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卓散文:三江源头的村庄

《民族文学》2024年第2期 梅卓 2024-02-28发布

加桥村位于玉树市上拉秀乡,从结古镇出发,向南朝着囊谦县和杂多县方向行驶,经过巴塘滩,西折奔向多拉藏科方向,大约八十公里后,到达上拉秀乡地盘,这里也是前往杂多县和囊谦县的三岔路口,继续向杂多方向西行大约十公里,加桥村的青山绿水便尽收眼底了。

加桥村之所以引起我的格外兴趣,是他们成立加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后,近些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绩,是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的探索者、先行者,在野血牦牛种畜繁育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是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单元,完成全域草原有机认证,被评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贡献了一份玉树力量。

 

达普涌见闻

 

到达达普涌牧场的时候,是午后,太阳烈火般晒着,风却让我们不时裹紧衣裳。草原的气候变化无常,偶尔云朵翻滚处,就有雨点落下。这是八月底,终于又有机会来到海拔4300米的加桥村。

如约陪我前往的是上拉秀乡原乡长格扎,在达普涌等着我们的有村支书兼合作社理事长噶玛松保、合作社监事长仁增多杰、加桥村一社社长加参、三社社长阿多甫杰等人。我们都是相识七八年的老朋友了,这么多年,他们一直坚守在野血牦牛的繁育推广工作岗位上,着实令人敬佩。

达普涌牧场是加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四个牧场之一,也是盛名在外的千头野血牦牛种畜繁育基地。山坡上浩浩荡荡涌动而来的是两百多头野血牦牛,个头生猛粗壮,毛色油黑,自由自在地游走在绿色草地上。噶玛松保说,去年种畜大赛上获奖的三岁牦牛也在其中,它的经济价值已达三四万元。有一头牦牛格外引人注意,身形几乎是其他牛的两倍,浑身散发出威风凛凛的气势,完全是一夫当关的模样。格扎脸上浮出微笑,这是真正的野牦牛,从曲麻莱县拉来的,三岁,正当年。达普涌牧场现在拥有四头纯种野牦牛,由它们繁育而来的F1代和F2代,已被附近牧场闻讯抢购。所谓F1代F2代,是父系或母系是纯种野牦牛的子代和孙代,这些承袭了野性品质的后代也被称作野血牦牛。

我发现许多牦牛的牛角上染着红色,还有许多牦牛右耳上扎着耳标,一问,才知这些都是适龄母畜,大约有一百四十头,正在度过发情期,已经完成配种,估计来年春天就会有许多牛宝宝降世了。此地高寒,发情期较其他地方稍晚,而且野牦牛生性霸道专横,不允许其他公牛接近母畜,因此母牦牛的受胎率会受影响,产仔的时间也相应延后。

我们站在坡下简易公路边上,隔着网围栏,目光随着牦牛们的移动而移动。放牧员是一对夫妇,正骑着摩托车把牛群往这边山坡赶,远远就能听见他俩发出的驱赶牛群的声音,不一会儿,牛群慢慢聚拢过来,黑油油的一片。这对夫妇与牛群朝夕相处,相互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默契,牛群听从指挥,来到我们近前,一双双大眼睛不时抬起瞭一眼,又低头自顾自吃草。随着牛群跟过来的又有三头与众不同的牦牛,看上去个个健壮威武。格扎继续介绍:这几头你也认识,都是在拉嘎和色吾加家买的。

我想起多年前在色吾加家和拉嘎家与格扎碰过面。他说正是那次买到好牦牛的,当时返程时遇到下冰雹,路面打滑,连人带牛差点翻车。他指着其中一头牛让我看,这头就是在那次运输过程中挤掉了一只牛角,要不然是最好看的野牦牛。

拉嘎和色吾加我都熟悉,他俩是曲麻莱县有名的野血牦牛养殖户,牧场在长江源头杂日嘎那山区,临近可可西里无人区,是野牦牛经常光顾的地方。前些年时任州农牧局局长才仁扎西陪我去过多次,我住过他们两家冬季牧场的简易板房,在那里数过近在咫尺的星星,观察过他们的生活,也亲眼见识过野牦牛群穿雪而过的壮观景象。

