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盛散文:青草坡

《西藏文学》2021年第3期 花盛 2021-06-07发布

微信图片_20210607154525.jpg


        看见青草坡就等于到了老家。在绿浪里爬坡下坡,左拐右拐,等望见一座倒扣得墨斗般的大山时,那就是青草坡。

        若在冬日,这是一种奢望。阳光温暖,风却尖利,满沟掠夺,令人心生寒意。风掀掉盖在柴火堆上的油布,扔出几里之外,又撕起木门上破旧的对联,揭开山野厚厚的棉被,差一点将我们和牛羊一同推下青草坡。我家就在这个风口,就在洮河岸边,青草坡下,一个叫党家磨的地方。

        村子极小,以至于在地图上找不到。2008年,被誉为“陇上都江堰”的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启动,村子迁移到了大漠深处的瓜州县广至藏族乡。还好,新版地图上有地名“党家咀”,也算是一种安慰,我们可以指着地图对子孙后代说,记住,这就是我们的老家。

        村子仅二十六户人家,但姓氏庞杂,有党、豆、孙、朱、唐等。前后都是大山,村子像一个鸟巢,夹在中间。风撼不动大山,直往巢里钻。受不了冷,我们就去前山捡柴禾,像鸟雀筑巢,一根一根衔来。前山叫青草坡,不叫青草山,顾名思义就是长满青草的山坡。在老家,以“坡”命名的山和村子很多,比如安家坡、张家坡、梁家坡、桦林坡等等。事实上,青草坡不仅青草茂盛,且林木繁密,有白杨、白桦、柳树、青冈、沙棘、马尾松及许多叫不上名的树木。

        青草坡可谓是村里的一座“宝库”。天冷了,提起背篼进山,背回柴禾取暖。人饿了,挎着竹笼,唤两三姐妹,采来蕨菜、蘑菇、毛榛充饥。没钱了,扛起镢头,夹着麻袋,挖回党参、柴胡、黄芪换钱。农具坏了,溜进青草坡,寻得好料,自己做工。心烦了,躲进山林,扯着嗓子,吼几句秦腔或洮州花儿,以泄心中悲愁。

        老村子迁移后,淹没区上方为五保户修建了一檐水红砖瓦房,算是个全新的村子。七个五保户,大都没有劳动能力,前几年死了两个。我进村时,他们正在青草坡对面的墙旮旯晒太阳,东拉西扯,聊一些鸡零狗碎的事,于他们而言,也是事关切身利益的“大事”。他们整天除了跟着太阳从东墙根挪到西墙根外,几乎无所事事。其中一个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简单的一日三餐也难以保障。幸好,有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每月按时领取,否则他们就是一片雪花,一见阳光就化了。

        看到有人来,他们的声音戛然而止。

        你来了?老豆一眼就认出了我,拍了拍屁股上的土,一摇三晃地迎过来。老豆,五十多岁,单身,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七十多岁,眼睛看不见,走路几乎靠爬。较之于其他五保,老豆算是稍有劳动能力的。

        时间长了,想回家看看。我说。

        都淹没了,没啥可看的了。老豆满脸胡茬,挤出一丝笑容。

        有你们在,有青草坡在啊。我说。

        这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儿不堪的,指不定哪天说死就死了。老豆说得轻描淡写,我却听得五味杂陈。

        和他们一一打过招呼后,老豆带着我四处转。淹没区以上的田地,新栽了花椒树、白桦树、落叶松等。野草疯长,比肩齐高,近乎吞没树苗。没有了牛羊骡马啃食,野草更加任性妄为,没有了人拔草、割草,它们更是随心所欲,甚至无法无天。

