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青海湖南岸的藏族服饰文化

青海日报 更欠智华 2024-02-04发布

据学者研究,藏族服饰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公元前一世纪前后,藏族先民的服饰就已经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这在后来的敦煌壁画中也有直观的展示。当时的藏族先民夏衣毡褐,冬则羔裘,衣则毛毼皮裘,服装的宽腰、长袖、大襟、束腰以及以皮裘制衣早已成俗,与今天安多地区的款式制作基本相同。

笔者的家乡是一个半农半牧的高原山村,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境内,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四面环山,风景优美。在传说中,当地的阿尼直亥山被称为“直亥三兄弟”,即长兄直亥热丹托麦、二哥直亥扎西东智、三弟直亥关却久美。从璀璨夺目的唐卡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三座雪山为背景,魁梧的直亥三兄弟头戴白色毡帽,古铜色的面部慈悲和善,带着金色大耳环,脖子上还有羊绒围巾,身穿藏袍大氅,披着金甲,右手持着羊毛飘扬的长矛,左手拿着缰绳和佛珠,还戴着插满神箭的虎皮箭筒和神剑,背着装有神弓的豹皮弓套,脚穿长筒靴子,骑着白马,威风凛凛。

话说青海湖南岸的藏族服饰文化1.jpg安多藏族女子服饰。马福江 摄

著名藏族学者更敦群培,在其著作《白史》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即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信仰的神祇,其服饰衣着实际上来源于当地的古代服饰文化。他举例说,印度恒河女神脚上的足钏、安多玛卿邦热(积石山神或黄河神)头戴的毡帽、中原地区观音菩萨身披的斗篷,就是这样。更敦群培所言不虚,唐卡上,阿尼直亥山神的穿着的确显现了海南藏族的服饰风格,最为明显的就是他们头顶上的白色毡帽。

雪白的毡帽

在笔者的故乡,每当过年过节,村民们就会戴上毡帽。记得小时候过冬,有的老人还会戴狐皮帽。狐皮帽颜色鲜艳,十分保暖,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现在国家禁止使用野生动物皮制作服装,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可白毡帽就不一样了,在农牧区依然可以常常看到那雪白的毡帽。现在的藏族年轻人崇尚流行文化,白色的圆形毡帽具有时尚元素,更让年轻人喜欢。还有几款黑色毡帽,是年轻人夏日野餐时必不可少的服饰。听奶奶说,以前,毡帽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毡帽由帽顶、帽沿、帽架三个部分组成。帽顶又尖又高,帽沿很小并用黑布镶边,帽带也用黑布。帽架是帽子的支撑框架,用红布遮蔽,据说红色有降魔的作用。毡帽里面用蓝布作衬布,蓝布代表蓝天并且有护眼的功效。擀制毡帽的材料,以三四岁羊的羊毛为佳,有较好的防水功能。其制作过程复杂又细腻。制作一顶帽子需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毡帽是用厚实且具有韧性的羊毛毡制成,有它保护头部,能够减轻刀砍、木棍和石头的击打所造成的伤害。在下冰雹和雨雪天,它能够防雨。高原的紫外线特别强烈,毡帽还有防晒的作用,有助于保护牧民的皮肤。这些都是毡帽的魅力所在。

适宜游牧生活的藏袍

家乡的藏袍有礼服与便服之别。礼服主要有用羔皮制作、冬天穿的“擦日”和春秋季节穿的氆氇。礼服所用材料贵重,制作过程久,需要付出相当高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只有在隆重场合或逢年过节时才穿。它美观精致,可以体现一户人家的地位和财富。父母会准备一套完整的礼服,在儿女成年或者嫁娶时送给儿女。

便服有普通的藏袍和用绸缎做的藏袍,是村民平常穿的衣服。高原昼夜温差大,所以白天人们会把右边的袖子脱掉,有时候双臂的袖子都脱掉,以便于劳作。

男式藏袍和女式藏袍,制作风格和穿衣风格都不同。男的穿藏袍时,提起藏袍下部至膝盖,用腰带束紧,上部十分宽松。穿女式藏袍时,先要直垂到脚面,再扎紧腰带,前面要平整,后面折皱要有序。腰带扎好后放下衣领,将提起的部分垂悬于腰部,自然形成一个宽大的囊袋,可以随身携物乃至放婴孩等。