格扎告诉我,上拉秀是纯牧业乡,而家养牦牛的退化日益严重,经济基础薄弱,是国家级贫困村,畜牧生产能否提档升级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最初工作是非常艰难的,首先是畜种问题,其次是草场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老百姓的观念问题。

当年他们奔波了好几天,实在找不上合适的草场,站在村主任的草场上现场办公时,格扎就要求村社干部要带头入股入社,嘎桑才仁村主任笑说你既然看上我的草场了,那我就服从组织入股。村支书噶玛松保也当即表示他的草场和牲畜入社,其他干部跟着全都交出了草场和牲畜。有了牲畜却没有放牧员,就由嘎桑才仁的女儿和女婿牺牲自己的时间来放牧和管理,这才打下了合作社最初的基础。然后格扎带着干部们挨家挨户去摸底调查、征求意见,根据意愿锁定,动员大家入股。实际上加桥村的老百姓那时候在观念上还接受不了野牦牛,他们说从来“野狼成不了看家狗,野牦牛成不了家牦牛”。合作社的第一年就是在老百姓的犹豫观望中度过的。到了第二年情况有所好转,因为看到第二代野血牛犊比家养牛犊个头大、生长快,活蹦乱跳,不易生病,思想观念上才有了转变。比如那年合作社给村民们分配了103头种畜,大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挑选野牦牛的后代了;再比如合作社的种畜不注意进入到别人家草场,草场主人断不会像原先那样严厉驱赶,而会任由其啃食,甚至希望多多停留,好让自家牛妈妈来年也能诞下野血牛宝宝。加桥村就这样在党员干部率先入社入股的带头作用下,最终以草场整合、牲畜入股、集体养殖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完成种畜改良,帮助百姓持续增收致富,顺利实现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全胜目标。

我尽量靠近围栏,想多看看它们。格扎时不时要提醒我一下,他担心我的羽绒服刮破在围栏的尖刺上。一眼望不到边的网围栏围住整个山坡,这片近三千亩的草场供眼前两百多头野血牦牛食用,整个夏季它们都在这个围栏里生活。

格扎说建成野血牦牛繁育基地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牛有了,草场有了,还得建网围栏,一般两米高的网围栏,完全能够圈住家养牦牛,但对于精力旺盛的野血牦牛来说,只是轻松一跃的事儿。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怕好不容易得来的野牦牛跑掉,六七天时间里轮流值班喂水喂料,慢慢接近,让野性难驯的野牦牛渐渐熟悉环境,与人相处也稍显温和。在加高围栏的过程中,格扎和村社干部们带领老百姓吃了不少苦,由于山坡陡峭,带着三米长的围栏杆上去非常费劲,再加上有些地方石头多,不容易挖深坑,栽杆的条件有限,得费更多的工夫,所以劳务成本远远大于网围栏的成本。即便这样,还是在两个月的加班加点后得以完成。

格扎有着敢作为敢担当的个性,因奔波在脱贫攻坚一线而以“放牧乡长”闻名,那时他脸庞黝黑,唇色青紫,带着他的移动办公车奔波在山坡牧场上,数月时间与加桥村牧民同吃住、同管护、同放牧,创建了繁育基地的基础,为玉树树立了生态畜牧业发展样板,他的做法也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获得诸如青海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玉树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玉树好人敬业奉献模范等许多褒奖,2018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选树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先进典型,2019年还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

 

来到加沙塘

 

加沙塘是加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第二个夏季牧场,也是带幼仔母畜的专用牧场。我们驱车赶到时,也有两百多头牦牛绵绵延延铺满了山坡,正准备前往名为南却达的山谷。南却达的意思是弯鼻梁,意指此处连绵起伏的山脊就像一条扭弯的鼻梁。

合作社已经在长年经验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分群管理模式,种畜和适龄母畜为一个群体,带幼仔母畜为一个群体,另外两个是杂畜群和出栏群,养殖方法也各有不同。噶玛松保讲述了他的观点,分群管理在目前来讲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群办法虽然没有规范性,但在实践中已经摸索出可行可靠的体系。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父畜、母畜、仔畜的分类,基本不会混群饲养,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同系产仔,不会造成近亲繁殖,以免影响后代质量。

