懈前行的动力。本着退休不退岗的职业精神,阿新用始终如一的初心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直到今天,只要迪庆广场上哪里有民族民间歌舞展演,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监督这十支她一手组建起来的歌舞展演队伍,为游客认真表演,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民间传统歌舞也将成为她今后一直坚持下去的工作。
“虽然我退休了,但我感觉比上班那会儿还忙。不过想到还能继续为迪庆‘非遗’工作尽一丝绵薄之力,我的心里又很舒坦。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干到70岁!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不在于获取多少,而在于奉献多少。”阿新说道。
“非遗”保护和传承这条路不好走,但只要有更多像阿新这样有梦想的非遗工作者在坚持,迪庆民族民间传统歌舞文化等“非遗”项目的未来就可期。
来源:香格里拉网
编辑:喜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