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艺术的设色风格及传承发展研究

《艺术百家》 伊尔·赵荣璋 2024-08-29发布

微信图片_20200821135119.jpg摄影:觉果

摘要:文章通过对唐卡设色构成学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唐卡绘画设色构成包括佛学构成、美学构成、物理学构成三个方面。结合考察调研,文章对目前广泛流传的唐卡画派“勉唐派”“噶玛嘎孜派”“勉萨派”的设色艺术风格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发掘和研究唐卡矿物质颜料,特别是其在唐卡绘制中科学使用对唐卡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唐卡绘画;藏传佛教;设色构成;矿物质颜料

引言

唐卡是藏民族独特的传统绘画,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与宗教有着密切渊源关系的唐卡绘画,在藏民族的宗教文化和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兴盛与发展,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唐卡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延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既要抢救性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而传统的艺术。应该在多学科领域、从多角度挖掘唐卡艺术精髓,不断探索时代赋予唐卡这门传统绘画的新生命和意义。

目前,唐卡研究多侧重于对唐卡的宗教体系、表现内容、风格流派及其历史沿革等领域的探索,而从唐卡绘画的设色构成学及其制作材料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专门研究者尚不多。特别是对唐卡设色中矿物质原料提纯,色彩的配比、调制、应用和科学检测,唐卡的抢救性保护与长久保存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还相对薄弱。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旨在得出可用于指导唐卡绘制的设色规律及其色彩配比关系的理论体系,使唐卡画者在设色构成学方面能够广泛汲取油画、壁画、国画设色的表现技法和色调处理手段,提高唐卡画者的色彩审美观和艺术表现能力,从而使唐卡绘画朝着科学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研究唐卡设色构成学的主要目的,对保护和传承唐卡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一、唐卡绘画的设色构成

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发现,唐卡的主要传承流派有“勉唐派”“噶玛嘎孜派”“勉萨派”,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在对不同流派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采访和了解的同时,对他们创办的画院和传承画派的艺术风格、设色构成进行专门研究证实:对唐卡绘制的设色构成和矿物质颜料的开发及科学使用进行研究,是保护和传承唐卡绘画艺术的重要方面。

唐卡设色艺术构成理论主要包括佛学构成、美学构成、物理学构成三个方面。

(一)唐卡设色的佛学构成

唐卡在设色理念和表现技法上受到佛学色彩观念和宗教仪轨的影响和制约,除了在构图和造型上严格按照藏文《大藏经》“工巧明”中《佛造像量度经》《绘画量度经》《佛说造像量度经疏》即“三经一疏”的要求绘制佛尊形象外,在绘画设色上必须遵循唐卡设色的佛学构成原则。画师们必须“表现共同的佛教题材,传达同一个佛教理念,遵循着唯一不变的造像规范”[1]187。

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唐卡的设色构成中凝聚着浓厚的佛教色彩。藏传佛教佛学体系在设色构成学中分为“金刚系”“历神系”“救主系”“天女系”“度母系”等五大神灵系统。根据佛学的色彩定义,每个神灵系统均有其不同色相(“色相”即颜色的相貌特征和定义)的色彩标识。各神灵系统都有一个主神和反映其特征的主色相。金刚系列主神“大威德怖畏金刚”,主色相为黑色;历神神灵系统的主神“赞”,主色相为红色;救主神灵系列主神“观音”,主色相为白色;天女神灵系列主神“吉祥天女”,主色相是蓝色;度母神灵系列主神“绿度母”,主色相为绿色。这些都是唐卡画师们必须遵循的设色法则和约定俗成的绘画习惯。

从佛学的方位色彩属性来讲,不同方位代表着藏传佛教对宇宙万物的不同理解和定义。用一种具有特殊内涵的色相来表示不同的方位和定向,也是唐卡绘画设色的基本规则。藏传佛教密宗教义所代表的“五智五方佛”就是用红、黄、蓝、绿、白五种色相来表示其特殊的方位定向和宗教内涵。

黄色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色相标识。因此,黄色在唐卡设色的佛学构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院建筑、壁画以及唐卡设色中可以略见一斑。