母畜们带着三岁以下的仔畜慢悠悠地移动着,这个牛群明显比上一个种畜群活泼了许多,小牛犊们没一个安分的,都要热情地跑过来瞅瞅来客,然后迅速撤回妈妈身边,欢叫蹦跳的声音此起彼伏,真是惹人怜爱。母亲们则时时看顾着它们,用一种只有它们听得懂的语言、只有它们看得懂的眼神在亲密交流。看来这种分群法也顾全了母子彼此依恋的情感,保护了母畜的精力,保证了它们的食草量,便于母畜尽快恢复体力,仔畜身心健康地成长。

这片草山属于高山草甸草原,大约也有三千亩,牦牛们爱吃名为“钻姜”的软草,汁液丰富,有营养。这里春天一直到秋天草势都好,牦牛就啃着吃;冬天的时候风大,干枯了的草都被吹刮到地势凹陷处,牦牛们就以舔食为主。冬天没有鲜草的时候,牦牛们才肯吃饲料,这时也是补饲的时候,颗粒饲料主要由秸秆、青稞皮、青稞渣滓、青草等混合而成,足够补充体力。

站在加沙塘松软的草地上,看得出噶玛松保和几位合作社成员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年前我们在西宁碰面的时候,他就反复强调过良种繁育的诸多好处,串换、改良、推广,不仅提高母畜和仔畜的生产性能,提高繁殖率,更能很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和养殖成本。他从小双亲早亡,是由通晓畜牧生产的舅舅带大的,家里的生活用品也全是牦牛身上的东西,舅舅常说:牦牛是个宝,生产生活离不了。牧人们爱护牛羊也像爱护家人一样,前年雪灾的时候,拉嘎还在牵挂着已经卖给他们的牛,天天来电话询问草山怎么样了,牦牛怎么样了,如果大雪不停就把牛拉到他的草场上免费养,等雪灾过去再送回来。

噶玛松保还讲述了第一次买牛的经历,因为不会辨别野牦牛牛犊,就请才仁扎西局长帮他们选,但心里还是不踏实,“那么难看的牛犊!”第二年牛犊长大才发现,真是最好的牛,还拿了比赛大奖。现在看来从州内牦牛品种最有优势的曲麻莱、治多县等地引进野血牦牛和优质种公牛和母牛的策略非常给力,才仁扎西局长是真正的牦牛专家,一直诚心实意为他们着想,提供了无私的支持。才仁扎西局长、格扎乡长、拉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骑在牦牛背上的民族,驮在牦牛背上的产业”,就是要把野血牦牛种畜基地做大做强,科学饲养,保持畜群年龄平衡,保持草畜平衡,增加老百姓收入,让生态畜牧业发展得健康,发展得长远。

噶玛松保深感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建立后加桥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蓝了,牛壮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原来全村298户、1380人中就有建档立卡户124户、609人,现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人均收入逾万元;合作社目前牦牛总数过千头,其中野血牦牛近半,品种改良前景看好;近五年出栏490头,收入达到480万元,增收增效渠道日益拓宽;发挥“党建加合作社”的积极作用,村两委班子带头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冲锋在前,加桥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日新月异。如今振兴号角已响,美丽乡村在望,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对未来也更有盼头。合作社模式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省、州、市相关单位多次来到现场了解和调研,也先后承办了玉树州第四届种公牛评比观摩会和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八届玉树牦牛文化节。

我记得当时盛况,玉树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歌舞之乡、牦牛之地的美誉,来自省内外的宾客们在欣赏大美玉树的同时,参与牦牛文化高峰论坛,体验玉树历史悠久的游牧民俗文化,感受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蓝天白云下,州内各地的优质牦牛齐聚达普涌牧场,要在良种牦牛评选上大展风采,牧人们都是盛装而来,对自家的牦牛充满信心。人们围在各个围栏外,对栏里的牦牛们品头论足,一时间热闹非凡。工作人员们抽拉卷尺,紧盯地磅秤,把一头头参赛牛的胸围、臀围、肩高、体长、重量等等数据当场报出,省上专家锐利的眼神观察着牦牛的体型外貌,最终在综合研判中确定出等级评定。获得奖项的牦牛主人们立时兴高采烈,把数十条祝福的哈达挂到了获奖者的犄角上。