藏袍很能体现村民的审美观念。在藏袍的领子、袖口、衣襟和底边会镶上绸子、彩布等,以前还会镶上虎皮、豹皮。而在藏袍上镶虎皮和豹皮,自有其历史渊源:吐蕃时期,赞普(吐蕃首领)通常给有战功的将士赐赏虎皮和豹皮,作为战胜者和英雄的标志。那些边上镶嵌的彩布也有规则,从外向内颜色是蓝、绿、红、黄、白等颜色的布料。高原除了短暂的夏季以外,其余的时候天气大多寒冷,所以,以前牧民几乎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穿皮袄。

服饰的形制与材质,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地域特征明显。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如今,在笔者的家乡,藏袍也渐渐成为一个礼仪习俗的代表了。

话说青海湖南岸的藏族服饰文化2.jpg藏族女子的银盾服饰。更欠智华 供图

笔者觉得最具特色的藏袍,莫过于“祖华”了,这是当地最古老的服饰之一。“祖华”即羊皮袄,又叫“白板皮袄”,多为冬季服装,选用绵羊皮制作而成。祖华比其他藏袍更暖和,皮质柔韧,既遮风挡雨,又保暖防潮,适合高原气候下经常在外放牧的村民穿。这种皮袄往往很宽大,摊开来就可以当作牧民游牧时夜间御寒的被褥,宽大的袖袍可以方便双臂自由运动,加长的袖笼可以保护双手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能够坦开的胸襟可以调节体温。所以,祖华保温、方便、舒适、实用,与高原气候及游牧生活方式十分匹配。

“牛鼻子藏靴”和琳琅满目的配饰

以前村民还有自己制作的藏靴,可惜现在不多见了,倒是寺院里的僧侣还保留着穿藏靴的传统。藏靴的靴底是皮革制成的。靴头有尖角,高约2厘米,略向内弯,因形似牦牛鼻子,故汉族人将它称为“牛鼻子藏靴”。靴筒用各色彩布饰面,颜色一般用淡红、深红、赤色三种面料交叉装饰,拼凑出各种当地民间传统图案。再加上靴头和靴脸的彩饰,一双靴子往往装饰得异常华丽。

当然,家乡人的着装少不了种种饰物的点缀,一般有手镯、耳环、戒指、藏刀、嘎乌、火镰、奶钩、腰带、辫套等。它们通常用金、银、绿松石、珊瑚、珍珠、天珠、玛瑙、蜜蜡等制作,佩戴之后显得格外华丽珍贵。当然,这些东西平时是很少戴的,只有在婚礼上和过节时才戴,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戒指、手镯和耳环是男女通用的首饰,而藏刀、噶乌、火镰则是男士最具代表性的饰物,它们大多具有实用功能。比如说藏刀是吃肉用的,嘎乌是藏族人的护身符,火镰是生火取暖用的。随着时代的推进和演变,它们的实用功能下降,装饰功能反而凸显。奶钩、腰带、辫套等是女子的首饰。贵南有“藏绣之乡”的美誉。这里的藏族妇女绣花技艺很高。在我们村子里,女子的诸多配饰中,辫套是极具代表性且不可或缺的饰品之一,是藏族女子独特的发饰兼服饰。辫套上用彩线刺绣,分割成几个框,间隔镶上各种珠宝。贵南的辫套以镶银居多。这种辫套也被称为“玛尔丹”,是姑娘出嫁必备的首饰,也是女孩子成年的一种重要标志。

家乡的服饰文化,从远古的蔽体御寒,到今天的视觉艺术,在悠长的千百年岁月中,不断演变、融合、传承、创新,将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倾注于飞针走线之中,绽放在皮缎棉麻之上,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服饰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袍中着衽、腰襟宽硕、袖笼长扬、彩料镶边等古老的藏族服饰传统依旧得到了传承。(原标题:缘自高原的审美与生存智慧 ——话说青海湖南岸的藏族服饰文化)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2592阅读 142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