(二)唐卡设色的美学构成

唐卡设色当中之所以常用红、黄、蓝三原色和白、黑两种对比极为强烈的“极色”来表现事物,除了佛教含义外,与藏民族的色彩审美观有着密切关系。“藏族热爱对比强烈的黑白色系,更喜欢鲜明、响亮、饱和度极高的‘红’‘黄’‘蓝’三原色来装饰并美化生活。他们无论在唐卡绘画、壁画还是服饰艺术中都喜欢用对比强烈未经调拌的原色向人们展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以及雪域高原民族那耿直、忠诚、勇敢、深沉、豪迈的民族个性,充分体现出本民族庄重、沉雄、质朴的美学思想。”[2]48

绘制唐卡的画师们大多数出自藏民族,其绘画风格自然受到他们特殊的审美取向和色彩观念的影响。唐卡画师在遵从统一的宗教绘画语言和文化符号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原地区“青绿山水画派”以及印度、尼泊尔绘画风格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渗透到唐卡画师们的绘画设色表现中。于是,唐卡设色便成为长期以来画师们博采众长、汲取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他们约定俗成的宗教象征意义和美学思想的体现。

(三)唐卡设色的物理学构成

绘制唐卡所使用的颜料主要是融水性矿物质颜料和一部分植物颜料。我们把这些颜料的物质形态的变化,如单质化合物、混合化合物以及金属物质与非金属物质的改变,矿物与植物的合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合成,天然存在的物质与人工合成的物质、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所形成的变化与合成过程,称为唐卡设色的物理学构成。

矿物质颜料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早有记载。我们熟知的“丹青”一词,其本义就是两种矿物质颜料。“丹”是朱砂,“青”即石青,是指提纯之后的矿物质颜料,故“丹青”一词便成为绘画艺术的代名词。这里的“丹”实际上就是唐卡矿物质颜料中的“赤石粉”,国画颜料中的“朱砂”,油画颜料中的“印度红”。“青”指蓝铜矿、青金石,属于蓝青色系。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青”在唐卡矿物质颜料中指“藏青”,国画颜料中称“石青”,油画颜料当中指“群青”,是介于“普鲁士蓝”与“湖蓝”之间的蓝色。“丹”与“青”都是唐卡设色不可或缺的矿物质颜料。唐卡矿物质颜料在色调组成上包括“暖色系”“冷色系”“无色系”“中性色系”四个部分。冷色系主要有:群青(藏青)、湖兰(孔雀石粉)、翠绿(绿松石粉)。暖色系主要有:土黄(熏黄石)、金黄(金粉)、中铬黄(“巴拉石”粉)、朱红(朱砂粉、赤石粉)、土红(珊瑚粉)。中间色系主要有:银色(银粉)、赭石(赭矿石粉)、熟褐(褐石粉)、生赭(赭青石粉)。无色系主要有(极色色系)有:石白(白石粉)、煤黑(墨石粉)。植物颜料主要有:柠檬黄(柠黄)、姜黄(淡黄)、藤黄(中黄)、藏红花(藏红)等。

矿物质颜料色彩鲜艳、纯净,具有很强的遮盖性和稳定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它们之间互相调配不易发生色彩性质的改变,但是,如果矿物质颜料与植物颜料调合,则易改变色相性质,不仅容易形成画面皲裂,还会导致色性改变,致使画面在短时间内色相、色调、明暗等发生变化,形成灰、脏、暗等负面效果,破坏画面色调关系,稳定性较差,不易长久保存。目前绘画市场上出售的水粉画颜料、水彩画颜料、丙烯画颜料均属于人工合成的聚合颜料,是将颜料粉调和后与丙烯酸乳胶混合制成,其色性极不稳定,在常温条件下容易变暗、变灰,甚至发生皲裂、脱落等现象。为了使唐卡绘画作品长久保存并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唐卡绘制过程中应该杜绝使用化学合成颜料。由此可见,研究唐卡设色的物理学构成不仅对唐卡的保护、保存、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唐卡的历史断代研究、艺术鉴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欧洲早期古典油画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其画面色彩依然鲜亮如新。除了在色明度、饱和度等方面有一些变化外,色相的冷暖、原色基调均未发生根本变化,尤其是画面中土黄、土红、赭石、熟褐、群青、翠绿、印度红等矿物质颜料的色相依然鲜明。画面除色明度、色纯度有所降低外,大部分色彩的色相依然历久弥新、明确可辨,色彩关系和谐统一。这一切与画者在绘画过程中科学而合理地使用矿物质颜料作画密不可分,也从侧面反映了画家在设色构成学和艺术表现能力方面的独特造诣。