印象深刻的是几近被淹没在哈达里的雄性牦牛神情淡定,对人们的围观和赞叹也处之泰然。身边技术员告知我,玉树牦牛因与野牦牛栖息地相邻,野牦牛遗传基因不断渗入,所以体型外貌多带有野牦牛的特征,毛色多为黑褐色,嘴唇、眼眶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头大、角粗、皮松厚;髻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着筒裙,尾短并生着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这些都是判断一头牦牛是否出类拔萃的评判标准,有经验的专家或牧人对此通常一目了然。

抬眼望去,对面名为达各浓和曲各浓的山冈上绿草如茵,映衬着远方的雪峰,蓝天下呈现出辽阔幽静的意境。青山和绿水之间,有这样一群基层工作者和牧人们在共同维护和坚持,实是幸事。

说到生态环境,噶玛松保充满了自豪。

加桥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有效成绩,是玉树市环境卫生示范点。老百姓生态意识越来越强,对野生动物、草原植被、河水泉水都非常爱惜,有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熊、狼、雪豹、猞猁、白唇鹿、麝鹿、黑颈鹤、藏原羚、岩羊等好多动物。加桥村是三江源头众多水源地之一,日青曲、加桥曲等河流是澜沧江上游的支流,清波荡漾,无尘无染,静静地流向大河的怀抱。这里也有很多泉水,加桥泉、查青泉、查琼泉、勒加泉、勒述泉等,勒述泉边还有一株云杉,是方圆数十里仅有的一棵树,据说是一百多年前当地一位智者栽种的,在人们的世代保护下,竟神奇地活到了现在。

除了保证村子日常干净整洁,这几年还专门成立管护员巡逻队,加桥村现有110位管护员,九人为一组,每天沿着公路沿线分批轮值去捡垃圾,一年365天没停过。就连老百姓上山采挖虫草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带下来,从来不乱丢,也会将草皮填平复原。原来就这一项卫生清理就要花费很多人力和物力,现在全村人都自觉行动起来,村里村外面貌焕然一新。加桥村近年是以合作社产业发展为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最大、扶贫效果最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为迅速的时期,被评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单元,2022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牦牛档案

 

就在准备离开加沙塘牧场时我们巧遇了阿保地。

阿保地是陪同玉树市农牧局科技班主任才仁卓嘎等人一同前来督查工作的。我们相见很高兴,早就知道阿保地是玉树市畜牧兽医站站长,全国三农人物,在本地是响当当的畜牧兽医专家,干了一辈子兽医工作,有许多一线实践经验,还获得过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全国最美农技研究推广员”称号。我们站在草场上,热聊起兽医相关的话题。

玉树市兽医站一套人马挂四个牌子,畜牧兽医工作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检疫站和农畜产品质量检测站。每年春季以后就开始诊断疾病、注射疫苗工作,牛羊经过一冬消耗,一下子吃草量加大,容易引起肠胃疾病,因此“春防秋防”就很重要。现在由于牲畜调运频繁,牛羊的疫病种类也更多样,每年需要注射九种疫苗,其中有的疫苗药效仅能保持半年,还得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注射两次。涉及牛的就有OA型口蹄疫疫苗、小反刍兽疫疫苗、棘球蚴病疫苗、布鲁氏菌活疫苗、牛出血性败血症疫苗、无毒炭疽疫苗、Ⅱ号炭疽疫苗、牛病毒性腹泻疫苗、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等等。其中腹泻是病毒引起的,死亡率比较高,目前还没有专用疫苗,只能暂时用猪瘟疫苗来防治。大部分疫病在牲畜之间传染,也有像炭疽病、棘球蚴病、布氏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须特别注意防范。秋季主要是口蹄疫的疫苗注射工作,入冬前就要全力以赴完成屠宰场的冬肉检验。进入冬季后,主要精力就放在抗灾保畜和防疫宣传工作上。

