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藏族法官、夏河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才让旺杰来说,奔波于群众家中,送达法律文书,或直接上门进行案件调解,是他工作的常态。为了一个案子,他常常要三番五次跑到群众家里去。 “要上诉吗?”在将判决书送到当事人手中,并仔细解释过判决的法律依据和判决书的内容后,才让旺杰用藏语询问当事人——一名向法院申请离婚的藏族妇女。当事人摇摇头。才让旺杰和同事婉拒了当事人家人的挽留,起身离开前往下一户群众家。 夏河县隶属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藏族聚居的县区。辖区8万人口中,近8成是藏族。 这位当事人家住夏河县拉卜楞镇,距离夏河县法院两公里多,道路虽然崎岖,但法院的老式“桑塔纳”轿车还能勉强开到村口。“这就算是最轻松的。”才让旺杰告诉记者,牧民群众大多居住在草原上,道路不通,开车难以到达,且游牧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居无定所。
最远的一次,才让旺杰和同事从早上8点半驱车出发,11点半下车后,一直徒步走到下午4点半,才到达群众家里。 但在藏区当法官,这些都不算是最大的困难。真正的障碍来自沟通。藏族群众多不擅长汉语交流,更不懂法律。“法官懂法律但不懂藏语,翻译懂藏语但不通法律”。 既精通藏汉双语,又通晓法律,双语法官才让旺杰深得藏族群众的信赖。曾在两起民事案件中接触过才让旺杰的夏河县麻当乡桥沟村村民英巴操着生硬的汉语告诉记者,村里人汉语都说得不好,也不懂法,上法院打官司是“天大的难事”。才让旺杰每次到村里来调解纠纷,讲到那些难懂的法律术语,都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耐心解释,给他们“上课”,“有他在就有底了”,英巴说。
许多法律术语在藏语中并没有对应的释义,才让旺杰需要吃透汉语意思,才能将其准确拆解成简单平实的藏语,传达给藏族群众。才让旺杰告诉记者,更多的时候,除了法律这根“准绳”,调判还必须结合当地的民俗风土,才能让当事双方信服,案结事了。 “这些年,夏河县法院能够用藏语实现口头调解的法官已经比过去多了,但能够藏汉文字互译的双语法官只有才让旺杰一个。”因此,才让旺杰还一人承担着全院法律文书翻译的任务。夏河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马忠德坦陈,当地通晓藏汉两种语言的人不少,但法院工作专业性强,门槛高,能进入并留下的并不多。 而在当地,各行业都需要双语人才,才让旺杰拥有的机会很多。但他眷恋这个职业能带给他的尊严感,“能通过法律帮助弱势者很有成就感。群众都是没办法了才来找法院,这是他们最后一道公正的防线。”因为工作尽责,才让旺杰也在去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 在甘肃省法院系统中,双语人才只有75人,仅占民族地区法院干警总数的5.7%。而其中,像才让旺杰一样,能承担开庭和从事法律文书翻译的仅7人。这一数字,远低于少数民族地区法院的实际需求。 所幸,在甘肃,一座少数民族法官培训学院已在筹备中,投用后,将能从现有的法官队伍中培育出更多像才让旺杰一样的双语法官,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运用法律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