色彩是唐卡艺术非常重要的绘画元素。不论一幅唐卡作品造型多么准确、生动、逼真,一旦失去色彩,那么它将会变得苍白无力,黯然无光。因此,矿物质颜料的科学使用和艺术表现对唐卡绘画来说尤为重要。唐卡绘画使用提纯后的融水性矿物质颜料进行作画。矿物质颜料具有色相沉着,色质纯净,保和度高,覆盖力强,色性稳定,不易氧化,能够耐受光照射与气候条件变化和局部温度的影响等特点,尤其是融水性矿物质颜料不会皲裂、脱落,适宜长期保存,这就是唐卡绘画作品一千多年来色相不易发生变化且保存完好的设色秘诀。

以上三项设色构成,是唐卡绘画设色构成学的根本,对研究唐卡绘画的设色原理及其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勉唐派”“噶玛嘎孜派”“勉萨派”唐卡绘画的设色风格

(一)“勉唐派”唐卡绘画的设色风格

“勉唐派”在藏族地区流传较为广泛,传承与发展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传承人有西藏“宫廷画派”丹巴绕旦,青海省“热贡唐卡艺术”娘本、西合道、扎西尖措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他们在唐卡绘画的设色表现上有以下特征。

1.“热贡唐卡艺术”设色:深沉庄重、雄浑质朴

“热贡唐卡艺术”主要代表人物娘本在继承和发扬先辈夏吾才让的绘画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设色特征,其唐卡冷暖色相对比强烈且富于变化,画面色彩丰富,色调和谐、统一。在处理彩唐设色画面亮部色彩时,“亮”而不“跳”,暗部“黑”而不“漆”,色调鲜明而不艳俗。画风厚重、坚实、硬朗,颇具版画效果。画面色层过渡自然、协调,色调感较强。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取长补短,吸取了中国画工笔重彩的艺术精髓,尤其是“铁线描”功夫精湛独到,巨幅唐卡作品呈现出浓墨重彩、气势恢宏的设色风格。娘本在“红唐”“黑唐”“金唐”设色处理中匠心独运,大胆创新。通过红、黄、蓝三原色的反差对比,在强化主体形象的同时,采用“点衬对比”“呼应对比”“互补色对比”等方法,消除了传统唐卡“红唐”“黑唐”“金唐”画面中“漆”“板”“匠”“滞”的沉闷与呆板气氛所造成的不悦心理感受,不仅增添了画面人物塑造的精气神,同时也凸显了“红唐”“黑唐”“金唐”绘画表现中庄重、古朴、沉雄的艺术特色。

以西合道为代表的唐卡绘画设色理念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借鉴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创造的“光影塑造法”,在唐卡设色中巧妙融入油画技法中“光”与“影”的处理方法,通过色彩对比强调光线的特殊作用。利用光源色、环境色与固有色的对比变化,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始终处于一种特殊的光影氛围中。西合道善于用“光”与“影”为核心将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集中统一在高度和谐、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作品色调鲜明、亮丽、熠熠生辉。这与西合道早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研习经历和大胆融合西洋绘画表现技法是分不开的。油画技法与藏族传统唐卡绘画结合在一起,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创新发展是西合道唐卡设色的独特之处。