我问这么大的工作量,那每年需要打多少针疫苗,有没有具体的数字。

阿保地笑道:传统观念上老百姓不愿意公布具体数字,因为牛羊是财富,担心来年有损失,所以有些忌讳,只愿意报概数;还有个原因是担心疫苗有副作用,比如布病疫苗有可能引起母畜流产、公畜患睾丸炎的概率提高等等。我们最初工作难度大,数字不准确,配发的疫苗就不准确,不发病则好,发病的话,就得向省上申请疫苗后期追加,不过只要我们工作做得好,省上州上都非常支持。现在不同了,乡亲们都有科学防疫意识了,配合得很积极,甚至希望多申请疫苗以备不时之需,这几年疫病的防范工作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阿保地还告诉我,随着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基础性的数字化录入也正在学习掌握中。比如牲畜系谱档案的建立就是一项重大进步,系谱档案是记录动物及其父母、两到三代祖先的编号、名称及生产成绩等情况的一份基本资料,起到识别个体、确定血缘关系、避免近亲繁殖、分析遗传多样性等的积极作用,对品种改良、选留种畜、保种选育、制定发展规划等有重要应用意义,是现代育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手段。

我们眼前的这群牦牛都有自己的档案,会准确记录它的父亲是谁、母亲是谁,哪年哪月出生,还包括每年的疫苗记录、配种记录,甚至防疫员的名字等等,每头牛都会有至少三年的系谱档案记录。从2019年开始,在政府的要求和支持下,全州正在逐步建立健全牛羊追溯体系,各个合作社和养畜大户们也正在落实系谱档案的规范管理。

我在阿保地的手机上了解到“牧运通”这样一款App,这是一个针对动物卫生综合监管的在线应用软件,通过备案的形式,与省州市县甚至全国构成统一平台,兽医等工作人员上传养殖动物的系谱档案及检疫信息,方便相关部门实时监控和监测、查询或统计,也为牲畜落地监管和动物检疫的跟踪监管提供了数据保障。

阿保地熟练地翻动着页面,介绍了相关链接,在“牧运通”上牧人可以随时对自己的养殖工作进行检查,目前玉树正在完善相关上传内容,像加桥村野血牦牛种畜基地的大部分牦牛已经上完“户口”,每头牦牛的耳标上都有四合一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码,父系母系是谁,出生地在哪里,保险上了没有,疫苗打了没有,哪位防疫员打的,所有信息都会显示出来。今后它们无论走到任何地方、任何餐桌上,都可以追溯到这里的源头,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安全。

阿保地感慨道:中国这些年发展天翻地覆,手机普及率高,牧民们都在用。虽然对兽医站工作人员来说,刚开始学习会觉得烦琐,原来只手写开个检疫证就可以,现在必须在现场用“牧运通”专用拍照系统给牦牛拍照片,才能将所有信息输入进去。尽管增加了工作量,但运用熟练以后会很方便,因此我们也准备做培训班普及这款App和牦牛系谱档案录入方法,牧民在畜牧业第一线,掌握了科技手段,就能提高工作效率,这是现代畜牧业管理必须掌握的技能。

 

熊及其他

 

应噶玛松保的邀请,我们乘车到了加桥村村委会驻地。正如他介绍的那样,整个村庄房屋建设规划整齐,街道宽敞,道路两旁的路灯和电线杆排列有序,蓝色的路牌标识和红色的旗帜格外醒目。远远看到占地阔大的四座畜棚和一座储草棚,还有一座学校、一座足球场,安静地矗立在暮霭中。村子中央便是村委会了,院子正中旗杆上飘扬着国旗,旗杆前有一座鲜红色的雕塑牌,上面镌刻着党徽和两排大字:上拉秀乡加桥村蒙托那义党群服务中心。没错,这里即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享誉省内外的蒙托那义的故土,他曾任上拉秀乡副乡长、民兵排排长,先后赡养11位孤寡老人,抚养4位孤儿孤女,照料了712户贫困群众,一生做过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好事,当时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他“草原活雷锋”的荣誉称号,并联合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学习蒙托那义活动的决定》。几十年过去,家乡人仍然以他为荣。

坐在洁净的“党群连心室”里,牛粪炉传来温暖的气息。聊天当口看到几人进进出出,神色凝重,低语着什么。一问,才知刚刚发生了熊害!村里一位牧人到冬窝子取东西,与已经在房里的熊狭路相逢,熊发起攻击,直接伸爪拍向牧人的额头,牧人猝不及防,转身夺门而逃,又被熊追上在后背上留下爪痕。这位牧人临危不惧,逃出屋子时顺手将屋门反锁,熊才暂时没能追出来,他得以保住性命。森林公安人员得知消息赶去牧人住屋,熊还在继续翻箱倒柜找食物呢,在人们的鞭炮驱赶声中它才从房中出来,从容离去。