        拨开野草,就到了青草坡脚下。回头,看老豆跟不上,我说,你回去吧!老豆招手,让我等等。青草坡右边是蕨秧沟,主要放牧牛羊骡马,沟里有条小溪。那时,蕨秧沟几乎全是牛羊骡马,草木被践踏得所剩无几,小溪也奄奄一息。牛羊骡马趁牛倌开小差,偷偷钻进青草坡。尤其是阴雨天,牛倌躲进窝棚,它们就更加肆无忌惮,成群结队地进攻青草坡。青草坡成了它们的天下,牛倌心里明白,却佯装不知。别说牲口,饿极了,人也如此。牛倌是村里专门雇用放牧的,其任务是替大家放牧牛羊骡马,食宿每家每户轮流负责。老豆,曾经也是一名牛倌。

        老豆放牧时,知道牛羊什么时候喜阴,什么时候喜阳,什么季节容易生病,什么季节脱毛。在他放牧过程中,谁家也不曾丢失过牲口,也不曾因山高坡陡摔死过牲口。时间一长,老豆成为周边十里八乡的好牛倌,不少村子派人前来出高价雇老豆去放牧,都被老豆拒绝了。老豆说,他生是党家磨的人,死是党家磨的鬼,青草坡就是他的天地,哪儿也不去。很多人说,老豆太固执,死犟死犟的,活该娶不到媳妇。老豆并不在意这些,他只知道那些 “千军万马”就是自己的青春,就是自己活着的全部意义。

        二十世纪初,村里年轻人兴起打工潮,撇下土地,一个个进城打工。出门前土里土气,回来时洋里洋气,有的还带来了外地女朋友。打工的话题,成为年轻人茶余饭后乐此不疲的谈资。那时,老豆母亲还能拄拐行走,看着老豆一直娶不上媳妇,甚是着急,劝老豆过完年也去进城打工。村里年轻人也劝老豆,别放牧了,进城打工比放牧挣得多。过完年,看着那么多牛羊无人看管,老豆心里不是滋味。他母亲找到堂叔,让他带老豆进城打工,堂叔极不情愿,说老豆患有残疾,打工没人找他干活,挣不了钱,家里也顾不上,还是死心塌地地放牧。在他母亲近乎乞求下,堂叔带着老豆进城。

        城市的繁花让老豆眼花缭乱,来来往往的车流让老豆无所适从,走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老豆跟着堂叔在小西湖天桥下等待,很快就有包工头找堂叔,老豆赶紧迎上去。堂叔求包工头带上老豆,但包工头冷冷地说,走路都一摇三晃的,在工地上有个闪失,你负责?想干就跟我走,不想干就拉倒!眼看打工的人一个个都被包工头找去,剩下老豆,孤零零地呆在天桥下。十几天过去了,始终无人问津。

        老豆说,城里根本不属于他,唯有青草坡没有世间冷眼,唯有青草坡是他不离不弃的家。老豆回到村子后,觉得抬不起头,但大家对老豆的回来,并不意外。用他们的话说,老豆就是为牛羊而生的,是村里最大的“官”,每天有人管吃管住,还管着“千军万马”。我曾暗自许诺,要做老豆一样的“大官”,但我,早已背叛了自己。

        老豆继续当着他的“官”,晨起暮归,风雨无阻。一到年关,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就说,种庄稼没啥出息,累和苦不说,还要看老天的脸色,一年下来一亩地的收成还不如城里打几天工挣的。许多年轻人放弃种地,变卖牛羊骡马,携儿带女进城。老豆觉得他们进城挣钱不说,还砸自己的饭碗,颇为气恼。牛羊骡马越来越少,老豆心里说不出的酸楚。几年后,村里的山地全荒废了,剩下为数不多的川地。每家都买了播种机和脱谷机,播种和碾场不再用牛或骡马,也不用备草料,大家几乎卖光了家里所有的牛羊骡马。这一卖,似乎卖断了老豆未来的日子,他愈加落寞和孤单。

