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僧帽源流和象征研究

《历史学》 吴楚克、王浩 2024-08-20发布

微信图片_20210319140821.jpg摄影:觉果

摘要:僧帽是僧人修行时所佩戴的头衣类服饰,藏传佛教僧人的僧帽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和各个教派的成立而逐渐发展和变化,并且最终形成了一种脱胎于印度佛教而具有西藏本土化特点的藏传佛教服饰文化。僧帽样式因适用的宗教场合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僧帽形式,僧帽的种类因各个教派差异、僧人在僧团中地位而不同,僧帽的款式颜色的多样性背后蕴藏着深厚的宗教含义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藏传佛教;僧帽;源流;象征

影视和图片作品中,藏传佛教僧侣的帽子十分醒目,帽式多样,色彩浓重,视觉印象深刻。这样的印象加上藏传佛教四大派以颜色称呼为黄教、红教、白教、花教,就使僧侣们的帽子样式和色彩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青海陀乐寺阿旺嘉措金刚上师解释说:“为什么是黄、红、白、花?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红教宁玛派,做法式的时候,法师们戴的帽子是红色的,所以他那个就叫红教!是这么一个概念。那白教他做法式的时候,穿的衣服是白色的,所以就叫白教噶举派。这个花教萨迦派,他做法式的时候,这些大师傅们戴的这个帽子是花花绿绿的,所以就叫花教萨迦派。黄教格鲁派他做法式的时候,喇嘛戴的是黄颜色的尖尖的一个帽子,所以就叫黄教格鲁派。”?事实上,帽子颜色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标志性产物,背后有深刻严肃的含义,因此,需要对藏传佛教僧帽进行理论化研究。

一、藏传佛教僧帽历史源流和发展

(一)历史源流

僧帽,也叫法帽,指佛教僧人即比丘所佩戴之头衣,藏语称为格夏,是僧人在隆重的法会和日常修行中不可缺少的身份象征,人们正是通过参加宗教活动僧人配戴的帽子来确认他的地位、知晓他的法力、尊奉他的权威。格夏所代表的意义是在藏传佛教演变发展中逐步确定下来的,所以,只有从藏传佛教的历史当中才能看清格夏的轨迹。追溯藏传佛教僧帽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追溯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僧人的历史,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故僧人的服饰最早也源于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佛教在印度次大陆产生并逐渐向外发展,早在释迦牟尼时期,就曾对僧服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僧服与外道所穿不同,二是僧服具有因式因地性,三是没有任何饰物,四是符合戒律要求。”[1]戒律经典上将比丘众的衣服分成十三件,并给予规范,这些经典规范核心是让僧人断决尘世欲念,一心修行,所以,繁琐浪费的衣着都被禁止,新衣还要做旧,甚至专门利用别人丢弃的破布缝合成衣,很难想象今天华丽铺张的僧帽。而据《四分律》中记载,佛陀在听闻有比丘因头部受寒而头痛时,开许可以裹头,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头。僧人应剃发以示断舍离,不得以衣物进行装饰。佛教的八关斋戒中也有不以“香花曼庄严其身”,等等。由此可见,佛教中禁止僧侣佩戴饰物,帽子最开始并不是僧侣修行中的必需品,而只有当其发挥遮光保暖功能的时候,才可以佩戴。

佛教大规模地传入西藏源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而后至赤松德赞在位期间,迎请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建立了桑耶寺,并为七位吐蕃贵族剃度授戒。这七人被尊称为“七觉士”,开创了藏人出家的先例,并为今后藏族寺院制度的建立打下基础。桑耶寺也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寺院僧伽制度仿照印度式,他们的装束也效仿印度僧人装束,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外来佛教在吐蕃王朝的生根发芽,使得吐蕃内部佛苯之争愈演愈烈。九世纪中叶,朗达玛赞普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朗达玛的灭法标志着佛教在西藏的前宏期结束,在佛教转为地下的同时,却在民间生根发芽,得到普通民众信仰的支持,佛教从吐蕃统治阶级信仰的外来宗教,逐渐自上而下地转为平民信仰,是为佛教藏族化的开始。佛教逐渐在西藏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