2.“宫廷画派”设色: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以“勉唐派”传承人丹巴绕旦为代表的“宫廷画派”唐卡设色艺术突出表现为:造型精准,刻画细致入微。色彩对比强烈,色相渐变微妙、自然。丹巴绕旦在色调处理上擅长蓝绿色系的绘画表现,辅以群青、藏青、酞青蓝、湖蓝等色相,其作品冷色调为主。作品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深邃感、悠远感、意境感。画面中所营造的静谧祥和、浩瀚宇宙、妙音天籁的特殊意境令人称赞不已,流连忘返。他特别注重在冷暖色调丰富、多变、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讲求绘画肌理的表现。他的唐卡作品画面层次丰富多彩,构图布局疏密有致、错落得当,造型精准到位,尤其重视对画面每个细节的深入刻画与精心塑造。在佛教人物的塑造中,无论是和蔼可亲的佛宗形象,还是忿怒凶悍的护法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从命题到起稿,从构图到比例,从设色到铺色,从造型到刻画,从“开脸”到“点睛”,丹巴绕旦都严格遵守《造像量度经》的法则。他主张“大处入手,细节取胜”,可谓“大处装乾坤,小处穿针线”。画面局部的每个花瓣、花蕊,每个云纹、衣纹、火焰纹,每个缯带、叶冠、发髻都处理得精细入微。从着色到晕染,从描摹到勾勒,一丝一毫都不放过。所以他的作品既有壮伟华丽、气势磅礴的一面,又有精美细腻、刻画入微的一面。丹巴绕旦是“勉唐派”唐卡传承的一代宗师,其唐卡作品是延续西藏“宫廷画派”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典范之作。

丹巴绕旦的唐卡艺术在恪守根本、不失传统的同时讲求艺术品格与品位。他强调:“唐卡既不能忘了艺术的根本,更不能忘了文化传承的根本。”这两个“根本”便是丹巴绕旦在宗派传承与唐卡艺术追求中的“灵魂”。

(二)“噶玛嘎孜派”唐卡绘画的设色风格

“噶玛嘎孜派”唐卡绘画的设色风格表现为色调明快、亮丽,画面层次丰富,极具景深感、立体感、空间感。

“噶玛嘎孜派”唐卡的代表人物根求扎西和其宗派画师们本着“抢救与保护中求传承,改革与创新中求发展”的宗旨,积极弘扬唐卡传统文化,使“噶玛嘎孜派”唐卡艺术在发展与传承中独树一帜。根求扎西巧妙吸收了“青绿山水画派”在风景绘画中常使用的“透明色晕染法”“薄厚过渡法”“明暗虚实渐变法”“色相反衬对比法”,在营造画面氛围的同时用冷色相渐变的方法“推远”画面的天空、远山、云彩(冷色系色相具有“收缩”性能,形成“推远”物体的视觉感受);再用暖色相渐变的方法“拉近”画面表现的主体物形象(暖色系色相具有“扩散性能”,能产生“拉近”物体的视觉感受);同时利用“散点透视”与“成角透视”相结合的绘画手段让画面的“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通过冷暖色调的渐变处理展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中的珍禽异兽、彩云祥瑞、花卉纹饰、宝物法器等被塑造得惟妙惟肖,充满灵动气息。根求扎西将画面的“高光”视为唐卡绘画的“空灵”与“传神”所在,所以其唐卡画面中的亮部表现“明”而不“跳”,“亮”而不“刺”。充分采用“薄画法”与“厚画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晕染、描线、勾勒等技法,使画面暗部“暗”而不“死”,“黑”而不“漆”,既有水彩画的通透轻薄,又有水粉画的深沉厚重,巧妙衬托出主体人物形象的光辉神采,使人物出神入化。在佛尊形象的设色表现上,“噶玛嘎孜派”画师们的作品还或多或少保留了印度、尼泊尔绘画中表现暖色调的处理技巧。设色精美、华丽、细腻,这是“噶玛嘎孜派”兼容并蓄、吸取多元文化的特别之处。

“噶玛嘎孜派”唐卡绘画在选题上与其他画派截然不同。他们除了在绘画技法上丰富多样,在选题上也超越了佛教题材的范畴。在表现内容上,除了取材于传统唐卡的佛教、医学、人文故事、自然景观等,还取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是“噶玛嘎孜派”唐卡艺术有别于其他画派的开拓创新之处。