        他时常不由自主地去青草坡,捡粪,但粪也似乎突然消失了,老豆愈加绝望。没有“千军万马”,只有老豆孤独的身影,在青草坡若隐若现;没有满坡牛羊的叫声,只有呼呼地风声传递着老豆嘶哑的花儿,冰凉如水,他感觉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缓会儿,路,我熟。老豆呼哧带喘地晃到我身边,哮鸣夹杂着沉闷的咳嗽,像青草坡刮过来的风。青草坡有无数条羊肠小道,都是牛羊和村里人进山时踩成的。不止是老豆,大家都熟,我也熟。生活在党家磨的人,对青草坡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自己的家,即使闭着眼睛。

        从哪进呢?显然,老豆似乎也已经找不到进林的路,我也茫然。老豆说,党家磨迁移后,他很少进林。

        没有牛羊和人为破坏,青草坡植被恢复的速度惊人。羊肠小道,不见踪影。满山葱葱郁郁,满眼苍翠欲滴。老豆扫一眼山上,拐到一棵下,撒了泡尿,说,就从这进,记得原来这里有路,应该能进得去。现在,轮到我跟在老豆屁股后面,生怕一不小心,掉进绿浪里,被淹没,冲走。随即又觉得,淹没或冲走,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惬意的梦想。

        想当年青草坡是我和伙伴儿们的“游乐园”,捉蚂蚱、捕蝴蝶、编草帽、躲猫猫、过家家……老豆时常也会加入我们的游戏,乐不思归。直到一次“开林”,大人们拆了“游乐园”,所有的树木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光。青草坡彻底名副其实,除了青草,就剩下白花花的树桩,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抱团取暖。那种绝望和悲痛,至今铭心刻骨。老豆说,都是在造孽。

        后来,下过一次暴雨,洪水从青草坡席卷而来,掠夺了山下的庄稼和部分牛羊。从那以后,大家渐渐意识到护林的重要性,重新栽树,雇人护林。

        如今,青草坡层林叠翠。枝叶恣心纵欲,勾肩搭背,我使尽全力,也难以拽开。它们,似乎具有很高的警惕性,似乎未曾忘记那场人为的劫难和伤害。但青草坡胸襟宽广,包容了我和老豆的擅自闯入。艰难行进不到五十米,我已浑身乏力,老豆也不见踪影。我有些泄气,索性躺在绿荫里。忽然,我成了一棵小树,在风中手舞足蹈;一会儿又成了一只灰雀,在树枝间欢蹦乱跳;瞬间又成了一滴露珠,在草叶上滚来滚去。等我醒来时,老豆坐在身边嘿嘿嘿嘿地笑。在青草坡的怀抱里,我们是一片片叶子,就连呼吸和老豆的笑也拥有翠绿的色彩。

        我问老豆,移民搬迁时,咋没有去?

        母亲病情越来越严重,不能长途颠簸,他申请就地以五保户安置,方便照顾母亲。老豆说,哪怕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心里就踏实,自己也确实不想离开青草坡。

        老豆说,将来他死了,一定要埋在青草坡。

        实在挤不进去,我和老豆决定返回。起身,见老豆手里攥着几棵一匝长的树苗。

        这是什么树?我问老豆。

        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老豆挠了挠头,说,它们在树荫下长不大,回去我栽房前,几年就长大了。

        老豆的想法是朴实的,像他的名字一样。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一期竣工后,洮水淹没了不少地方,许多地名也就此消失,像我们身边的不少人,走着走着就丢了,活着活着就没了,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用狗娃、鸡娃、兔娃、牛犊、乌鸦等代替。想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至少,拥有自己的姓名;青草坡是幸运的,依旧拥有自己的名字,朴素,诗意,温暖。


原刊于《西藏文学》2021年第3期

花盛202106.jpg

        花盛,藏族,甘肃甘南人。甘肃作协会员,第四届甘肃诗歌八骏。著有诗集《低处的春天》、散文集《党家磨》等。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6032阅读 81 编辑:索木东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