由此看来,藏传佛教早期服饰帽子没有特殊要求,基本遵照传播者的服饰规矩,节俭自然,宜于修行。但西藏地处高原,气温较印度低,早晚温差大,白天日照强烈,传播者的服饰未必适应西藏地域气候。因此,经过印度佛教传入西藏的前弘期后,民间信仰阶段必然要求服饰帽子适应气候,服饰帽子的“地方化”需要是遵循自然环境的需要。

(二)历史发展

当时在西藏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有大批的佛经译师,他们的服饰形式多样,“多不戴帽,留短发,亦有戴尖顶僧帽,扁形僧帽,法冠者”。[2]公元10世纪后弘期之初,鲁梅·崔陈洛卓等十名卫藏人从喇钦·贡巴饶赛处受戒并拜其为师,[3]后来鲁梅·崔陈洛卓返回卫藏地区,临行时喇钦·贡巴饶赛赐给他一顶黄色帽子,并对他说:“你戴上这顶帽子就会时常想起我。”[4]从此,卫藏十人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噶当派教典派和教诫派的高僧们,都戴上了这种黄色的帽子。

噶举派开创了活佛转世制度,使得藏传佛教由理论到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奠定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基础。噶玛噶举派第二代祖师噶玛巴希被元宪宗蒙哥封为国师,[5]并赐给他一顶金边黑帽,从此开始了黑帽系活佛的传承。而噶玛噶举派另一个重要派系红帽派活佛,缘起于元朝皇室赐给该教派创始人扎巴森格一顶金边红帽,从而开始了红帽系活佛的传承,黑帽和红帽作为噶玛噶举教派传承的标志出现。从那时起,僧帽被赋予了新的宗教含义。

公元15世纪初期,宗喀巴大师创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7]并率先戴起一顶黄色的桃形“修行帽”,表示其严守戒律进行改革宗教的决心。于是,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僧人配戴黄色僧帽成了教规,此后格鲁派的僧人都戴黄色僧帽,格鲁派又被称为黄帽派。第悉仁鮮巴执政的鼎盛时期,为了压制格鲁派,发布了严禁三大寺的僧人参加拉萨传召法会、禁止戴黄帽的法令。[8]当时,格鲁派僧人便把僧帽做成里外两色,即里面为红色,外面为黄色。在寺内时黄色朝外,出外时翻过来红色朝外。[9]

格鲁派僧人执掌西藏政权的政教合一时期,僧官的服饰也随着中央政权的稳固而增加了新的元素。噶厦政府时期,“僧官夏季戴圆盘高顶唐秀帽,夏季重大仪式时戴白色绸缎高顶嘎夏帽僧官、活佛冬季骑马出外时戴马帽达夏帽)。”[10]至此,以格鲁派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僧帽样式和规格逐步确定下来。

二、藏传佛教僧帽的种类及象征意义

藏传佛教僧人所戴僧帽种类多样,形态各异。其分类方式也同样体现了多样性。按教派可以分为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法帽;按颜色有红色、黄色、白色、黑色、红白黑花色等法帽;按佩戴的场合分,有普通法会、祈愿大法会和日常修学的法帽;按僧位分,有教派创始人、转世活佛、高级僧人和普通僧人法帽;按样式分,有桃心形、扇形、鸡冠形、盖子形、簸箕形等,按季节分,有冬帽和夏凉帽之分。各个教派虽在判教理论和修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在长期发展中,各个教派既突出本教派的特点,又对其他教派有所吸收和借鉴,因此按历史发展分,亦可分为各教派共有的僧帽和各个教派所独有的僧帽。

(一)班夏

班夏意为“班智达帽”这类帽子在各种佛教宗派和佛学院中都很常见。在古印度,班智达为大学者、博学者的意思,代表修学的最高学位。相传班智达帽最早由阿底峡经克什米尔传入涉藏地区,并为各教派所使用,在格鲁派奠基人宗喀巴大师之后固定成为藏传佛教寺院中大学者的标志性法帽。班夏分“班仁”和“班通”两类。班仁意思是长班智达帽,班通意思是短班智达帽。精通大小五明学科的班智达才可戴“班仁”,只精通五明的学者只能戴“班通”。班夏在整体上呈桃形,班仁两侧的延片较长,垂至肩膀并覆盖住耳朵,而班通的延片则相对短一些。因其外观恰似心形,因此在格鲁派中,班通也叫菩提心帽。因班智达帽有一个高高的尖顶,“象征智慧锐利,也象征佛法至高无上的中道观,两块延片则代表二义谛。”[11]有的僧帽有三条平行的横线,代表通晓三藏经典。宗喀巴大师为表示崇戒,改戴黄色版,三线简化掉。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师可戴班夏,其他僧人则不能戴。格鲁派为黄色,其他教派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均为红色。