(三)“勉萨派”唐卡绘画的设色风格

以罗布斯达为代表的“勉萨派”绘画,造型凝练、概括,设色简约、统一,画风古拙、厚重,人物刻画形神兼备。

“勉萨派”在遵循和发扬唐卡绘画艺术传统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其特别之处在于刻画、塑造佛宗、菩萨形象时更多注入了“人性化”与“情态化”的表现,将佛尊形象“人格化”。画师们用常人之喜、怒、哀、乐的情感素质与表情属性去反映佛祖神灵的慈悲与智慧、“大善”与“大美”。“勉萨派”唐卡绘画作品线描工整、精美、流畅,设色简约、统一,使作品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勉萨派”主要代表人物、西藏唐卡画院院长罗布斯达在设色艺术上采取“同类色与类比色渐变法”“间色与复色反衬对比法”等艺术手段,在巧妙统一画面冷暖色相过渡的同时,用嵌“金线”、压“银线”、描“白线”的方式强化并衬托出主体人物形象的重要地位,使画面主人公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罗布斯达的作品在画面亮部塑造时,多采用鲜明的色彩;在暗部色调处理时,表现出深沉、透明的绘画肌理。笔触坚实、厚重,笔调轻盈、优美是他的设色与造型特点。其唐卡绘画巧妙融入许多壁画元素,从而增强了唐卡人物肖像的体积感、质地感、结构感、空间感和氛围感,加上画家精准、细致的局部塑造与细节刻画功力,其唐卡人物在精神面貌、仪表姿态、性格特征、服装服饰等方面均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在唐卡绘画所表现的佛教题材中,每一尊佛像的比例、形体、结构、设色,甚至形象姿态在《造像量度经》中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这些规则成为唐卡绘画必须遵循的准则。“勉萨派”唐卡作品在造型特征和设色风格上最大的亮点就是粗犷与细腻相结合、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对绘画语言点、线、面的组合及明暗虚实关系的处理非常独到,画面虚则有物,实则有力。构图丰厚、饱满、充实,画面设色响亮、明快、绚丽是“勉萨派”唐卡作品的另一大特点。构图布局中,主体人物形象在画面中位于重要位置,凡是四周设置的人物形象都不约而同地在造型与设色、表情与神态上与主体人物形象远近呼应。基于色彩的视觉效应而形成的“远冷近暖”“远虚近实”“远小近大”等艺术手法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既生动逼真地展现了画面人物的主体形象与背景之间的立体感、空间感、层次感,又烘托出主体人物与周围人物之间的“叙事性情态”,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佛教传记题材的故事化、情节化和戏剧化氛围。这是“勉萨派”唐卡绘画的典型艺术特征。

“勉萨派”传承人贡觉杰的作品设色纯净、明朗,画面色调对比强烈。冷灰色系处理独辟蹊径,令人赞赏。如唐卡绘画中,“头光背火焰纹饰”“身光背火焰纹饰”的设色表现突出强调了光与色的特殊作用。光为色之母,光是画面设色中的灵魂,贡觉杰将光与色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展现在他的一幅幅“冷调子”“灰调子”“亮调子”“暖调子”唐卡艺术作品中,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唐卡绘画以黑赭色调、普蓝色调为背景的生硬、呆板、僵滞气氛,在唐卡绘画中大胆融入油画印象派绘画所讲求的“色调美”。

绘画中的“色调美不是指某个单一色相的好看与否;而是指各种单一色相的相互配置、相互影响在画面上相映生辉所产生的一种极其微妙而神奇的色调关系”[3]18,或者“在一种主色相的基础之上,配以和谐且令人愉悦的色彩效果”[3]18。贡觉杰的唐卡绘画艺术具有多层次、多色域渐变的光色效应,呈现出美轮美奂、充满色调美感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勉萨派”特别是贡觉杰唐卡绘画与众不同的设色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不同流派的唐卡画师们经过不懈努力,为古老的唐卡传统绘画注入许多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唐卡的生命力,使其焕发勃勃生机。