看了传来的视频和图片,牧人的伤势不忍目睹……

谈到熊,在座的都有话说。

我才知道,在玉树称呼熊,都不用本名,而是用外号称呼它,外号之一是“阿哈玛”,意思是“坏得很”,外号之二是“茨登麦”,意思是“没有脚后跟”。前者是性格特征,后者是生理特征。称呼本名似乎不吉利,有招徕、呼唤之意。因为鲜有人迹的高山牧场常有熊造访,而熊寻找食物时的怪异行为就是搞破坏,说有的熊进家后,把吃不完的食物堆放在屋子中央,中间挖个坑,在上面撒一泡尿后扬长而去;有的熊很喜欢吃酸奶,但却要把吃不完的酸奶涂抹到墙上;还有的熊吃得少糟蹋得多,把肉啦面粉啦酸奶啦清油啦全部弄得一地,大有“我吃不完你们也别想吃”的气概。不过这家伙“聪明得很”,人们为避免损失,就把食物藏起来,但不管你藏得多仔细多严密,只要熊进家,那就没有它找不到的。

他们的描述中满是宽容。发生熊害的事近年时有耳闻,在自然生态环境日渐良好,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也日渐完善的今天,各种动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玉树作为三江源核心区,更是常有雪豹、野牦牛、熊等大型动物进入人类生活区域,经常被发布在短视频里引起好奇者围观,雪豹或熊在村庄里与人对峙、野牦牛在牧场与汽车搏击等场面堪称惊心动魄。一般情况下人类与动物之间各有地界,通常相安无事,尤其熊不会贸然主动攻击人类,但是迎面相遇、无路可走的时候,熊就会本能地举爪来战,据说熊非常害怕人脸,所以第一掌定会直扑人的面门。

熊一般也不攻击牛羊,攻击牛羊的主要是狼。根据我的经验,狼捕羊的时候“坏得很”,它不是捕一只吃一只,而是咬死一只立马再咬死下一只,逮着机会能让整个羊圈的羊群都团灭。立即就有同伴反驳我的观点:狼不是“坏”,它们是贡献者,藏族有谚语说“乌鸦的食物是自己的,狼的食物是大家的”,意思是狼不像乌鸦一样只顾自己吃独食,而是把绝大部分食物留给了其他动物们,兀鹫、鹰、乌鸦、狐狸甚至是狗,都得仰仗它的捕食,所以从它们的角度来看,狼是为大家服务的“好人”。

好一个别有洞见的生物链观点,所有在这条生物链上的生物,无所谓好坏,你生则我生,顺应自然法则,尊重生命规律,自然万物共生共荣,才葆有了如今三江源区的生物多样性。

此时格扎拿出一张淡黄色的纸张,说起保险的重要性。他现任玉树市人大副主任,这次来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调研畜牧业生产中受到野生动物伤害的保险制度。那是一张宣传单,写着“牦牛、藏系羊保险政策宣传”字样。有保费补贴比例、保险责任、理赔原则等内容,其中就有涉及野生动物伤害的也在理赔范围。就是说,如果牛羊受到熊或狼的袭击,保险公司都会给予不同数额的赔偿。同时,对人的伤害更是先后有《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青海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保险赔偿试点方案》等政策的保障。眼下大家最关心的受伤牧人,将会有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等相关单位跟进,给予及时治疗和赔付补偿。

……

 

原刊于《民族文学》2024年第2期

1709052611370271.jpg

梅卓,藏族,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青海作协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部落》《月亮营地》《神授·魔岭记》,小说集《人在高处》《麝香之爱》,散文集《藏地芬芳》《吉祥玉树》《走马安多》《乘愿而来》《玉树笔记》,诗集《梅卓散文诗选》等十余部。作品入选多种选集,部分作品翻译为多种文字。曾获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奖,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拔尖人才,第五、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青稞文学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读物提名奖等。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2407阅读 30 编辑:岗路巴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