(二)萨夏

萨夏为萨迦法王帽,也可看作是萨迦版的班智达帽,萨夏以红色氆氇为料,帽顶微呈弧形,帽檐两边延片不垂下,而是左右对折,向上翻起至帽冠处并交叉盘在头顶上,在帽子前方形成一个人字形。其他教派的班夏是尖顶,而萨迦班智达所戴的帽子顶上却是圆的,“因萨迦班智达在其上师扎巴坚赞圆寂时为了表示哀悼,把帽子剪掉了,便成了圆顶。”[12]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而俄尔派僧人最早佩戴,因此也被称为“俄尔帽”。近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成了萨迦派的标志法帽。“其左右两侧都向上翘并且连在一起,其右侧象征着经文,左侧象征着妙果。”[13]

(三)孜夏

孜夏是藏传佛教僧人普遍使用的帽子,也是涉藏地区独有的僧帽。帽身用锦锻或氆禮制作,上面有许多羊毛编成的穗子,因形似鸡冠,有人称之为“鸡冠帽”。孜夏分为卓孜玛和卓鲁两种,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卓孜玛的冠穗是拢在一起的,而卓鲁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鲁,大小执事僧则戴卓孜玛。扎什伦布寺内密宗僧人和有学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玛,其他僧人则一律戴卓鲁。布达拉宫的僧人和扎什伦布寺僧人所戴的卓孜玛其顶端略弯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在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僧人也戴这两类帽子。在安多地区,有一种叫登夏的僧帽,是这种帽子的变体,帽体呈圆形。格鲁派的孜夏通体呈黄色,萨迦派的孜夏为红色冠穗,黑色帽身,白色镶边。红、黑、白三种颜色分别象征文殊、金刚手和观音菩萨,与其祖寺萨迦寺的围墙花色相同。其他教派的孜夏则为红色。整顶帽子代表佛法僧三宝俱全,穗子代表贤劫千佛,因此汉语中也有被称为千佛冠的说法。

(四)乌金贝夏

乌金贝夏也叫作白玛同垂,意为莲花帽,为宁玛派所特有的僧帽。传说此帽为藏传佛教的奠基人莲花生大师所戴。这种帽子“里外共两层,象征密宗生起和圆满次第;帽子有三个尖,象征佛的三身;帽子的五种颜色,象征果五身;帽子上的日月图案,象征方便智慧的结合;蓝色的帽沿,象征誓言永不改;金刚顶饰,象征禅定坚不可摧;帽顶鹰羽装饰,象征至上的佛法。这种帽子又称萨霍尔班智达帽,是当年萨霍尔王献给莲花生大师的。”[14]它是宁玛派的主要帽型,僧人和非教派导师均可佩戴。莲花帽型多种多样,帽体大小,饰物多少因宁玛派各分支而有差异。

(五)噶举黑帽

噶举派内部支派众多,除了最早的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外,另有“四大八小”之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噶玛噶举的黑帽,即堪卓崩夏,意为十万空行母帽。民间传说黑色的法帽是空行母送给第一世噶玛巴的礼物,是用十万个空行女的头发编织而成,只有有缘分的人才能看得到,堪卓崩夏因此而得名。第二世噶玛巴担任元帝师时,由蒙哥汗所赐一顶金边黑帽,并随噶举派的活佛转世传承至今,此一系也被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帽子为黑色盖子形,帽前饰有十字金刚杵,象征着降魔镇邪,帽侧有祥云图案延展至帽前,象征吉祥殊胜,“日月形状象征慈悲与智慧”。[15]另外一种和黑帽齐名的就是噶玛噶举红帽系的红帽,即堪卓夏玛尔。元朝皇帝赐封黑帽系第三世活佛让琼多杰之弟子札巴僧格为“灌顶国师”之称号,同时赠一顶红色僧帽,这顶红色僧帽就是噶玛噶举红帽系活佛名称的由来,噶举派的红帽系被称为夏玛巴或红帽噶玛巴。其帽样式与图案与黑帽的类似,帽前配以三层珠宝装饰,帽侧祥云图案延展至帽后侧。这两种帽主要为噶玛噶举派活佛的法帽,用于大型法会或灌顶仪式中。