三、唐卡绘画的传承发展

(一)监督和管理唐卡产销

社会在不断发展,作为卷轴佛画的唐卡已不再单纯是藏传佛教寺院里的朝圣品和信徒们顶礼膜拜的供奉品,作为艺术收藏品的唐卡已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制作和使用唐卡也不再是佛教寺院的专属,其收藏和留传形式也非常多样。作为以绘画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至今的唐卡,其艺术价值和审美取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唐卡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收藏和鉴赏。近年来,西藏和藏族聚居区许多以学院、画院、传习所等形式为主的唐卡创作与生产基地应运而生。在中国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唐卡艺术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文化艺术市场对唐卡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再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致使唐卡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令人担忧。首先,唐卡绘制所使用的材料良莠不齐,不是所有的唐卡画者都使用天然提纯的矿物质颜料去作画。为了降低绘画成本,获取更大利润,采用植物类颜料、水粉画颜料甚至广告颜料、丙烯画颜料作为替代品进行唐卡绘制的现象亦存在。其次,一些唐卡制作机构因流水线作业和大批量生产的需求而粗制滥造,导致许多唐卡产品在艺术审美和设色品质上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唐卡的保护与传承。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唐卡制作与销售、市场的统一监管机制,保护这一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查处和纠正唐卡发展乱象

部分唐卡制作者为了在唐卡营销市场中博人眼球,吸引一些商家或审美水准较低的收藏者,在唐卡设色中有意加强“三原色”的对比强度,强化色彩的反差对比,违背绘画设色原理和规律,破坏唐卡的色彩关系,使一批批设色艳俗、彩气、花里胡哨的唐卡产品充斥艺术市场。这非但不利于唐卡艺术的传承,还会严重误导大众审美趋向甚至影响唐卡绘画的正常发展。这是目前唐卡绘画设色理念和艺术市场中的一大误区,应该及时查处和纠正这种不良现象。

(三)发掘和研究唐卡矿物质颜料

在西藏、四川、甘肃、云南等地,国家投资创办建设的唐卡矿物质颜料生产企业非常之少,青海黄南州蕃藏热贡矿物质颜料公司是青海省黄南州唯一一家列入“2019年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扶持项目”的企业,这家企业得到黄南州政府的投资而建成营业,受到了当地唐卡画者的热切关注。但是,这对于藏族地区和其他各地唐卡矿物质颜料的消费来说实为杯水车薪。对于唐卡矿物质颜料生产厂家稀缺和矿物质颜料生产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应给予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各地文化产业的同时,资助藏区建设唐卡矿物质颜料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从“源头”产业上重视和支持唐卡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四)关心和实施唐卡传承人教育

近些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的抢救性保护与发展受到政府部门的关心,一些学院形式的唐卡绘制基地成为藏族地区帮扶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项目的一部分,一批批具有绘画天赋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就业的机会,这是国家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有力举措。但是,从产业结构看,这些唐卡画院、学院等艺术机构均属于民间综合性传习所性质,缺乏统一监管机制。学院师生不受国家文化教育体制的约束,只能把超额大批量复制唐卡产品、想方设法谋取最大经济效益作为维持生活需求的目标,这势必会影响唐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希望能在西藏及涉藏州县建立公办唐卡艺术学校,将传习所这一类民间艺术机构纳入国家文化教育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唐卡制作者的就业难问题,推动唐卡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四、结语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继承与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一个国家和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未来的希望,也是守护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应该把唐卡艺术的研究与抢救性保护、保存、传承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研究唐卡绘画的创作理念、构图法则、设色构成、艺术风格等专业属性时,还应该与国画、油画、壁画等绘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研究。探索唐卡绘画的设色构成学理论是研究唐卡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也是抢救性保护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扎西次仁.西藏艺术(绘画卷)[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伊尔·赵荣璋.唐卡绘画及其艺术风格[J].台湾美术,1998,(2).

[3]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伊尔·赵荣璋,男,藏族,甘肃兰州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民族学与民族文物考古,美术学与美术创作。

原刊于《艺术百家》2022年第4期(总第187期)(责编:徐智本)

请扫描二维码分享
1252阅读 28 编辑:喜热布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4-2024 tibetcul.com.
陇ICP备05000171号 |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69号