(六)达夏

达夏最早由噶玛噶举的创始人达波拉杰(也叫冈波巴)佩戴而得名,此后便开始普及。帽体高且宽,呈扇形,侧边宽布带下垂并延展至肩部。布带经常被上叠卷起,从侧面看又像一个筒形。在唐卡中,这种帽子一般被绘制成红色,现实中则通常是由金色丝质的织锦制成,并配以装饰性的植物和羽毛,保持了从冈波巴及其弟子处传承下来的噶举派的独特性。这种帽型是噶举派的主要头部装饰,而格鲁派第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也佩带了形状类似于扇形的帽子。曾被蒙古的当巴至尊、国师章嘉大师和其他一些藏传佛教大师所借鉴。

(七)五佛冠

僧帽的种类除了上述这些以外,密宗高僧举行重大宗教仪式时所戴的五佛冠,冠帽前部为不同颜色的五瓣并排连缀,上绘五种姓如来等五佛的佛像或者种子字,冠顶为表示五方佛的装饰顶髻,象征着五佛的加持。五佛象征五智,“中央峨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悶佛,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其身色依次为黄、青、绿、红、黑,表示众生身心当体是佛之义。”[16]凡有隆重法会仪轨(如放瑜伽焰口)其中央的主座和尚必戴此冠。在15世纪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释迦益西(1354-1439年)担任明帝国师时,永乐皇帝赠与他一顶黑帽,并赐予大慈法王的封号。帽身除了五佛以外,还有日月图案象征慈悲与智慧,顶端三颗珠子象征佛法至高无上和佛法僧三宝俱全。

(八)其他

除了比较常见的集中僧帽外,其他的僧帽还有禅师在参禅和法事时所戴的禅师冠拉萨地区僧人戴的红色或黄色的簸箕形的格桑斯友夏凉帽,等等。

三、藏传佛教僧帽的特征及文化特点

(一)实用性

帽子最初的功能,就是保护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头部。虽然在早期印度佛教中,并没有对僧人的僧帽作出明确规定,但是释迦牟尼所订戒律中,有因时因地性的要求,即便宜之法。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光照强烈,因此帽子在御寒遮阳等功能性方面,要超过其他佛教地区。同时,藏区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也为僧帽的制作提供了原材料。从制作僧帽的材料上说,有氆氇、毡子、皮毛等多种原料。由于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藏传佛教僧人的僧帽在取材上比印度更加多样,并且在禁用动物皮毛方面有所变通,使其更好地适应了高原地区僧侣的生活和修行的实际情况。

(二)多彩性

在僧帽使用的颜色方面,格鲁派自宗喀巴大师起,均以黄色僧帽作为自己的教派标志。内地的中央政权皆以黄色为尊贵色,因此在格鲁派执政时期,黄色不仅是格鲁派的标志,更是西藏政权权力的象征。格鲁派戴黄帽有其历史原因,其形状有丰富的内涵:“(黄帽)前端合掌双运齐,释迦化身着金黄;绒线冠穗现佛祖,无计冠氍法八万;并兴福智资粮足,帽片两块二义谛;赤红帽缨似飘仙,镶边白线护法在。”[17]除格鲁派以外的其他各教派所戴僧帽有红色的,白色的和花色等颜色,各种颜色不但是区别教派的标志,更因藏传佛教中颜色代表的宗教意义而有差别。“红色象征怀爱,黄色象征增益,蓝色象征调服,白色象征消灾,蓝色象征救苦。”[18]萨迦派的主寺萨迦寺的外墙上涂有红、黑、白三色条纹而被称为“花教”。红色象征文殊菩萨,白色象征观世音菩萨,黑色象征金刚手菩萨,其僧帽也由这三种颜色组成。

(三)象征性

藏传佛教中,僧帽的宗教意义体现在象征性上。宗教不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僧帽除了基本生活必需外,还具有宗教文化方面的象征功能。作为上层的喇嘛、活佛,其法帽除了御寒保暖和遮光蔽日等基本功能用途以外,更多地标志着其阶层位置、仪式场合、法力修行方面。头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各种宗教皆有将头部作为神圣部位的传统,藏传佛教更不例外。僧帽的使用,既象征着僧人的威仪等级,又象征着佛法的至高无上。僧帽与僧衣的穿戴和搭配,作为日常的功课和修行的一部分,已经打上了深深的象征意义,给信众脑海里印下修行的庄严烙印。哪种场合戴哪种僧帽,象征着是否合乎戒律、是否如法,既显示僧人的端庄和威仪,也是其修行成果的外在体现。

(四)标识性

在教派僧团内部,僧服是身份认同的符号,在僧团外部,是区分不同派别的标志。如格鲁派的黄色僧帽,萨迦派的平顶班智达帽,噶举派大宝法王黑帽和普通僧人僧帽的身份区分。对僧人来说,僧俗服饰的区别,不仅可以减少来自外界所设置的修行障碍,同时对自身的修行也是一种约束和监督。同样,不同教派间所设立的服饰差异体现了不同教派的判教思想,标志着对各自修行方式的探索和不同修行的规范。在藏族社会,藏传佛教僧侣是重要的群体,他们依存于社会而存在,同时又通过一整套信仰体系和实践活动对社会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僧侣僧帽特殊的标识不仅可以起到身份辨识功能,还可以起到规范其行为的作用,而且在游牧民族生活习惯中,帽子往往是尊贵和个性的象征,不同的帽子会增加配戴者的自信和自尊。同样,僧人的僧帽也能够有效地发挥尊严的象征并起到调适僧人心理的作用,增加修行的动力以及僧侣组织的归属感。

(五)仪式性

在涉藏地区,僧人除了外出可以穿俗家服饰外,在不同的宗教场合仪式,就要着不同的僧衣僧帽。在隆重的宗教场合或者平时修行生活中,都要着僧衣戴僧帽。因特殊场域要求,对于僧帽佩戴也会因人而异,方便而行。在正式的法会场合,宁玛派穿红色僧服,戴红色僧帽;噶举派穿白色僧裙和上衣;格鲁派则戴黄色僧帽。藏传佛教中尤以密宗的宗教仪式最为繁琐复杂,而仪式中的法师,既是引导弟子、开释经文、冠顶加持的上师喇嘛,同时又是佛陀在人间的化身,即四皈依中的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藏传佛教的仪式性决定了僧侣的多角色性和多种功能性。藏传佛教每种仪式,根据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礼仪,构成了佛教文化中特殊而又略带神秘的文化现象。

总之,佛教因传入雪域高原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这是因为藏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培育起藏族独特的习俗和传统,喇嘛们的服饰居住饮食当然植根于藏族文化之中,正如僧帽与平民帽一起、僧俗大众一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文化,成为藏族物质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藏传佛教是宗教中国化的典型,僧侣利用智慧、想象力和勤奋努力,将丰富的精神文化物化成缤纷多彩、造型各异的僧侣服饰,呈现藏传佛教服饰文化的多元性。僧侣通过僧帽的选用和佩戴,将佛教修行与世俗观念相融为一,体现出了佛教圆融无碍的境界。

参考文献:

[1][4][9][17]次仁白觉著.达瓦次仁译.藏传佛教僧服概述[J].西藏民俗,1995,(4).

[2][11][14]杨清凡.藏族服饰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17.213.213.

[3][5][6][7][8]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28.113.125.178.184.

[10]罗桑开珠,编著.藏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137.

[12]曲世宇.唐卡中的佛菩萨上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62.

[13]图奇著.耿升译.西藏宗教之旅[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144.

[15]罗伯特·比尔著.向红笳译.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86[16]罗桑开朱佛学原理概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59.

[18]罗桑开珠.藏传佛教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402.

原刊于《历史学》2021年第一期 注释略(责编:谢英)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2259阅读 17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